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9 21:37: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大部分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归纳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仍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常带有感彩和片面性,史料实证意识与史料分析能力也需提高。所以讲课时尽量直观、简单,运用大量图片、表格等形象直观的形式,增强历史的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讨论法等,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合作能力,在展现自我中增强自信、在提高自我中得以发展。
【导入新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节选导入,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变?往哪变?谁来变?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戊戌变法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新课教学】
【壹】 序幕——公车上书
问题探究1:材料一中的“战败”、“条约”分别指的是?
材料一:
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时,我和哥哥痛哭不止。甲午中日战争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马关条约》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问题探究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和材料一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二:
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 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申报》1895年5月10日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分析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并介绍公车上书的发起人、请愿内容、地位,明确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学生研读史料,独立思考,完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人物扫描:介绍康有为、梁启超
(设计意图)图文资料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知道他们的变法思想,学生研读材料,分析思考,完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贰】《马关条约》的签订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说说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归纳维新派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创办学堂的方式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这些措施的进行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储备了人才。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叁】高潮——百日维新
过渡: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接连上书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介绍德国强占胶州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阅读课本,梳理戊戌变法内容,并分组讨论分析其影响
内容 影响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措施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知识延伸:京师大学堂
(设计意图)图文资料介绍京师大学堂,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变法能否顺利实行?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 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分析出变法的过程中出动了科举士子、封建官僚、八旗子弟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过渡: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出面阻挡历史车轮的,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
【肆】 结局——变法失败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介绍戊戌政变,丰富课堂,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素养提升:历史细节——戊戌变法众生相
(设计意图)展示谭嗣同诗句,进而分析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品质,学习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感悟英雄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史料分析讨论归纳戊戌变法的影响,知道戊戌变法戊成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提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有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材料一: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 (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设计意图)学生史料分析讨论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②操之过急、违背规律、脱离现实③缺乏群众基础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进而得出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说一说戊戌政变后的康、梁其思想主张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壹 序幕——公车上书
贰 发展——办报刊、组学会
叁 高潮——百日维新
肆 结局——变法失败
本节课线索比较清晰内容适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学生如何在45分钟内能够掌握本节课重点和突破难点。因此,必须根据《课标》要求,主线明确重难点突出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以上这些问题,因此课堂效果不错
本节课亮点如下:
1、厉兵秣马,做好整合。
经过学习和思考,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将教材整合为四个篇目,将重难点放在最后的两个篇目。力图把历史线索理顺,历史解释做到位,为重难点做好铺垫。从课前提问开始,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都是在有意的顺线索、做铺垫。公车上书和维新派活动属于建构历史概念问题,也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引领,准确实效
在课堂中中,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去突出本节课《课标》重点化解难点。通过丰富、直观、有趣的文史材料让学生感觉本课的学习目标非常简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史学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做到让历史说话,用事实发言。注意引导学生发言和思考,环环相扣,让学生拓展思维,训练思维,培养历史理解力是一直努力的方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觉得这一点贯彻的不错。
家国情怀,贯穿始终。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有高度的学科责任感。应当把这种培养贯穿于整堂课中,培养爱国情怀又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课管品学档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历史课本。这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需要提升的地方如下:
①在问题引领中设计有些生硬,可以设计的更加活泼有趣。
②过渡衔接生硬,不够自然
③活动指令性不太明确。
④基于对“核心素养”的思考和探索,在介绍背景、过程、影响,可以添加一些史料做陪衬。
通过这节课,在课后我思考的最多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如此零碎的知识中找到串起这些知识的红线 二是如何在如此繁多的知识细节中找到素养培养的落脚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从以上方向出发着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立足于核心素养,对教材知识进行取舍和重构,尽可能做到高于教材培养素养又不脱离教材。本节课的授课和设计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正。(共20张PPT)
课前导入: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 “变”的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895年《马关条约》原件
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变?往哪变?
谁来变?
壹 序幕——公车上书
贰 发展——办报刊、组学会
叁 高潮——百日维新
肆 结局——变法失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整体感知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运用史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01
02
03
2022课标
定目标 育素养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壹 序幕——公车上书
问题探究:材料一中的“战败”、“条约”分别指的是?
材料一: 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时,我和哥哥痛哭不止。甲午中日战争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马关条约》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材料二: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 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申报》1895年5月10日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问题探究: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和材料一之间有何联系?
因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的读书人而得名
1895年,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请愿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引发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壹 甲午中日战争
人物扫描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经世致用
从地主家庭走出的新力军一一小资产阶级维新派
贰 发展——办报刊、组学会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说说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人士进行了哪些活动?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时务报》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严复译《天演论》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创办学堂
促进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储备了人才
叁 高潮——百日维新
德军进入青岛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12)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898.1)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败给日本后光绪帝
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开始的标志
戊戌年,戊戌变法
叁 高潮——百日维新
问题探究:阅读课本,梳理戊戌变法内容,并分组讨论分析其影响
内容 影响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叁 高潮——百日维新
知识拓展
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叁 高潮——百日维新
问题探究:变法能否顺利实行?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封建官僚
科举士子
八旗子弟
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 哗,谣谤起。
——黄鸿寺《清史纪事本末》
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出面阻挡历史车轮的,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肆 结局——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光绪帝被囚禁在此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政变发生后,新法大部被废止,政变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8年6月11日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1989年9月21日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103天
百日维新
肆 结局——变法失败
素养提升:历史细节——戊戌变法众生相
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变法精神: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肆 结局——变法失败
问题探究:戊戌变法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戊成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思想启蒙
反思变法
核心素养提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中有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材料二: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一: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 (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材料三: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
②操之过急、违背规律、脱离现实
③缺乏群众基础
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当堂小结
思想启蒙
当堂测评
1.(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B
当堂测评
2.(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A
当堂测评
3.(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A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当堂测评
4.(2023·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B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