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9 11: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填空题
1.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以“自强”“ "为口号,掀起了自救运动。
2.19世纪70年代,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 率军占据;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 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
3.1884年,为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建立 行省。1885年,为统一指挥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 。
4.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
5.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1895年初,在山东 战役中,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6.【条约危害】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的签订。
7.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了“ ”政策。
8.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 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感叹。
9.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 》。
10.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八国签订《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 的深渊。
二、选择题
1.下表所示是洋务运动两位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二者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 )
人物 思想主张
奕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
A.革新政治与整顿军事并重 B.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C.求强和求富不可并驾齐驱 D.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
2.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其根本目的是( )
A.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B.开辟中国近代化 C.维护清朝统治 D.抵御外辱
3.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到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寻求挽救危机之策。这些认识( )
A.引发了清朝统治者的恐慌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尝试 D.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4.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其中“取新器”和“握旧物”中的“新器”与“旧物”指的是( )
A.新式武器和旧式武器 B.守旧的官员和洋务派
C.新式武器和旧的制度 D.新的制度和旧的制度
5.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新式煤矿,1878年投产出煤。1884年中法战争中,在侵台法军的威胁下,不得已拆毁机器和矿井。这折射出( )
A.法国侵略势力猖獗 B.统治者的目光短浅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D.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6.某班同学在复习时整理的部分教材内容(如下图),该同学复习的内容是( )
A.封建剥削 B.割地赔款 C.师夷长技 D.边疆危机
7.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对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一豪言壮语践行于( )
A.鸦片战争 B.黄海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有学者指出:“这个事件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还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该事件(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9.据统计,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实际支出的军费总数不超过1.25亿日元,从中国强行3亿日元,是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总收入的3倍。据此推断,甲午掠夺的资金高达3亿日元( )
A.暴露清政府腐朽本质 B.加剧日本经济的畸形发展
C.导致中国近代化中断 D.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0.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事表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1.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都把中国视为“圣人君子之国”,称甲午中日战争是场“文明之战”。但在日本取得这场“文明之战”的胜利后,日本人在自诩是文明人的同时,开始轻视中国,认为中国代表的是野蛮落后。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C.促进了中华民族全面的觉醒 D.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12.“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开启了近代化历程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13.梁启超在《清议报》中发文:“骨节、肌肉、脉络、手足、咽喉皆可得而瓜分者也,惟腹心则不可得而瓜分者也。腹心者何 我四万万同胞爱国之心、团结之力是也,有之则生,无之则死。”梁启超意在( )
A.宣传西方政治思想 B.对抗顽固势力的阻挠
C.唤醒国人民族意识 D.痛斥清王朝腐朽统治
14.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如果没有早期维新人士的工作,革命派要唤起民众是有困难的。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15.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如图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这些书目反映的时代需求是( )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A.变法图强 B.富国强兵 C.扶清灭洋 D.抗日救亡
16.孙军在《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指出:“甲午战争……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张骞以实业救国为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
C.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
D.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17.下图所示的y轴表示的是( )
A.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8.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重要内容,但由于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下列哪一条约没有此类条款(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下表内容是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某单元的目录。它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从天朝上国时代步入不平等条约时代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20.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封建的迷信色彩 B.都取得了抗击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C.都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D.都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如果把以上9件大事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请你为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2)仿照示例,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示例:
事件:义和团运动高潮和八国联军侵华。
说明: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严重威胁到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等国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标题:______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影响
《 》
《 》
《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举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亦,吾先知消息,即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药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 戍成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湖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恐湖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图的密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材料三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永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材料一中“议定割过台,并偿款二万万两”指的是哪一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列举材料二中“维新派”的其中一位代表,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肚利!”这句话的理解。
3.【列强侵略与社会危害】
材料一: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的“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定。——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
材料二: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之后,英美等国的棉纺织品大量涌向上海,使得原本的手工业棉纺业纷纷破产,女工几停其半。另一方面,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也对上海青睐有加,催进了上海的繁荣。同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英国最早在上海开辟租界。
——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不管外国侵略者如何欺凌与侮辱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封建统治者始终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真正的敌人不是别的,而只是革命的人民……甲午战争后,中国沿海重要港湾……都竖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攫夺……。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 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项目 1894年前 1895—1900年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80家 933家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2800万元 5.2亿元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城下之盟”损害中国主权涉及的领域。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侵略者欺凌与侮辱它”的史实,并说明它“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的原因。据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
(4)根据材料四,概括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并简述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纪录片《复兴之路》
材料三: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做支撑。李鸿章在1876年9月宣称:“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因此,从19世纪70年代起,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如轮船、铁路、开矿和电报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图示法表示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题号 答案
1 奕 求富
2 阿古柏 左宗棠
3 新疆行省 海军衙门
4 民族资本主义 抵制
5 邓世昌 威海卫
6 《马关条约》
7 门户开放
8 公车上书 谭嗣同
9 时务报 国闻报
10 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奕 求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2. 阿古柏 左宗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3. 新疆行省 海军衙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因此在①处为新疆行省。洋务运动时期重视海防,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为统一指挥该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因此在②处是海军衙门。
4. 民族资本主义 抵制
【解析】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江苏,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故答案是民族资本主义、抵制。
5. 邓世昌 威海卫
【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1895年初,在山东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6.《马关条约》
【解析】根据图示“资本输出、中国设厂”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其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空填《马关条约》。
7.门户开放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8. 公车上书 谭嗣同
【解析】结合所学“公车上书”的史实可知,1895年,轰动京、沪,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史实”可知,变法失败后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谭嗣同。
9. 时务报 国闻报
【解析】根据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1896年8月9日在上海,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时务报》主要宣传了维新思想。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它所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
10. 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的签订的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C C D D B D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C C A C C D A D
1.D
【解析】根据材料“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可知,奕 和李鸿章言论的共同点是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洋务派政治革新的内容,革新政治与整顿军事并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魏源最早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主要体现奕 和李鸿章强调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排除B项;材料中着重强调学习西方利器以自强,没有体现求强和求富不可并驾齐驱,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1876年”和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大声疾呼的“机器正当讲求”,可知李圭主张在中国发展机器生产,这一主张是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发起了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李圭效仿西方学习器物,仍旧是坚持封建制度,并没有使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开辟中国近代化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带来的客观影响,排除B项;抵御外辱属于学习西方器物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到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寻求挽救危机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湘淮军将领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建设,清政府认识到要提高军队战斗力才能挽救危机,所以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C项正确;材料认识引发了洋务运动,没有引发清朝统治者的恐慌,排除A项;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湘淮军将领、清政府的认识,无法反映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握旧物”是指固守旧的专制制度;“取新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所是军事技术、新式武器。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手握旧物”喻指旧的政治制度,不是旧式武器、守旧官员,排除AB项;洋务运动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解析】根据题干“1878年投产出煤。1884年中法战争中,在侵台法军的威胁下,不得已拆毁机器和矿井”和所学知识可知,为支援近代企业和军工建设,洋务运动开办了新式煤矿,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基隆煤矿1878年投产出煤后仅仅几年时间就被迫拆毁,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未体现法国侵略势力猖獗,排除A项;基隆煤矿的拆毁是外来侵略的影响,与统治者目光短浅无关,排除B项;基隆煤矿的拆毁是外来侵略的影响,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解析】题干信息“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反映的是清政府面临的边疆危机,D项正确;封建剥削制度的核心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向封建领主交纳租税和服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割地赔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师夷长技”主张向西方学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解析】据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B项正确;鸦片战争由英国发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D项正确;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排除B项;《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巨额的赔款、大片领土被割让,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暴露清政府腐朽本质主要指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排除A项;甲午掠夺的资金高达3亿日元,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日本的侵华战争导致中国近代化中断,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根据题干“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结合所学可知,从1874年开始,日本策划侵略中国台湾、中国藩属国琉球、制定扩军计划、出兵藩属国朝鲜,进而发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因此这些史事表明日本早就蓄意谋划侵略中国,C项正确;1874年-1894年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但材料反映的是日本蓄谋侵略中国,排除A项;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筹建近代海军,但材料反映的是日本蓄谋侵略中国,排除B项;D项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但在日本取得这场‘文明之战’的胜利后,日本人在自诩是文明人的同时,开始轻视中国,认为中国代表的是野蛮落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排除B项;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全面的觉醒,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但与题干强调的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根据题干“骨节、肌肉、脉络、手足、咽喉皆可得而瓜分者也,惟腹心则不可得而瓜分者也。腹心者何 我四万万同胞爱国之心、团结之力是也,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号召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拯救民族危亡。因此,题干材料意在唤醒国人民族意识,C项正确;宣传西方政治思想,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对抗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痛斥清王朝腐朽统治,题干材料均没有提及,材料强调的是唤醒国人民族意识,排除BD项。故选C项。
14.C
【解析】据题干“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如果没有早期维新人士的工作,革命派要唤起民众是有困难的”可知,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维护了封建统治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得不到群众支持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事件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解析】据题干信息“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并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是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这反映了当时戊戌变法运动中向西方学习,希望中国变法图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代要求,A项正确;富国强兵是洋务运动中的目标,而洋务运动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就已宣告破产,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解析】根据材料“甲午战争……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可知,孙军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在这期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宣扬变法图强,C项正确;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张骞以实业救国为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是在经济领域救亡图存,与材料“中国的政治精英”不符,排除B项;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胡适并非政治精英,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知图示的y轴表示的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始于洋务运动,与图片内容列强侵华战争不符,排除A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民族工业萌芽、初步发展相关,与图片内容列强侵华战争不符,排除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五四运动,与图片内容列强侵华战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解析】根据材料“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重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直接的领土扩张和贸易利益获取。然而,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列强的侵华方式已经转变为通过金融、政治和文化等手段进行渗透和控制。这种变化反映在条约内容上,就是不再需要直接割让土地和开放商埠,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其利益,D项正确;《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上海等五口通商,排除A项;《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朝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增开天津为商埠,排除B项;《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增辟通商口岸,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戊戌变法属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变革探索,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综合可知,该目录反映的时代主题为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A项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鸦片战争,目录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天朝上国时代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义和团运动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两者都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具有封建的迷信色彩、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是义和团运动的特点,与虎门销烟无关,排除A、C项;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胜利,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排除B项。故选D项。
三、综合题
1.(1)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或屈辱与抗争、沉沦与自救、危机与奋起等)
(2)事件: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
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虎门销烟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在华利益,1840年6月,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公然发动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
(3)标题: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解析】(1)主题:据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中国近代史大事既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实,又有中国人民不屈反抗的史实,故如果把题干材料中的9件大事作为一个学习单位,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为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2)事件及说明: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史实恰当,言之成理即可。如事件: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虎门销烟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在华利益,1840年6月,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公然发动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
(3)标题及填空: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并结合其影响可知标题: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然后分别从条约名称、签订时间、影响补充完整,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代表:梁启超
特点:爱国主义思想;侧重政治制度改革;抵御外国侵略,救亡图存
(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确是日本胜利了;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起了民族觉醒,促使先进中国人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解析】(1)条约:根据材料“举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与日本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澎湖列岛等。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的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特点:根据材料“变法维新思湖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恐湖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图的密强。”可知,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是爱国主义思想;侧重政治制度改革;抵御外国侵略,救亡图存。
(3)理解:根材料“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永认了富强之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确是日本胜利了;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起了民族觉醒,促使先进中国人进一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3.(1)领域: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
(2)变化:导致手工棉纺业纷纷破产;上海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促使上海繁荣发展等。
(3)史实: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原因:封建统治者心中真正的敌人是革命的人民;方式:强租海港、抢夺利权。
(4)变化: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主要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解析】(1)领域:根据材料“割香港岛给英国”可得出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根据材料“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定”可知,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的完整;根据材料“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倾销其商品,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
(2)变化:根据材料“英美等国的棉纺织品大量涌向上海,使得原本的手工业棉纺业纷纷破产,女工几停其半”可得出导致手工棉纺业纷纷破产;根据材料“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催进了上海的繁荣”可得出上海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促使上海繁荣发展等。
(3)史实:根据材料“不管外国侵略者如何欺凌与侮辱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封建统治者始终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占领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等。
原因:根据材料“清朝封建统治者始终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真正的敌人不是别的,而只是革命的人民”可得出封建统治者心中真正的敌人是革命的人民;
方式: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中国沿海重要港湾……都竖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攫夺”可得出这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有强租海港、抢夺利权。
(4)变化:根据材料“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其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是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开始,也是材料所述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4.(1)鸦片战争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
(2)变化:洋务运动的内容从“自强”发展为“求富”。原因: 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 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做支撑。
(3)中国人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解析】(1)关系: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和所学可知,两则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用图示法表示为:鸦片战争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
(2)变化: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做支撑。”、“从19世纪70年代起,更多的关注投向了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如轮船、铁路、开矿和电报等。”可知,洋务运动的内容从“自强”发展为“求富”。
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做支撑。”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中国人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另外一点原因是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做支撑。
(3)感悟: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在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国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形下,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这说明中国人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