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树和天空——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时优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他每年栽在母亲坟头上的花都不易存活,但他还是想试着将她坟头上的花种活,___①___,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场雨。从青年等到中年,又从中年等到老年。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有一年,也许是雨水来得丰沛,他种下去的花开出了一朵。他兴奋得在雨里狂奔,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他闭上眼,跟雨水下跪,跟花朵下跪,跟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可没过多久,那朵小花就凋零了,像她的命运一样,比春季本身还要短暂。
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已经越来越老了,正在一天天走向她去的那个地方。可他仍在等一场雨,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他不想辜负她的嘱托和信任,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假如他种花的梦想不能实现,那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___②___。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雨年年都下,他年年都跑去种花。因为,她一直是他人生最大的梦想。他希望她能好好地活着,当哪一天她老得再也走不动路的时候,他就在院子周围种出一片花圃,将她背到如海的花丛里,看阳光照在她那慈祥而又安静的脸上,看花的繁杂的颜色点缀她的疲惫和忧伤,看花香染绿她的白发染红她的笑靥。如果恰好遇到下雨天,他就将她带到屋檐下,陪她远远地看着花圃,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比喻 引用 排比
C.比喻 对偶 引用 D.引用 对偶 借代
2.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他闭上眼,跟雨水、花朵、睡在坟堆里的她下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也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主观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①_________,就形成意象。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三类。意象最基本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与事,借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②_________,此类意象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诗歌作品更加形象生动。最后一类是象征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往往寄寓某种特定的意蕴或表达某种深刻的哲理。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当然,③_________。如狼可以象征残暴、贪婪,也可以象征自由、孤独等。
学习创作诗歌,可以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描述、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这样诗歌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梅”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梅
一片花瓣
是一滴生命
剥落了生命
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4.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梅》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不可论证性就比德语占有重要得多的地位;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 ):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①____________,即最多组织性的。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索绪尔在举证时,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②____________,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对索绪尔有关汉语的这一评价,尽管有着不同认识,但是两相比较,③____________确实更为重要,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索绪尔研究成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B.索绪尔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C.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存在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
D.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是索绪尔的研究成果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被遗忘的船长【注】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李笠译
我们有许多影子。我走在
九月夜晚的回家路上,Y
从躺了四十年的坟墓里走出
与我结伴
起初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
但他的思想
比时间走得快
并追上了我们
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
于是看到战争的海洋
他驾驶的最后的那条船
在我们的脚底下生长
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
有的将幸存下去
有的被打上了记号
(看不见的记号)
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
但与他无关——
救生衣穿在油布大衣下
他没有回家
一阵内心的哭泣
让他的血在加的夫的一家医院流尽
他终于躺下
变成地平线
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
世界史在这里结束
轰炸机悬挂在空中
石南的野地开花
一张世纪初的照片展示一道海岸
六个穿盛装的男孩站在那里
他们手捧帆船
多么严肃的表情!
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船变成了生死
而描述死者
也仅仅是游戏
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
(有删改)
【注】本诗描写的是二战初期发生在欧洲北海靠近英国一侧的一场海战,准确地说,是德国空军对一支盟军运输船队发动的空袭。诗中称Y为船长而非舰长,表明他是一名盟军货船船长。
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句“我们有许多影子”中的“我们”指孤独存在的集合,而“许多影子”则指每一个个体所对应的虚无世界。
B.“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一句,诗人借此表明Y并不一定指向某个具体真实的人,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军人。
C.“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内心的哭泣”写的是遭遇空袭后,Y船长重伤垂死时的无意识状态。
D.“他终于躺下/变成地平线”“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Y船长的生命结束于1940年。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运用拟物的手法,将船队当作爬行的动物来写,写出了船队行进的缓慢。
B.诗中说船长“躺下”“变成地平线”,这种写法与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有异曲同工之妙。
C.“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世界史在这里结束/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是插叙,交代了Y船长眼中最后的画面。
D.诗歌倒数第二节写了Y船长小时候的纯真理想,其与Y船长的牺牲形成对比,突出了战争、死亡的残酷。
10.第二节中,诗人说“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那么诗歌的叙述视角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1.你是如何理解“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这几句诗的?
12.《树和天空》一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树”“天空”“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13.《树和天空》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有什么特点?“我们”起什么作用?
14.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如海的花丛”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水也替他感到高兴,噼里啪啦地朝他脸上打”“也不想辜负那一年一度的春雨对他的信任”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听细雨和花朵的低语,听回忆和岁月的呢喃,听幽梦和彩虹的话别”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引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2.答案:①哪怕自己种到老死;②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
解析:①处,根据后文“也不放弃这个努力”,可知此处应填一个假设复句,可用“哪怕……”的句式。根据后文“他已经越来越老了”“仍年年都盘算着去她的坟头上种花”可知,此处应填“哪怕自己种到老死”之类的句子。②处,前句是“一个人怕的不是死去”,那么该处就应该是“而是……”,与“不是……”相对应,从而构成并列关系,如此文意才能贯通一致。再根据全文可知,“去母亲的坟头上种花”是选文的中心事件。结合这个中心,根据上文“她的梦想也不能实现”和下文“他要替她弥补这个遗憾”可知,该处可填“而是在梦想还未实现时死去”之类的句子。
3.答案:原文运用短句、整句,句式整齐,节奏紧凑,动作连贯,富有气势。写出了他的兴奋、喜悦和期望,表达了他见到花开时的激动心情。
解析:句式上本题考查的是长短句、整散句的变换,原向是短句、整句,修改后的句子是长句、散句。原文“跟……下跪”,句子整齐一致,富有气势,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突出强调了他见到花开时心情的激动。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原句那样的表达效果。
4.答案:①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②第二种是比喻性意象;③同一意象也可以有多重象征意义
解析:①处,由“‘意’就是主观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可知,“意象”是二者的结合,故此处可填写“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②处,由“可将意象分成三类……描述性意象……最后一类是象征性意象……”可知,此处要填写第二种意象;由“此类意象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诗歌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可知,此处可填写“第二种是比喻性意象”。③处,由后文“狼可以象征残暴、贪婪,也可以象征自由、孤独等”可知,同一个意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故可填写“同一意象也可以有多重象征意义”。
5.答案:
船
一片风帆
是一缕乡思
高挂起乡思
你承载了沧桑和希望
解析:题干要求仿照《梅》的写法和形式另写一首小诗,从写法上看,“梅”在这里是象征性意象,“一片花瓣/是一滴生命”,赞美了其勃勃生机,象征着生机和春意;“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象征着梅花有甘于奉献、勇于探春的精神。注意选取的意象要有象征意义,创作时要选择该事物的典型部位来表达其象征意义。如“船”“松”等,选择其“风帆/木桨”“老根/松针”等典型部位,这些典型部位象征远大志向/踏实精神、不畏艰难/甘于吃苦等精神。然后整理作答即可。
6.答案:B
解析:陈述的对象是“索绪尔”,下文写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7.答案:①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②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③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
解析:第一空,由“一种是最少组织性的”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一种是……的”,结合后文“最少组织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最少任意性的语言倾向于采用语法的工具”可知这里可以填:一种是最少任意性的。第二空,由空前“恰以汉语与印欧语为例,指出……”可知这里应填汉语的特点,结合前文“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的内容以及后文“而印欧语是‘超等语法的标本’”可知这里可以填:汉语是“超等词汇的典型”。第三空,所在的句子还是拿汉语和西方语言进行比较。结合前文“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的内容以及后文“而语法在西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显著”的句式可知这里指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可以填:词汇在汉语中(或“东方语言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军人”错,在这首诗中,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在二战期间牺牲的军人。
9.答案:C
解析:“插叙”错。应为“倒叙”。本诗先写Y船长已死在加的夫一家医院里,再写船长遭遇空袭后眼中看到的最后一幅画面(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属于“倒叙”。
10.答案:没有发生变化。诗人通过“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穿越时空,进入了Y船长的视界,看到了他死前的遭遇。但因为是将“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故主要叙事视角还是“我”,是诗人在替Y船长回忆叙述当年的情景。
解析:这句诗是指“我”借助Y船长的眼睛,以“全知视角”叙述看到的景象,也就是他亲历的一切。但这又是诗人“我”在替“他”回忆叙述,故虽然“我”通过Y船长的眼睛看到他死前所经历的一切,但叙述视角还是诗人本人。
11.答案:描述、谈及他人之死,对于创作此诗的特朗斯特罗姆、对于读者(我们),固然轻巧如游戏,然而死亡是没人能够回避的“将到的东西”,它如此“沉重”,是每个个体必须面临的终结。
解析:本诗写“我”通过Y船长的眼睛,看到他遭遇空袭,流尽了血,死在加的夫的医院里的故事。对于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和读者来说,描述、谈及这个故事是轻而易举的,因此诗人说“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但是“死亡”本身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将到的东西”,是每一个个体都必将面临的终结,无比沉重,因此诗人说“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
12.答案:(1)“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2)“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3)“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内涵的能力。“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诗中“树”这一意象是突出的,而“天空”其实也是无处不在的。除了第二节末句中直接提及“天空”外,第一节中的“雨”倾洒的灰色……“果园”“黑鹂”、第二节中的“晴朗的夜晚”“静闪“等意象或词语,都代表着“天空”的存在。其实,“树”本身就扎根大地而指向“天空”。“树”和“天空”之间的关系: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永恒的关系。“树”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个体,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存在,这种存在之间相互关爱与扶持,既在无限和永恒的“天空”下积极地承受着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13.答案:(1)抒情主人公是树。(2)诗中的树有超越了人的自觉和主动性。在雨中,树在“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雨停后,树“停下脚步”和“等待”,它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3)“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
解析: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14.答案: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解析:本诗通过“树”这一视角,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一棵树在雨中走动”,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可见,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的感受即诗人的感受。“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写出了雨过天晴,静谧的树林,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则焕发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