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苏武传——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2.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子卿尚复谁为乎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商讨
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困顿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提拔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以后,唯天子得乘辇。因此,“辇”常为天子、天子车驾的代称。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宜皆降之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空以身膏草野 杖汉节牧羊
B.单于壮其节 诚甘乐之
C.反欲斗两主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其一人夜亡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出
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C.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陵字少卿,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天汉二年,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摘编自《汉书·李陵传》)
文本二: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注】,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摘编自《汉书·苏武传》)
【注】在齐桓公与鲁庄公订立盟约时,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立下大功。
8.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B.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C.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D.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9.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风,李广的风范。李广曾多次抗击匈奴,被称作“飞将军”。
B.单于,意为广大之貌。是我国古代中原人对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用称呼。
C.“因与武决”的“决”指告别、辞别,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决”相同。
D.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说法,大夫之死称为“卒”,士之死称为“不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受诏前去与匈奴作战,先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察看地形,后又率五千步兵前往浚稽山。
B.李陵作战勇敢,虽受匈奴骑兵多次围攻,但他率领军队出击,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的军队陷入绝境,但他对生擒单于很有把握,于是黄昏后独自身穿便衣出营前去,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没有成功。
D.李陵在饯别苏武归国时,向其表明自己原想效仿曹沫,委身诈降,以此接近单于,孤身涉险,誓还汉恩的心迹。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2)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12.李陵抗击匈奴失败的因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________。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________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________。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________,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面目可憎 垂爱 手不释卷 风行
B.面目狰狞 钟爱 爱不释手 风靡
C.面目可憎 钟爱 爱不释手 风行
D.面目狰狞 垂爱 手不释卷 风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畔”同“叛”;B项,“亡”同“无”;C项,“去”同“弆”。
2.答案:C
解析: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即谋单于,以何复加”,句意为: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虽欲报恩将归安”,句意为:虽想报恩可是能归往何处 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为: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子卿尚复为谁乎”,句意为: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故选C。
3.答案:B
解析:论:判罪。
4.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项,介词,凭借/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们。D项,均为连词,即使。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膏”指滋润,“杖”指执、拄。B项,均为意动用法,“壮”指认为……豪壮,“乐”指认为……快乐。C项,均为使动用法,“斗”指使……相斗,“归”指使……归。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祠”是名词用作动词,祀。故选D。
7.答案:A
解析:A.正确。B.恨:遗憾。译文:儿子为父亲死,没有么遗憾。C.分:估计。译文:自己估计已经死了很久了。D.当:判罪。译文:汉朝使者张胜谋划杀害单于亲近的臣子,应判死罪。故选A。
8.答案:C
解析:“斩”的宾语是“旌旗”,如果与“及珍宝”相连,则“珍宝”也成为“斩”的宾语,明显搭配不当,故应在“旌旗”后断开,排除A、B两项。“陵与韩延年”为句子主语,不可与上文的“相待”相连,故应在“陵与韩延年”前断开,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是我国古代中原人对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用称呼”错误,应是“是我国古代匈奴人对他们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用称呼”。
10.答案:C
解析:“他对生擒单于很有把握,于是黄昏后独自身穿便衣出营前去,结果出乎意料,竟然没有成功”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相关信息可知,这里只是表明李陵对生擒单于的决心,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11.答案:(1)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
(2)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凭什么超过你!
解析:
12.答案:①汉军与匈奴军力量悬殊。②军候管敢叛变。③汉军死伤惨重,弹尽粮绝。
解析:由“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可知,汉军与匈奴军力量悬殊。由“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可知,军候管敢叛变,将李陵军中的情况都告诉了单于。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士卒多死,不得行”可知,汉军死伤惨重,弹尽粮绝。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李陵字少卿,他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余里。他率兵越过居延察看了地形,不见匈奴,返回。天汉二年,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与单于相遇,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军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面的士兵拿戟、盾牌,后面的士兵拿弓弩,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战,千弩齐发,敌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兵。单于大惊,召集左右步兵、骑兵八万多人一起围攻李陵。此时李陵军处境越发凶险,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汉军又杀伤匈奴两千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兵离去,恰好李陵军军候管敢被校尉欺辱,逃到匈奴军中投降,一一说出汉军实情:“李陵部队并无后援,箭矢也即将用尽,应当派精锐骑兵用弓箭射杀他们,可立即击破。”单于于是派兵截断汉军的道路,猛攻李陵。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率汉军南行,尚未到达鞮汗山,一天中五十万支箭已全部用尽,于是放弃车辆,继续前行。此时军中士兵还有三千余人,只能砍下车的辐条拿在手中做武器,汉军退入峡谷之中。单于截断汉军后路,指挥匈奴兵就着山势将石头滚入谷中,汉兵多数死去,不能前进。黄昏以后,李陵独自一人身穿便衣走出大营,制止左右随从说:“不要跟着我,我要独自一人生擒单于!”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于是将旌旗尽数砍倒,与珍宝一起埋入地下,李陵命将士每人身带两升干粮,一大块冰,约定到遮虏鄣会合。李陵与韩延年都跨上战马,十几名壮士跟随。匈奴几千名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向陛下报告了!”于是投降。
文本二:
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回国,美名传颂于匈奴,功绩显扬于汉朝,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凭什么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能像曹沫那样寻找机会立功赎罪,这是我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无相见之日了!”李陵流下数行泪,于是同苏武告别。苏武八十多岁,神爵二年病逝。
答案:C
解析: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需要紧扣上下文,下文交代了欧阳修等人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甚至帝王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也未讨论后世读书人对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A、B两项。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语是“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括号内的句子以“班固的《汉书》”为主语更合适。故选C。
答案:D
解析:2.画线句主要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深入与开展”改为“开展与深入”;二是成分残缺,可将“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改为“简洁、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或“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等。A项,偷换主语。B项,语序不当,应为“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C项,成分残缺,可删去“对”。
答案:C
解析:面目可憎:形容人的面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面目狰狞:形容面目凶狠可怕。句中形容人三天不看《汉书》就会很俗气,所以用“面目可憎”更恰当。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文中强调的是朱元璋特别喜爱看《汉书》,应用“钟爱”。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句中形容明朝的几位皇帝十分喜爱《汉书》,用“爱不释手”更恰当。风行:普遍流行;盛行。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语境说的是文人的著作在图书市场很流行,因此两词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