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2.2.2《五石之瓠》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2.2.2《五石之瓠》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1:35:54

文档简介

课题:
有用?无用?无拘而志,正己而已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
课题 五石之瓠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单元属于中国传统经典研习。本课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第二篇,前一篇是《〈老子〉四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篇庄子的寓言(第一篇是高一下学期的《庖丁解牛》)。
学 情 分 析 高二学生学过庄子的作品,对庄子的生平较为熟悉,但会存在对庄子辩证的思想不了解,领悟作品有障碍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大情境的概念中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体会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重点 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体会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难点 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有人将叶嘉莹看成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站在讲台上,美的就是一首诗。她将那些不朽的诗篇之美讲给学生,她讲得很美,讲得很认真,她想让人们去看到诗歌里那不朽的精神,想让人们的灵魂因此得到滋养。
可是,越来越多的人问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可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很不解,她讲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东西,人家却觉得这没用?
她无奈、叹息,然后回答这样问的人:
“你听了我的讲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有用、无用”。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 了解人物,解释课题 (一)这篇课文是一则选自《庄子》的寓言。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庄子的《庖丁解牛》,对庄子已有一定了解。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填空题回顾一下相关文化常识。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 )时期宋国蒙邑人。是()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曾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并安葬在那里,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 ),因此《庄子》一书又被称为( )。 补充知识: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二)以上是庄子的相关文化常识,那么庄子的这个“五石之瓠”,究竟是件什么样的“宝贝”呢? “石”,古代容量单位;“瓠”,葫芦。“五石之瓠”,容量为五石的葫芦。 补充人物身份和历史背景,结合相关文化常识,去解释课题,进而去揣摩其寓言的道理。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活动任务二: 落实字词,疏通文意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笔译全文。 要求:1.不得直接抄译文;2.用红笔标出活用词义与生僻字义;3.无法翻译的句子先标出,以备集体讨论解决。 (四)分组推选代表展示译文,通过评点,难点解决字词。 第一组: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重点词: 谓:对……说。贻:赠送。瓠:葫芦 树:名作动,种植。成:成长,长大 而:连词,表顺承。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之,代指瓠。 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自举:宾前,即“举自”,拿起自己 以为:把……当作。则:那么。 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的样子。 所容:所字结构,容纳的东西。 呺然:内种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为:连词,表原因,因为。掊:击破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第二组:“所用之异” 重点词: 固:副词,实在,确实。于用大:状后,用大,名词,使用大东西方面。善:擅长。为:调制。龟手:龟,同“皲”,冻裂手。有…者:固定结构,有一个…的人。 洴:使动,使…浮起。澼:在水中漂洗。絖:同“纩”,丝棉絮。以…为:把…作为。事:营生。请买其方百金:省略介词“以”;状后,(以)百金买其方。聚族:聚集全家人。鬻:卖。请:请允许我。 说:同“悦”,取悦。难:发难,即发兵侵略,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将:率领军队。水:名作状,在水上。裂地:划分出土地。一:同样的。或:有的人。以封: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即药方。所用:使用方法。异:不同。 【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活动任务三: 文言结合,精读课文 研读文本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几个故事? 2.大故事 (1)那么,这么大的葫芦是从何而来呢? (学生回答:惠子拿魏王送的种子种出来的) (2)惠子是怎么对待这个大葫芦的?(“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3)惠子为什么觉得这个大葫芦没有用处?(“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小结: 惠子的底层逻辑是:一件东西,一定是有用的或者无用的。 惠子的现实逻辑是:一件东西,一定是要作为器用之用、日常之用(比如葫芦就要用在盛水、作瓢)才是有用的。 3.小故事 (1)宋人将不龟手之药用在什么地方呢?(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2)客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呢?(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3)客和宋人,这两方为什么有不同的结局?(“所用之异也”) 小结: 庄子的底层逻辑:打破“无用/有用”的二元对立。庄子的现实逻辑:跳出认识的局限。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讲述了宋人和客 对“不龟手之药 ”的用途的故事,并且直接评价惠 子不会使用“大 ”的事物,以刻板的眼光看待事物 的用途。
活动四: 品味故事,探讨寓意 (六)探讨寓意 1.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说明掌握这个药方已经好几代了,这么多代,怎么就想不到拿去打仗,客怎么就能想到。客能想到宋人想不到的,这反映出客具有怎样的思维品质?(学生可能的回答:不一样的思维品质,异于常人,见解独特) 2.在庄子的眼中,担忧大葫芦不能装东西的惠子,有这种思维品质吗?(没有)从哪看出的?(则夫子尤有蓬之心也夫!) 3.庄子既然觉得担忧这个大葫芦不能装东西是“蓬之心”,那庄子自己有什么更高明的用法吗?(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总结 同样的药方,二者的选择不同;同样的葫芦,二者的选择也不同。我们可以发现,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个小故事中,主人公都是面对同样的事物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这两个小故事的相同之处,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要想发现这个不同,我们先得定义一个东西——我们把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金钱、名利、爵位,定义为“利”,那么“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就是小利,而“裂地而封”则是大利。在理解了此处“利”的定义后,我们现在再来看庄子,庄子他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利吗?庄子他没有获得金钱、名利、爵位。庄子只是要“浮乎江湖”,也就是游览江湖。 (七)课后作业: 针对社会现象,任选其一,结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尝试运用“故事”式说理的方法,写一段不少于 400 字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拓展阅读 《逍遥游》 作者:先秦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对比赏析: 庄子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汪洋恣肆,气象万千,有种大鹏展翅远慕高举之美。 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自古到今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和中国的文化。 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善于夸张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二、语言奇峭富丽,多种修辞并举,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比如句子形式整齐,音节匀称,节奏强,犹如流动的音符,为情感增添浓重的底色。当放声疾读《逍遥游》,再缓读,领悟它的声音节奏,玩味它的句子,是多么自然和谐,有如行云流水。句子的长与短,句意的轻与重,这里有韵律的回环美,这里有离奇的句子,这里有词的色彩和形象化的锤炼。 还比如拟人的修辞运用,让笔下的万事万物看成像人一样有感觉、思想、情感。这种物我与人互换,发生移情的作用在修辞学上有了人格化。当蜩鸠嘲鹏,殊不知自己“所待”。 再比如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理中有趣,情趣盎然。 三、运用浅近的寓言,思辨性强 构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高官、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展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明的。 比如在《五石之瓠》中,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两个各自哲学境界不同,惠子立足于现实生活,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体现功利主义思想;庄子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追求无用之大用。 再比如在《逍遥游》的几个寓言中,寓言之中蕴含哲理,我们读出了生动有趣的灵魂,追求自由的精神,超越功名的一种境界。 四、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比如在《五石之瓠》中,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把握诗文视角,理解抒情方式选择的效果。
总结 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和瑰丽浪漫的想象对后世,尤其是对李白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而他那种不求名利,超然旷达的精神更是影响了后世一大批文人。(共33张PPT)
情境导入
Scenario Introduction
学校计划邀请作为诸子文化传承者的同学们,参与一次“品读百家原典”的线下讨论活动,现在想邀请你作为庄子文化传承者撰写一篇题为“庄子经典我来传承”的发言稿。
第二章
第二课
第二节
学习活动
Activity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体会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
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Zhuangzi Story Competition
活动一
了解庄子
Understanding Zhuangzi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 ),( )时期宋国蒙邑人。是( )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 )。曾担任过宋国地方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并安葬在那里,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 ),因此《庄子》一书又被称为( )。
了解惠子
Understanding Huizi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了解标题
Understanding Titles
石:古代容量单位
瓠:葫芦
五石之瓠:容量为五石的葫芦

I will read Zhuangzi's article
活动二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笔译全文。
要求:
1.不得直接抄译文;
2.用红笔标出活用词义与生僻字义;3.无法翻译的句子先标出,以备集体讨论解决。
诵读感知
Recitation perception
分组推选代表展示译文,通过评点,难点解决字词。
第一组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二组
庄子认为“所用之异”
惠子认为大瓠无用
第一组
原文翻译
Original translation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词语解释
贻:
赠送。
瓠:
葫芦。
树:
种植。
实五石:
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坚:
坚固的程度。
瓠落:
宽大空廓的样子。
呺然: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掊:
击破。
庄子认为“所用之异”
第二组
原文翻译
Original translation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词语解释
固:
实在,确实。
龟手:
龟,同“皲”,冻裂手。
洴澼:
漂洗。
絖:
同“纩”,丝棉絮。
事:
营生。
鬻:
卖。
请:
请允许我。
与:
给。
原文翻译
Original translation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词语解释
说:
同“悦”,取悦。
难:
发难,即发兵侵略。
一:
同样的。
或:
有的人。
原文翻译
Original translation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词语解释
虑:
用绳结缀 。
以为:
把……制成。
樽:
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蓬之心: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Zhuangzi's image in simple strokes
活动三
五石之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几个故事?
梳理文本
Organize Text
1.这么大的葫芦是从何而来呢?
2.惠子是怎么对待这个大葫芦的?
3.惠子为什么觉得这个大葫芦没有用处?
五石之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几个故事?
梳理文本
Organize Text
1.宋人将不龟手之药用在什么地方呢?
2.客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呢?
3.客和宋人,这两方为什么有不同的结局?
五石之瓠
梳理文本
Organize Text
惠子
五石之瓠
一件东西,一定是
有用的或者无用的
庄子
不龟手之药
打破“无用/有用”的二元对立

I Inherit Zhuangzi Culture
活动四
思考
think deeply
宋人“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说明掌握这个药方已经好几代了,这么多代,怎么就想不到拿去打仗,客怎么就能想到。客能想到宋人想不到的,这反映出客具有怎样的思维品质?
不一样的思维品质,异于常人,见解独特
思考
think deeply
在庄子的眼中,担忧大葫芦不能装东西的惠子,有这种思维品质吗?
则夫子尤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既然觉得担忧这个大葫芦不能装东西是“蓬之心”,那庄子自己有什么更高明的用法吗?
不一样的思维品质,异于常人,见解独特
小结
brief summary
同样的药方,二者的选择不同;同样的葫芦,二者的选择也不同。我们可以发现,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个小故事中,主人公都是面对同样的事物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这两个小故事的相同之处,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要想发现这个不同,我们先得定义一个东西——我们把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金钱、名利、爵位,定义为“利”,那么“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就是小利,而“裂地而封”则是大利。在理解了此处“利”的定义后,我们现在再来看庄子,庄子他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利吗?庄子他没有获得金钱、名利、爵位。庄子只是要“浮乎江湖”,也就是游览江湖。
思考
think deeply
《五石之瓠》和《逍遥游》同属庄子的经典,在论说风格和语言韵味方面,皆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课文,比较品味。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先秦 庄周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先秦 庄周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先秦 庄周
总结
summarize
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和瑰丽浪漫的想象对后世,尤其是对李白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而他那种不求名利,超然旷达的精神更是影响了后世一大批文人。
后人如何评价庄子
How do future generations evaluate Zhuangzi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古典新义·庄子》
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
《鲁迅与庄子》
后人如何评价庄子
How do future generations evaluate Zhuangzi
课后作业
Homework after class
针对社会现象,任选其一,结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尝试运用“故事”式说理的方法,写一段不少于 400 字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