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学生用学历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3课时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熟悉内容:结合目录对本册书整体有个认识。读一次课文,包括“相关史事”“知识拓展”“课后活动”,可以标注不太理解的问题,上课解决。预习完成后,把你想到的,想说的记录下来。自主学习,填写完成《学案》知识清单,在书上标注勾画重点知识。
二、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Q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指的是?
Q2:维新派为何要进行变法?
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学习任务(二) 戊戌变法的概况
Q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会怎样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呢?
Q4:变法开始的标志?
Q5: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呢?不同阶层的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Q6:面对重重阻力,变法的最终命运如何?
学习任务(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Q7: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梦为什么破碎了?
材料一: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它人的影响……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所有这些人:儒生、官僚、军官、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都要取消变法。
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Q8:这场失败的变法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课后检测:
1.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发生在______,史称“______”。( )
A.18世纪末;洋务运动 B.19世纪末;公车上书
C.19世纪末;百日维新 D.19世纪初;辛亥革命
2.1949 年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回忆说:“五十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了,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由此可见,“我们被日本打败”( )
A.推动戊戌变法的进行 B.完成《马关条约》的签订
C.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D.加快《辛丑条约》的签订
3.根据《清实录》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如开特科,裁冗兵,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甫议施行。……”由此开启了(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4.“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中国必须通过革命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文中“改革”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5.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下侧漫画说明改革( )
A.反抗西方列强侵略 B.遭到顽固势力阻挠
C.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D.消除中国社会矛盾
6.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畅销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深入 B.新式学堂的建立 C.公车上书的成功 D.维新变法的开展
7.新政命令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有:在中央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精简旧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文,改革考试制度;准许自由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奖励科学发明等。这些措施( )
A.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闸门
C.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D.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8.虽然它只运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的窗子,使“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持续发展,引起了思想革命和社会解放的趋向。材料反映的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D.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9.下图示意1902—1904年中国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其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戊戌变法的影响
C.中华民国的建立 D.五四运动的爆发
10.下列两份报刊在当时的共同作用是( )
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编,以宣传维新变法、救国图强为宗旨,号召交法图强。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严复。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A.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加大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传播
C.开启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思潮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从19世纪60 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 1898 年6 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时,主要观点如下:
A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C 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与洋务运动相比戊戌变法的进步之处。
(3)对于材料三中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说明。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七章近代化的一小步》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结构的衰败腐朽和观念意识的落后守旧,加之帝国主义者的阻挠破坏、百年动荡战乱环境的干扰以及社会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摘编自李清源《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管窥》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相对西欧的产业革命缺少了哪一环节?其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其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学后反思】
在基础知识方面,我掌握了
在学习方法方面,我学到了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我感悟到了
我还有些困惑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B B D C A B A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A项;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进行的变法称为百日维新,排除C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由此可见,“我们被日本打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行,A项正确;完成《马关条约》的签订,与题干材料“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解析】根据材料“光绪二十四年”“如开特科,裁冗兵,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甫议施行”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其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编制国家预算;改试策论;裁减绿营。光绪二十四年是1898年,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场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B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解析】根据题干“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建立现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证明行不通”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因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以失败而告终,B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亥革命走革命道路,而不是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解析】根据漫画和所学可知,第一幅漫画“跟我斗”的内容呈现出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第一幅和第二幅漫画展示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因此漫画说明改革遭到顽固势力阻挠,B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而不是反抗西方列强侵略,排除A项;戊戌变法只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戊戌变法没有消除中国社会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896年《时务报》销量持续增加,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D项正确;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排除A项;新式学堂的建立,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车上书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根据题干“在中央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精简旧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文,改革考试制度;准许自由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奖励科学发明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是戊戌变法的措施,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闸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D项。故选C项。
8.A
【解析】根据题干“它只运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的、观念的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的窗子”和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该事件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戊戌变法属于近代化早期探索,A项正确;戊戌变法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依靠皇帝进行的改革运动,排除B项;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不属于经济层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材料涉及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翻译的西方书籍比例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占比最多,其次是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甲午战败后,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戊戌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维新思想,因此材料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最多是受到戊戌变法的影响,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根据“梁启超任总主编,以宣传维新变法、救国图强为宗旨,号召变法图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使用各种手段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加大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传播,排除B项;晚清林则徐等开启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思潮,排除C项;五四运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D项。 故选A项。
11.(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戊戌变法主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表明戊戌变法除了经济、教育、军事方面外,还进一步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同意观点 A: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所以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同意观点B: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所以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1)背景:根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得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所学从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概括,可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2)进步:根据“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戊戌变法主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表明戊戌变法除了经济、教育、军事方面外,还进一步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结合材料“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可选择同意观点 A: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即可,得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所以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根据“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可得出同意观点B:结合戊戌变法的性质,可得出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所以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12.(1)环节: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以新守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观念:政治变革比技术革新重要,政治变革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单纯技术革新不会成功)。
(3)特点:被迫性;多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曲折性(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解析】(1)环节:根据材料一“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可知,洋务运动缺少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环节。
原因:据材料一“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知,洋务运动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以新守旧,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影响:据材料一“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2)事件:据材料二“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领导进行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主张仿效日本,进行政治改革,变法图强。
观念:据材料二“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可知,政治变革比技术革新重要,政治变革为技术革新提供保障(单纯技术革新不会成功)。
(3)特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可知,被迫性;据材料三“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知,多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据材料三“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可知,曲折性(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共21张PPT)
导言:大单元架构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3课时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
——戊戌变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指的是?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 (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时间
领导者
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良派)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2:维新派为何要进行变法?
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序幕。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会怎样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呢?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具有影响的报纸。
变法图强
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储备了人才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败给日本后光绪帝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4:变法开始的标志?
光绪皇帝
(1871—1908)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5: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呢?不同阶层的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除“旧”布“新”)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支持
反对
科举仕途无望
反对
军队裁员,地位不保
封建官僚
反对
官位不保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6:面对重重阻力,变法的最终命运如何?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6:面对重重阻力,变法的最终命运如何?
谭嗣同
(1863—1898)
杨锐
(1857—1898)
林旭
(1875—1898)
刘光第
(1859—1898)
杨深秀
(1849—1898)
康广仁
(1867—1898)
六君子殉难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1835-1908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6:面对重重阻力,变法的最终命运如何?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变法图强的决心
和爱国情怀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7: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梦为什么破碎了?
材料一: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它人的影响……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所有这些人:儒生、官僚、军官、太监、僧侣和全体满族人都要取消变法。
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急于求成
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7: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梦为什么破碎了?
材料二: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薄弱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百日维新学制度,变法图强终成空——戊戌变法
Q8:这场失败的变法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
课堂小结
Q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指的是?
Q2:维新派为何要进行变法?
Q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会怎样宣传变法图强的思想呢?
Q4:变法开始的标志?
Q5: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呢?不同阶层的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Q6:面对重重阻力,变法的最终命运如何?
Q7:维新派变法图强的梦为什么破碎了?
Q8:这场失败的变法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当堂测试
1.(2024·宁夏·中考真题)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2.(2024·广东·中考真题)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A
C
当堂测试
3.(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A
当堂测试
4.(2023·宁夏·中考真题)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