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字音辨识
沁园春( ) 橘子洲( ) 百舸争流( )寥廓( ) 方遒( ) 峥嵘( )浪遏飞舟( ) 逶迤( ) 携来( )
词语解释
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岁月。
风华正茂:形容年轻有为,才气横溢。
激浊扬清:荡去浊水,使清水涌流。比喻表彰鼓励好的,抑制打击坏的。
qìn
kuò
è
wēi yí
xié
zhēnɡ rónɡ
ɡě
jú
qi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https://www./video/av71240027/
乐观豪迈
开阔大气
朗诵:
活动一:自读 读准字音节奏
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①四字句,二二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一四式。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自读:正音,标出需要停顿、重读的地方。
立、看、怅、问
上片
下片
眼前景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携、忆、记
往昔事
“看”“忆”。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卓然而立的伟岸形象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1925年的毛泽东
写作背景
古人多悲秋之作,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看万 红遍,
层 尽染;
漫 碧透,
百 争流。
击长空,
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
思考问题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意:创作者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象
相关语句 关键词 效果分析
万山红遍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层林尽染 层、染
漫江碧透 漫、透
诗人非常讲究炼字。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并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按要求填写表格。
层——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遍——红之广,写出红得广阔,红得彻底的景象
相关语句 关键词 效果分析
百舸争流 争
鹰击长空 击
鱼翔浅底 翔
万类霜天 竞自由 竞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山上——远景
近观——江中——近景
俯瞰——水底——低景
仰视——天空——高景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静景
动景
看
(领字)
色
彩
鲜
明
生
机
勃
勃
王国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胸怀决定视野,决定境界。
静景的色彩美
动静景的雄壮美
品味鉴赏:
思考: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
请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思考:下片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词人借对人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品味鉴赏: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蔑视反动军阀、官僚,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品味鉴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毛泽东在长沙
生平经历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流击水图”,并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课文主旨
本词通过对长沙橘子洲头秋景的描绘和对词人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知识运用】 1、理解性默写(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 ”。
(2)《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江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句子是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 , ”。
(3)《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 , ___ ”。
(4)《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大千世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思绪万干,不禁发出“ , ”之问,表现了其博大的胸怀。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5)《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作者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句子“ , ”(6)《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作者和同学们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句子是“ , ”。
(7)《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 “ , , ?”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下列对这首词中意象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中的“红”下得极妙,它是表现色彩的形容词,此处赋予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B.“漫江碧透”中的“漫”字极有特色,它是“整个”的意思,即放眼望去,整个江中碧绿通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儿游动得欢愉自在的景象。D.“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万物”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霜天”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霜天,实际上隐含当时我国所处的政治气候。
B
答案:B 项,“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错误。江水清澈澄碧,与这首词的意境不合。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触景生情,托物起兴。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好秋天,词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是慨叹的意思,它由“看”的内容而来,“问”由“怅”而发,流露出郁郁不思的感情。
C.这三句除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还包含革命领导权在谁手里的问题,表现出主人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自然界、民族、国家等,还包含领导权应在谁的手里问题。
答案:B“郁郁不思”表达有误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