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4 作用、影响类
【题型特点】 作用、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是江苏高考的常规设问题型。一般问法有影响、作用、意义、价值、贡献、功绩,其中贡献、功绩一般涉及历史人物。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从词义上来看,影响和作用基本相同,一般来说,需要从正、反、直接、深远等方面去考虑(一般情况下,消极方面用于影响而非作用);意义则多是体现正能量的。从考查方式和内容看,影响作用类问题一般都通过典型材料,创设新情境,对典型事件的典型影响,进行多角度考查,全方位认识事物(事件)。一般的答题思路,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对当时、对后世;对中国、对世界;对历史、对现实等。 【解题思路】 1.寻找设问主题:针对哪一人物、事件、活动等主题来设问。 2.查找设问类型:(1)限定性设问,如回答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或意义或作用),对中国或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或意义或作用)。(2)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3.找到答语语言 (1)积极影响(作用):答题时一般选择“有利于”“提高了”“加强了”“促进了”“推动了”“为后世提供了借鉴”等短语和句式。这些句式能够给人一种肯定、赞扬、认同等方面的信息,因而增强了答题意向,有利于提高得分率。 (2)消极影响:答题时一般使用“阻碍了”“破坏了”“不利于”“未能”等短语。 此外,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具有弹性的词语以增强答语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如可加入“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实现了”等程度副词,避免极端词语的出现,如“完全”“彻底”等。 【答题模板】 1.纵向分析: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 2.横向分析:答案要点一般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3.分项分析:答案要点一般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 4.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作用),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或弊端。
【真题示例】 (2023 江苏卷 18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
信息 要素 答案
信息1:“恤商政策”“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 “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城市的繁荣”等 纵向分析(整体) 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发展(2分)
信息2:“明初”“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 分项分析(所学) 有助于商人群体的聚集(1分)
信息3:“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城市的繁荣……” 分项分析(城市) 促进城市的繁荣(1分)
信息4:“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 分项分析(边地) 振兴边地经济(1分)
信息5:“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 分项分析(教育)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教化(1分)
信息6:“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分项分析(文艺) 推动通俗文艺的流行(1分)
【实战演练】
1.(2018·江苏卷 T22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民政府1937年度的军费预算中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西南地区的工厂达304家。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
答案: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1分);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1分);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1分);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1分);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12 月,苏共(布)中央通过了“为在欧洲建立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以维护和平和防止侵略而斗争”的决议。12月20日,苏共(布)中央政治局研究讨论了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一揽子计划,主要内容是:苏联同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加入国际联盟;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或上述国家中的某些国家参加这一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等。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并任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意图是使国联成为吸引所有关心维护和平的国家的中心,通过集体力量来维护和平。面对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计划,英国希望德国强大,以抑制苏联;计划中强调与法国特殊关系的主张,因法国动摇而落空,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摘编自徐振伟《1930年代苏联构建集体安全的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为构建集体安全采取的措施及原因。
答案:(1)措施:构建集体安全决议;形成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计划;加入国联。
原因:德国法西斯的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欧洲局势日益紧张;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0年代苏联构建集体安全失败的影响。
答案:(2)影响:使苏联对英法等国失去信任;不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客观上纵容法西斯侵略;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欧洲局势恶化;加速二战爆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