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自己之歌(节选)》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自己之歌(节选)》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2: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3 自己之歌(节选)—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基础知识1.识记字形。
(yǎn)_______旗息鼓 (yà)_______苗助长
藤(wàn)_______ (màn)_______帐 (màn)_______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碧空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
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潋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尺(注:英尺,六千英尺约等于两公里。)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叫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框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使形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阅读本课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4.根据诗歌《自己之歌》内容,绘制逻辑框架图。
5.《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6.《自己之歌》诗中的“我”是指诗人自己吗?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含义?请结合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简要分析。
7.《自己之歌》:这首诗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
四、课外诗歌阅读
单峰驼
侯汝华
单峰驼走过戈壁,
孤寐者,请步足迹而前来,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
为你远行者洗尘。
我的笛曲虽已残破,
犹能回奏悦耳之音,
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
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
罂粟,山茶,为何而红?
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
让这血艳的芬芳,
温慰你生命的颓败。
沉默吧,不要让声音
刺破你的华梦,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
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莫谓旅路之辽长,
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
请步单峰驼之后尘,
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
(有删改)
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单峰驼走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忍,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
B.第二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热情溢于言表。
C.第四节中,诗人鼓励“孤寐者”坚决地诀别过去,不要再做黄粱美梦,不要再受其他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
D.最后一节中,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应该努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
B.第二节中,“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C.“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觉如明月的悲惨”,夜空中的明月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
D.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
10.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11.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争艳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注】
【美】惠特曼 楚图南译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
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
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钟声,听见了人们的欢呼,
千万只眼睛在望着我们的船,它坚定,威严而且勇敢;
只是,啊,心哟!心哟!心哟!
啊,鲜红的血滴,
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起来听听这钟声,
起来吧,——旌旗正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人们准备了无数的花束和花环,——为你,人群挤满了海岸,
为你,这晃动着的群众在欢呼,转动着他们殷切的脸面;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哟!
让你的头枕着我的手臂吧!
在甲板上,这真是一场梦——
你已经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
我的父亲,不感觉到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
我们的船已经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
从可怕的旅程归来,这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
啊,欢呼吧,海岸,鸣响吧,钟声!
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有删改)
【注】本诗是惠特曼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
12.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的一首著名的哀悼诗,故本诗的基调是悲怆的。
B.在第一节中,诗人将林肯总统称为“我的船长”,流露出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C.在第二节中,诗人深情地喊出“船长,亲爱的父亲哟”,表现了诗人对林肯总统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也写出了人们对总统的拥护。
D.在第三节中,诗人描写了到达目的地时的欢呼声和鸣响的钟声,而这热烈的气氛也让诗人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正视林肯总统已去世的现实。
1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多次使用呼告的手法,如“船长,我的船长哟”等,直接倾诉对林肯总统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B.第一节中,沸腾的港口与“鲜红的血滴”“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欢呼的人们的批判。
C.这首诗以对去世的林肯总统的崇敬、哀悼之情为线索,使诗歌浑然一体;长短句交替使用,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D.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美国比作一艘航船,将林肯总统比作船长,吟唱了一曲悲歌,塑造了一位伟大人物的形象。
14.全诗共三节,诗人在称呼“船长”时,人称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本诗每一节的末尾都写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偃;揠;蔓;幔;谩
2.答案:①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自己不能独享吐露港之美。②运用设问,有问有答,能避免叙述的平直,增加行文的波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解析:“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运用设问修辞,先问“我能够私有吗”,再用肯定句作答“当然不可能”,意在强调吐露港之美作者不能独自享用,与陈述句相比,强调意味更浓,增加行文的波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答案:①原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水、风景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神情与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衬托下山的别样风貌,风的吹拂下水的变幻多姿,以及山水景物的灵动之态。②改写后的句子较为抽象、呆板,不够具体、生动,因而效果大不如原文。
解析:原句“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开颜”“改态”“活泼”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写出了在水的衬托下山的别样风貌,在风的吹拂下水的变幻多姿,以及山水景物的灵动之态。改句“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便形成了”没用修辞手法,平铺直叙,简单呆板,使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4.答案:
解析:诗的第一节选择星星、草叶、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通过对比,说明无论多么平凡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作者通过感知大自然,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涵着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人把“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是追求自由的。“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的东西召来”,体现了作者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精神。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从中可见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从自然万物深受启迪,面对生活要坚强、自信和乐观。作者塑造“自我”形象时,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种,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第三节,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于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作者选取了火成岩、爬虫、打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诗人由自然万物进而揭示个体认知,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去勇敢追求自由与民主。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思维路径,由自然万物到个体认知,由自然万物感受到坚强乐观和自信,进而深受启示,人生要有理想和追求——自由民主。
5.答案: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等。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及其作用。做本题,要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其特征及作用。诗歌中的意象有: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母牛、小鼠、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麋鹿、蝮蛇等,这些意象有的很奇特而且不常见,比如“鹪鹩的卵”“雨蛙”“片麻石”“大的怪物”“蝮蛇”等,这些奇特不同寻常的意象,让读者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诗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奇特的诗歌意境,这让诗歌充满了神奇色彩。另外,这些意象取材范围广泛,包罗万象,涉及了好多领域:“蚂蚁”母牛”“小鼠”“爬虫”“雨蛙”“蝮蛇”是地上跑的;“鹰雕”“鹪鹩”是天上飞的;“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等是具体物象;“大的怪物”是作者想象出的。这些意象取材广泛,似有包罗万象之态,构成了诗歌的广阔意境,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气魄。
6.答案: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
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比如诗歌首节中“我相信”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而“相信”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惠特曼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礼赞。“我手掌上”“我看出”中的“我”,都有惠特曼自己的影子。
诗中的“我”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诗歌表面上好像在凸显诗人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发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从创作背景来看,身处经济快速发展而文化、文学尚未独立的美国,惠特曼在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志在以自己和自己的创作来表现他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因而,诗歌中的“自己”必然会超越真实的惠特曼本人而具有一定的代表和象征意义。“自己”代表了和作者一样用生命和智慧推动美国前进的美国民众,象征了当时充满活力,拥有力量、信心和激情的美国。
从诗歌内容来看,“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中的两个“我”,显然不是指惠特曼自己,因为诗人不可能“快速地跟随”上述诗句中的事物,更没有理由“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这里的“我”代表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束缚其自由的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再进一步,从影响惠特曼的超验主义强调精神这一点来看,这里的“我”还可以理解为作者所呼唤、赞美的美国精神—一民主与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我”是自己吗,然后理解“我”的含义,要结合“诗歌内容和背景”简要分析。首先,诗歌中的“我”历来有争议,可以理解成就是作者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替代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在某种情况下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本诗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关于这一点,诗人在《过去历程的回顾》中写道:我为我的理想追求和斗争了多年之后,“发现自己在31岁到33岁时仍然醉心于一个特别的愿望和信念……这就是发愤以文学或诗的形式,将我的身体的、感情的、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个性,坚定不移地、明明白白地端出和忠实地表现出来。”又说:“在我的事 业和探索积极形成时(我怎样才能表现我自己的特殊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呢? )我就看到,那个提供答案并叫一切事物以它为转移的主体和核心,必然是一个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一个人——这个人,我经过多次考虑和深思之后,审慎地断定应当是我自己——的确不能是任何别的一个。”从美国历史的、民族的角度来看,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 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从诗歌本身的内容看,例如“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看出此处的“我”是跳出了诗人自己的世间的其他一切事物;“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既有诗人自己,又有世间其他事物,是两者的结合体。由此可以看出,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是世间万物的代表,是民主与自由的呼唤者。
7.答案:①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吟诵,情感奔放自由;②诗中词汇丰富,诗人在诗中引入大量的意象,以此来烘托“我”的形象;③诗行的节奏和用词造句与散文十分相近,没有用规律的韵脚,语言朴实无华;④诗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安排节奏,笔力纵横,充满激情。
解析: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吟诵,情感奔放自由:用第一人称拉近读者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面对面地倾诉和劝导,强化了诗歌的说教意味。这首诗内涵深广,气象恢宏。表面上好似诗人仅在凸显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因而诗中的“自己”被赋予了两重性,一是具体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体的“我”,“自己”是一个综合形象。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己”,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8.答案:C
解析:C项,“不要再做黄粱美梦”错误,应是鼓励“孤寐者”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
9.答案:B
解析:B项,“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错误,“‘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此处运用的手法不是“对比”,而是“通感”。
10.答案:第四节是从过去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退回到过去,应该坚决地诀别过去;第五节是从未来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要不停地奋进。
解析:先看第四节,在诗歌的第四节中,诗人鼓励“孤寐者”要坚决地诀别过去,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不要受其他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这是从过去的角度来鼓励孤寐者要诀别过去。再看第五节,在这一节中,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要无惧困难,勇奔未来,如果说前一节说的是不要退回到过去,那么这一节说的是不要怕未来的艰难。四、五两节诗从过去、未来两方面对“孤寐者”叮嘱劝慰。
11.答案:“孤寐者”在生命中颓败过,如今他虽步单峰驼的足迹踏上征程,但远行跋涉又不免寂寞,有时甚至会遭受挫折,重生“颓败”之感。因此,诗人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开放,花果为你香气馥郁,你的心中应始终充满希望。
解析:解答此题,需重点分析第三节前后的内容,再分析第三节诗中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诗歌主要塑造了“孤寐者”的形象,借单峰驼来展现孤寐者的旅途,而旅途中的孤寐者曾经历“生命的颓败”,现在他踏上旅途,但旅途不免寂寞,不免坎坷;再看第三节中所写的景象,在这一节中,诗人描绘出一派鲜花盛开、花果香气馥郁的景致——罂粟、山茶竞相开放,野葡萄、玫瑰散发香气,它们不论为何而开、为何而馥郁,意象都是美丽的,景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人祝愿说:“让这血艳的芬芳,/温慰你生命的颓败。”由此可知,诗人在借助这些景象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盛开,花果为你飘香,戈壁会有绿洲,未来还有希望。
12.答案:D
解析:“而这热烈的气氛也让诗人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正视林肯总统已去世的现实”错。诗歌结尾“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强调了这一事实令人难以置信,渲染了诗人的悲痛之情,而且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悲痛。
13.答案:B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欢呼的人们的批判”错,这里表达的是诗人的极度悲伤之情。
14.答案:(1)第一节中,诗人称呼“船长”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而第二节中,称呼“船长”时,使用的是第二人称“你”。第三节中,对“船长”的称呼又用回第三人称“他”。(2)第一节中,使用第三人称“他”,表达了诗人不得不接受船长已经逝去这一事实的无奈、遗憾之情。第二节中,反复称呼“你”,似与船长直接对话,显得亲切自然,表现了由开始热切企盼船长醒来到后来逐渐接受他无法醒来这一事实的过程,是一个由满怀希望到陷入绝望的情感转变过程。第三节中,再次使用第三人称“他”,在表达诗人独自悲痛难抑的同时,也倾吐了其对船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诗歌第一节中,“可怕的航程已经终了”“我们追求的锦标已经得到”“港口就在前面”“我已经……听见了人们的欢呼”,此时此刻,现实是“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里运用第三人称“他”,全视角地、客观地展现了“我的船长”“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一客观事实,表达了诗人的无奈、遗憾之情。第二节中,诗人呼唤船长“起来吧”,起来看看人们为“你”欢呼的场面。其中反复称呼“你”,这样,双方平等、亲近,便于表现诗人对船长的热切呼唤。同时呼告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在这一节中,诗人由满怀希望到陷入绝望。第三节中,再次使用第三人称“他”,又回到了船长已逝去这一客观现实中:“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我的父亲,不感觉到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这里的现实越真实,越令人难以接受,这样就突出了诗人独自难抑的悲痛和对船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15.答案:(1)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在描写伟人去世时的情景,每一节的末尾都这样写,使用的是间隔反复的手法。(2)①在胜利到来之际,伟大的领袖却已逝去,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反复咏叹可以渲染并加强全诗的悲剧气氛。②表明诗人的情感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③以诗人悲怆欲绝的情感构成诗歌的主旋律,使诗歌节奏具有回环往复的效果。
解析:本诗每一节的末尾都写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这是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在内容上,突出强调了伟人逝去这一事实,也表现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化。在结构上,使全诗节奏具有了回环往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