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件+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9 21:39: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设计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时间、背景、口号和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运用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认识到《辛丑条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聂士成、廊坊阻击战等为国牺牲的爱国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自己通过阅读、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独立地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由于本课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同时,深入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导入新课】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梳理,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是一步步加深,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
壹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新课教学】
【壹】 壹 义和团运动
介绍义和团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介绍义和团运动,了解义和团运动的由来,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1:阅读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回答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分析出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存在缺陷、斗争对象,学生研读史料,独立思考,完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边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经清政府考察后,义和团)团民就更加疯狂……公开表演这种所谓的刀枪不入法术……真的相信自己能够刀枪不入,真的就拿火枪往身上打……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具有迷信色彩
“灭洋”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 盲目排外,具有落后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分组讨论,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学生研读史料,独立思考,完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阅读归纳问题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面对这样一个反帝组织,清政府是怎样的态度呢?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拳乱纪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归纳出清政府以“招抚”代替“剿灭”,利用义和团,并承认其合法地位,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义和团开始大肆杀洋人,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过渡:
【贰】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是由义和团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发生义和团运动,也就不会发生八国联军侵华。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联系国际局势,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根据京津地区形势图,结合课本内容,梳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并对以下事件进行排序。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观看八国联军侵华罪行,阅读相关史料,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视频文史资料介绍八国联军残暴贪婪,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素养提升:历史细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众生相
(设计意图)展示图文史料,了解爱国军民不怕牺牲/奋勇抵抗八国联军的英勇事迹,感受英雄情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过渡: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八国联军“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根本原因)。
问题探究:义和团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瓦德西:“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所谓“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日]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
(设计意图)展示史料,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问题探究:分析《辛丑条约》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辛丑条约》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加深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分析对比近代“使馆界”和今天的“使馆区”的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通过现实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背 景
内容 割地
赔款
开放口岸
其他
特征
影响
(设计意图)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通过比较,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意识到《辛丑条约》是近代最丧权辱国的条约,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义和团运动与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都发生在晚清时期,二者有何异同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对二者进行比较。
壹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本课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比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大条约的比较、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的理解和评价,只是简单的做了介绍,讲解不够透彻。(共23张PPT)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前导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
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壹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整体感知
解读课标 明确目标 培育素养
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聂士成、廊坊阻击战等为国牺牲的爱国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运用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认识到《辛丑条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时间、背景、口号和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01
02
03
2022课标
定目标 育素养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义和团——19世纪末,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起来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
壹 义和团运动
壹 义和团运动
问题探究:阅读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回答相关问题。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问题一
从揭帖可以看出,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
揭帖又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存在哪些缺陷?
问题三
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又是谁?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②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①封建迷信
②盲目排外
帝国主义
材料一: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边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经清政府考察后,义和团)团民就更加疯狂……公开表演这种所谓的刀枪不入法术……真的相信自己能够刀枪不入,真的就拿火枪往身上打……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灭洋”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具有迷信色彩
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识
盲目排外,具有落后性
问题探究: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壹 义和团运动
壹 义和团运动
问题探究:面对这样一个反帝组织,清政府是怎样的态度呢?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拳乱纪闻》
清政府以“招抚”代替“剿灭”,利用义和团,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男爵被义和团杀害
满洲奉天教堂惨案
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是由义和团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发生义和团运动,也就不会发生八国联军侵华。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列宁
列强“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乱,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
赵立行
从世界背景来看,作为瓜分中国狂潮的延续,八国联军侵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扩张需要的,是其瓜分世界的一个过程。
直接
原因
01
根本
原因
02
镇压义和团运动
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
天津保卫战
天津保卫战
义和团廊坊大捷
西摩尔率兵从天津进犯
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大沽炮台战役
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
2
1
4
3
6
5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问题探究:根据京津地区形势图,结合课本内容,梳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并对以下事件进行排序。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问题探究:观看八国联军侵华罪行,阅读相关史料,谈谈你的感受?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素养提升:历史细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众生相
廊坊大捷历时9天,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打伤332人。义和团、清军、平民群众死伤近千人。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八国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
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仍沉着指挥,后壮烈殉国。
贰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与失败
问题探究:义和团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慈禧出逃西安
◎义和团被洋人执行枪决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八国联军“助剿”。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根本原因)
瓦德西:“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所谓“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日]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辛丑条约》原文
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问题探究:分析《辛丑条约》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
内容 辛丑条约 危害
拆炮驻兵 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赔款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使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严禁反帝 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拓展延伸:《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原北京东郊民巷
现北京大使馆
“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权过问其事务;
“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
拓展延伸:通过比较,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条约 项目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背 景
内容 割地
赔款
开放口岸
其他
特征
影响
1842年
南京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香港岛
2 100万银元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
日本马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2亿两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对民族工业危害最大;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1年
北京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禁止反帝、允许驻军、划定使馆界
赔款最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堂小结
当堂测评
1.(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比较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
A.阶级基础
B.斗争方式
C.失败原因
D.斗争对象
D
当堂测评
2.(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中考真题)《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沙俄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D
当堂测评
3.(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漫画。漫画旨在说明( )
A.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异常强大
B.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
B
当堂测评
4.(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C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