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0: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阅读说明文的方法,用找关键词法和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最近,一段展示北京天坛四季变幻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视频赢得了众多赞誉,但争议也随之而来。一些网友对天坛的建筑风格提出疑问,他们认为天坛的某些元素似乎与其他国家的建筑艺术有所雷同。请你为这座古老的祭坛建筑群代言,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知人论世
读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梁思成先生的了解。
梁思成——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赴美国攻读建筑学。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除了建筑学家,他还是建筑教育家。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回国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梁思成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总会记得梁思成给自己上课的样子:“先生虽然个头不大,但两眼炯炯有神,而且带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无比热爱和自信。”“先生的第一句话就说‘建筑是什么?它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是人类文化的记录者,它反映时代的步伐和精神。’”在东北大学,梁思成教三门专业课,林徽因教两门,他们不遗余力地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科班建筑人才,这批人后来为新中国贡献良多。
三、初读知文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文化内涵。
(一)观看视频,直观感受
播放中国建筑的相关视频,了解其艺术特点。
(二)阅读文本,梳理文脉
1.阅读,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明确:(1)中国建筑的影响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3)中国建筑的文法
(4)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
2.阅读1-2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的?
明确:文章前两段分别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即空间与时间层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阅读3-13段,思考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明确:
中国建筑九大基本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屋顶、主体、台基
群体建筑构成:左右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木材结构:立柱和横梁之间形成“间”,墙、门窗设置极为自由。
斗拱:在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最显著特征之一。
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最主要特征之一。
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结构部分有高度装饰效果。
建筑材料的装饰性: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各色油漆、木刻、石雕、砖雕。
文章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从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4.阅读14-1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文法”和“词汇”各指什么?
明确:建筑必须遵循惯例法式,叫建筑的“文法”。如梁、柱、枋、檩、门、窗等构成建筑的构件叫建筑的“词汇”。其中“文法”具有拘束性和灵活性,它是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建筑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提出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5.阅读18-20段,思考中国建筑的“可译性”具体指什么?
明确: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四、研读品语
1.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如“装饰部分”
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
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下定义:举折;斗拱
打比方:墙壁比喻成“帷幕”
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
效果:简明准确,逻辑严密。
2.“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中“独特”一词表达了什么情感?类似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独特”概括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成就和地位,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示例:① 第2段: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3500年”突出了中国建筑历史之悠久,“高度水平”和“辉煌成就”透露出作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取得成就的自豪)
②第7段: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用现代技术与古代结构比较,显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自豪之情)
③第11段: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最大胆”一词赞美中国古代工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④第15段段末连用5个“极不相同”展现中国建筑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中国的建筑,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梁思成)表现对中国建筑的赞美和自豪。
五、拓读悟情
研读文本,结合背景,深度探究,把握作品深层的意蕴和情感。
1.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文中你可以看出一位怎样的梁思成?
补充:一生只做一件事——保护古建筑
梁思成,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1950年初,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1954年1月他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
明确: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建筑学大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为人做事都体现出大家风范。
2.梁思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风格吗?从文中能看出先生的用意吗?
明确:本文最后一段: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用意:继承与创新。
3.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有什么深刻意义?
明确:作者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对照联系中,有利于辩证的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4.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新建筑继承优良传统?
明确:守正创新。如:“故宫红”为主色调。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隐喻天地交。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六、课堂小结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近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王军《城记》
七、作业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如今,面对北京天坛遭质疑的现象。请你从中国建筑特征专业知识角度,写一段辩词,全面展示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