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鱼我所欲也》精品教学课件+配套教案+练习+音频朗读(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鱼我所欲也》精品教学课件+配套教案+练习+音频朗读(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2 20:49:32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读名言,谈体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Mp3朗读
flash朗读
朗读 正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苟:gǒu
为:wéi
朗读 正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恶:wù
朗读 正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dān
羹:gēng
蹴:cù
屑:xiè
朗读 正音: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妾:qiè
乡:xiàng
为:wèi
为wéi
注意停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读——鱼我所欲也
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熊掌: 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所欲: 所喜爱的。
不可得兼: 不能同时得到。
舍: 舍弃。
取: 选取。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 生
义: 大义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探究: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译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甚于: 有比……更重要。
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 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 祸患,灾难。
辟: 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然而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莫: 没有。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原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 采用某种手段。
是故: 由此可见。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就是“不义”)
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 不仅仅。
是心: 这种本性。
勿丧: 不丢掉
译文:不仅仅圣贤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原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呼,吆喝
蹴尔: 用脚踢。尔,助词。
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万钟:高位厚禄
则:却
辩:通“辨”,辨别。
与:通“欤”,语气词,吗。
而:就
受:接受
之:它
何加:有什么益处
为:为了
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欤:通“欤”,语气助词,吗。
译文:“万钟”的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的高位厚禄对我于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宫室之美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为,宁愿,宁肯。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原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此。已,停止,放弃。
之谓: 相当于“叫做”
本心: 本性,天良
译文: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探究: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45页图太复杂,而自己打幻灯片或自己画)
?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辨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47页图太复杂,而自己打幻灯片或自己画)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延伸、拓展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播放:董存瑞.3GP
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借助于青岛一位普通市民不经意间留下的DV影像,我们认识了一位平民勇士——魏青刚。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农村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而在这次下海救人前,他从未见过海,也从未在海浪中游过泳,只在家乡有过两次勇救落水者的经历。
  穿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魏青刚缓步走回了工棚。3天后,人们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魏青刚的义举很英勇,但他的言辞却极朴素:“小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能帮助人家就尽量帮。你有困难,别人可以帮你,人家有困难你不帮助别人,你的善心在哪里?我总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牺牲了,换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样的。”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2006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主要事迹感动中国颁奖词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 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礼义故,二者皆可抛。
鱼,我所欲也
文言现象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虚词
1、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提前,这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主谓,不译
代词
呼尔而与之——他
人皆有之——指羞恶之心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表示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对象,对、对于
3、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做,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做
4、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示假设,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结果,就
5、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却
呼尔而与之——表示修饰,不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示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示转折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示承接,就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恶( wù )
一箪食(  dān )
一豆羹( gēng   )
蹴(  cù )
苟得(gǒu )
不屑( xiè )
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通“向”;从前。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辩”通“辨”;辨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本性   )    
④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丢掉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但是,表转折)
3、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介词。表示比较。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3.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问答题
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简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
⑵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4)、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祝你
一路顺风
《鱼我所欲也》精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 )食,一豆羹(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蹴( )尔而与之
⑷乞人不屑也( )
⑸故患有所不辟( )也
答案:⑴dān ɡēnɡ ⑵ɡǒu ⑶cù ⑷xiè ⑸b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蹴尔而与之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⑵假如,假使。⑶用脚踢。⑷天性,天良。
3.《鱼我所欲也》选自 ,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 的中心论点。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有 、 等。
答案:《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此一时,彼一时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D.。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解答本题时课内我们学过的名言容易辨认,经积累可知D.项“吾日三省吾身”为《论语》中曾参的名言。而A 和C均为孟子名言,还应多加积累。
答案:D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重点之一。一般来说,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本课的通假字较多,还应多加积累。
答案:①“辟”通“避”,躲避。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乡”通“向”,从前。 ④“辩”通“辨”,辨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会不尽相同,这要结合各自的语言环境来把握其含义和用法的。
答案:①并且 却,可是 ②比 对于
4.本文运用________的手法,论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当求“生”与守“义”发生矛盾时,人应当“ ”。
解析:本题的第二个空简单易填,可知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而为了引发这一观点,作者首先用了形象的比喻的论证方法,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得出在生和义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结论。
答案:比喻 舍生取义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别指( )
A.前者指“义”,后者指“不义”。 B.前者指“死”后者指“生”。
C.前者指“苟得”,后者指“不辟”。 D.前者指“贤者”,后者指“不贤者”。
解析:解答本题,先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认为“义”高于生命,因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不义”。
答案:A
6. 默写
⑴.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⑵. ,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⑴.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答案:①祸患、灾难 ②假如、假使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解答本题要落实每句的关键词语,①题中关键词语是“欲”和“得兼”,②题中关键词语则是“是心”和“丧”,应结合课文突破其义,攻克了重点词语,再联系全文,做到字字落实,疏通全句。
答案:①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文中最能体现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学说思想的句子是: ,
, 。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善,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保有自己的“本心”。对照原文,表达了此义的应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对文中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只要从人生的取舍、选择、意义、价值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略。
5.《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句话对应前面的哪一句?请举一例证明孟子所言的“骨气”。(课内外均可)
答案:富贵不能淫。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少而好兵 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③于是引兵而西 ④李信果辱秦军
解析:本题中词语较为典型,解答本题,需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解词时,还要结合上下句的意思,将其放在原文中理解。
答案:①好:喜爱,喜欢;②是:对(正确);③引:率领,带领;④辱:使……蒙受耻辱(羞辱)。
9.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 D.扶苏以数谏故
解析:解答本题,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句子,结合前后句理解“以”在该句中的含义,可以看出,“以”在此处可理解为“因为”,然后于本题的四个选项对照,只有D项的含义与用法与其相同。
答案:D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儿何人而足?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者……也”为判断句式,疏通时将其按判断句译出即可, ⑵句应重点突破“于”和“度”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①王翦是频阳东乡人。
②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
11.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
解析:王翦“谢病”后又大破“荆军”的原因需结合原文来分析,结合“‘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可知此为王翦谢病的原因,将这段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即可。而当李信将兵20万大败后,国难当头,王翦则不计个人恩怨,重率大军驰骋于战场。
参考答案: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二、深层探究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规范,你认为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还有用吗?为什么?
解析:历史上的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如南宋的文天祥,现代革命烈士夏明翰等人,他们的精神与“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而对于这些先烈为我们创造出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也应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答案:仍然有用。孟子在几千年前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天我们虽处于和平年代,不再是人民流离失所,国家战事频繁,但还需要这种精神,将其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能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在必要时要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贡献。
三、中考链接
(2006泰州中考,9)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解析:本诗的作者是南宋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这是他被元军俘虏后大义凛然地写下的一首诗,结合这首诗的内容理解重点词句,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了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两句诗足见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及其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答案:⑴儒家经典(2)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课件77张PPT。语文九年级下册 多媒体教学课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谈体会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鱼我所欲也《孟子》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目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简介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Mp3朗读flash朗读朗读 正音:wéi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gǒu朗读 正音:wù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朗读 正音:dān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gēng xiè cù朗读 正音:qi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xiàngwèiwéi注意停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读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读课文,把握内容原文: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熊掌:不可得兼: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不能同时得到。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所喜爱的。所欲:舍:舍弃。取:选取。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文:译文:生:义:生命大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探究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原文:译文:有甚于:苟得:恶:患:辟:有比……更重要。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wù,厌恶,与“欲”相反。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然而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辨



??(正面)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探究原文:译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何不用也:莫: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没有。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假


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
(最喜生)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
(最恶死)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原文:译文: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采用某种手段。是故: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就是“不义”)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


析舍生取义原文:译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丢掉是心:这种本性。 不仅仅圣贤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不过圣贤的人能够不丢掉罢了。“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探究(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 升华
主题递


说 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 比喻论证舍生而取义 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不为苟得“甚于生者” “义”; “甚于死者” “不义”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论点患有所不避论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性善论”)原文:译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 不屑:
豆:
呼尔而与之:
蹴尔: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呼,吆喝用脚踢。尔,助词。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一箪食
一豆羹“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得——生舍——死正面举例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译文: “万钟”的高位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的高位厚禄对我于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词,吗。高位厚禄却辩:通“辨”,辨别。就接受它有什么益处为了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欤”,语气助词,吗。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原文:译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通“向”,从前。为,宁愿,宁肯。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是亦不可以已乎:
之谓:
本心:原文:译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这,此。
已,停止,放弃。本性,天良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相当于“叫做” 。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
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探究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
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 比 论 证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
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鱼熊掌舍鱼取熊掌类比比喻义舍生取义生不为苟得不避祸患何不为何不用反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正反有本心失本心(重义)(取义)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辨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舍生取义( )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正面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乞人反面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对 比论 证论 证对 比鱼 熊掌道 理 论 证举 例 论 证
论点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总结全文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延伸、拓展
?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董存瑞.3GP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借助于青岛一位普通市民不经意间留下的DV影像,我们认识了一位平民勇士——魏青刚。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岛崂山海岸边观看“麦莎”台风带来的海潮。不料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正在岸边、从河南农村来青岛做装修工的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而在这次下海救人前,他从未见过海,也从未在海浪中游过泳,只在家乡有过两次勇救落水者的经历。
  穿着被海水浸透的衣服,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魏青刚缓步走回了工棚。3天后,人们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刚的名字。 魏青刚的义举很英勇,但他的言辞却极朴素:“小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能帮助人家就尽量帮。你有困难,别人可以帮你,人家有困难你不帮助别人,你的善心在哪里?我总是想人家的命是命,自己的命也是命,比方自己牺牲了,换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样的。”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2006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主要事迹感动中国颁奖词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 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
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物欲、生命、礼义三者之关系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礼义故,
二者皆可抛。 鱼,我所欲也文言现象梳理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六、虚词 1、之: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的宾语提前,这不译他指羞恶之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比较,比表示对象,对、对于3、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为了为了做,接受做4、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假设,如果表示结果,就5、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表示修饰,不译表示承接,就表示转折表示承接,就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wùdāngēngcùgǒuxiè课堂练习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辩”通“辨”;辨别。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本性丧失、丢掉祸患、突难助词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给)(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但是,表转折)(比,介词。表示比较。(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指示代词。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练习:翻译下列句子。问答题
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简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
⑵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4)、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再见祝你
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