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百年孤独》
课题 《百年孤独》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座虚构的城镇“马孔多”里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本课节选的这一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
学 情 分 析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选段马孔多历史的转折点是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的课,则要清楚:高中学生已经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习能力仍不够强且精力不够集中,需要老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策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度的理解与学习。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把握故事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概括小说人物的主要特点;学习“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本文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艺术手法带给我们离奇又真切、不可思议又颇具现实感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分析魔幻和现实并存的情节,探究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重点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的主要特点。
难点 “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视频导入(关于《百年孤独》的介绍)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环节01: 研读准备 任务活动一 设计宣传海报文案,完成作家作品简介。 提示:学生海报的内容要点,时间,地点 宣传主题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各用一句话,介绍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任务活动二 设计人物插图讲解文稿,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各个小组讨论交流,设计自己所写的人物讲解稿,并选个讲解员展示成果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1.情节梳理: 明确:序幕(第1-2段):介绍马孔多镇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开端(第3-6段):丽贝卡到来。 发展(第7段):交代丽贝卡的恶习,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高潮(第8-12段):“失眠症”袭来,布恩迪亚家族感染,并扩散向整个村子。 结局(第13-14段):应对“失眠症”的措施,及影响。 2.人物关系: 3.人物形象 (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1、2、14段: 商道开通之后,着迷于眼前的现实,变回了创业之初那个富于进取心的男子,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和改革(音乐钟,巴旦杏树); 力排众议,欢迎吉卜赛人到来; 积极接受并实行儿子关于补救失忆的做法。 (有责任心,做事执着有魄力,热心接受新事物) (2)乌尔苏拉 1、2、7、9、12段: 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带来了马孔多的繁华; 为丽贝卡治疗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丽贝卡;热心为患了失眠症的人们熬制各种草药。 (爱护家人,勤劳而清醒,力图拯救家族) 思考:你能从选文中看出乌尔苏拉在家族中是怎样的角色吗 “早在内战结束前,她已年近百岁,应该归天了。但是我觉察到,要是她一死,我这本书也就完蛋了。只有等到全书行将结束,以后的情节又无足轻重时,她才能死。” ? 明确: 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灵魂。 她是顽强的、睿智的、无所不能的。 (3)丽贝卡 6、7、8、12段: 孤儿,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托付给布恩迪亚家﹔ 多年忍饥挨饿,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 初到不吃不喝不交流,情况好转后融入新家庭;干活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 但又犯了失眠症,传染给了全镇。 (独处多于交流,时而外向,时而孤僻) 思考: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明确:“土”就是丽贝卡孤独的代表。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欢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开放思考:你认为最后丽贝卡吃土的怪癖治好了吗? 观点一:治好了。乌尔苏拉在小锅里放入橘汁,兑上大黄让丽贝卡喝下,后来又用皮带抽打,最终丽贝卡显示出康复的迹象,跟家人一起游戏,手头活计也干得出色,还能哼唱歌曲。 观点二:没有治好。丽贝卡吃土的怪癖实际是她内心孤独的反映,尽管在乌尔苏拉的努力下,她有了改变,但后来的失眠症再次证明,丽贝卡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 (4)阿尔卡蒂奥、阿玛兰妲 2段:不讲西班牙语(外来语),只讲本地方言。(追求个性) 奥雷里亚诺 2、3、4、14段: 热心金银器工艺,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 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 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 (执着于自己的喜好,有预见能力,善于独立思考) 补充人物身份和长征历史背景等相关文化常识 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课堂环节02: 文本研读 任务活动三,设计艺术风格插图讲解文案,研究其艺术风格。 展示《百年孤独》艺术风格的图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为这幅画设计文案,各组推举解说员,展示成果。 明确: 如: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是魔幻化的; 如:奥雷里亚诺沉溺于金银艺实验、能预言; 如:丽贝卡的怪癖及失眠症和失忆症的蔓延等,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有魔幻虚构的成分。 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营造了许多神秘气氛,增添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地域色彩。 2.理解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选文中的体现,即本图色彩、荒诞幻觉、象征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具有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创作手法。 3.小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 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 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 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遗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 4.有人说《百年孤独》的思想是消极悲观的,也有人说是积极向上的,你觉得呢? 观点一:消极悲观。全书都是对孤独的诠释,书中描写了很多孤独来源,所以人生是注定孤独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种孤独之中。 观点二:积极向上。全书看似在写孤独,其实作者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课堂环节03: 总结提升 任务活动四,探究《百年孤独》的对人类精神的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之一,作品对人类有重大的贡献,那么,“百年孤独”的含义在文中如何体现出来的?有何深刻寓意?小组分头讨论,之后交流。 提示:思考布恩迪亚家族每个成员命运的孤独,思考马孔多镇的偏僻不与外界沟通的孤独, 1.小说标题《百年孤独》有何深刻含义? ①“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②造成“孤独” 的原因: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外国侵略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拉丁美洲精神文化上的陋绝封闭固执和美洲人孤独阴暗的心理。 ③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1)马孔多小镇是"孤独"的 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2)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 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排挤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3)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如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如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4)孤独的现实 “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它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3.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其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此步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选文中的体现,即本图色彩、荒诞幻觉、象征手法。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之一,作品必须在文学上有出色的贡献。
拓展: 任务一、拓展延伸,考点链接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1.思考:比较本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表现生活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2.思考: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宜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篇小说和课文的有关情节,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这种写作特点。 3.思考: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 4.思考: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明确 都运用了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描述故事。卡夫卡(奥地利)的《变形记》——现代派作品,以格里高尔变甲虫的故事反映了世态炎凉,用荒诞情节折射了现实的冷漠无情。《百年孤独》则是在现实描述中插入“魔幻”情节,有亦真亦幻的效果。马尔克斯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可见他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马尔克斯、卡夫卡通过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赋予了“孤独”不同的含义,但目的都是唤起人民觉醒,推动社会前进。这样的作品是进步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进步的作家。 2.明确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课文中出现的“失眠症”会通过食物传染,现实中很多病症是通过食物传染的。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如这篇小说中人们为“埃斯特温”举行隆重的葬礼时,“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描写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这篇小说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象征了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照亮了这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中每一个人的生活。 3.明确 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 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 4.明确 不矛盾。《百年孤独》上市以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各色人物争相追捧,荣誉也随之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内心的孤独,他们关注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眼前,而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返了。
总结 本文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其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海面上渐渐漂过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先发现的孩子们炫耀说那是一艘敌船。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那件漂浮物上没有挂旗帜,也没有桅杆,于是又认为是一条鲸鱼。一直到它漂到岸边,他们从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马尾藻、水母和遇难船只的碎片后,才发现是一个淹死的人。
孩子们跟这个尸体玩了整整一下午,他们在沙滩上把他埋好,然后再挖出来,后来被大人看见了,便给村子里报了信。村子里男人抬尸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具尸体比所有的死人都庞大,都沉重,重得像一匹马,男人们互相议论着,可能是因为他在水里泡得时间太长了,水都浸到了骨头里。当天夜里,女人们用芦絮擦掉死人身上的污泥,她们发现这死者曾是一个很傲慢的人,因为他的脸上没有其他那些在海上淹死的人那种孤独的表情。最后直到她们给他完全擦洗干净了,才发现他是那么漂亮,于是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他不仅是她们从没见过的那种最高大、最强健而又最具有男性美的人,而且是连在想象中都不曾见过的男人。
村子里找不到一张那么大的床来停放他。女人们把村子里身材最高的男人在节日里穿的裤子拿来也穿不进,最肥大的衬衣他也嫌窄,最大的鞋子还是小。女人们都为这短小的服装和他的美不相称而感到难过,于是她们决定用大块帆布和一件新娘子的粗线衬衫给他做衣服,以保持他死后的尊严。女人们幻想如果那漂亮的男人住在这个村子里,他的女人一定是最幸福的。她们暗自拿他跟自己的男人比,内心里都在咒骂自己的男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最污秽而又没有本事的人。这时她们当中最老的一个叹口气说道:“他长的多么像埃斯特温。”
那些给他穿衣服、梳头、剪指甲和修胡子的女人,在把他放倒在地上时都抑制不住难受的心情。当她们用块手帕为他盖脸,免得阳光打扰他时,见到他是那样永远的安息了,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无法抗拒这自然规律的安排,都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先是她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女人开始抽泣,其他人强忍着,只是悲伤地叹着气,可到后来,越来越想哭,因为这个被淹死的人越发使她们回想起埃斯特温,这位世界上最无人帮助的可怜人,他是那么温柔,而又助人为乐。
她们在痛哭之余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
“上天啊,他是我们的。”她们哭泣着说。
男人们认为这些言过其实的话只不过是女人的轻浮。他们只想立即处理掉这个额外的累赘。一个女人走过去取掉盖在死者脸上的手帕,这下连男人们也都惊呆了。是埃斯特温。
人们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有些妇女去邻村找花,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些妇女听,她们不相信,也跟来看看。当她们见到那死者后,就又去弄来更多的鲜花,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
在把那具尸体抛下深渊以前的片刻间,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他们不需要相互去看,就知道彼此都不是完美的,永远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真遗憾,这个漂亮的傻瓜死了。他们将在房前墙上涂上明快的色彩,借以永远纪念埃斯特温。他们还将凿开岩层,在石头地上挖出水源来,在悬崖峭壁上栽种鲜花,为了在将来每年的春天,让那些大船上的旅客被这海上花园的芳香所召唤。连船长也下到甲板上,身穿节日的服装,胸前挎着望远镜,佩戴着金星肩章和一排战争中得的奖章,指着这坐落在加勒比海地平线上满是玫瑰花的海角,用十四种语言说道:“你们看那儿,如今风儿是那样平静,太阳是那么明亮。连那些向日葵都不知道此刻该朝哪边转。是的,那儿就是埃斯特温的村子。”
(选自《意林》,有删改)
思考题一: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宜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篇小说和课文的有关情节,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这种写作特点。
巨翅老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糖。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孔,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问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围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目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
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痘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思考二: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人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些情况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合,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20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中国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 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摘编自《马尔克斯与略萨反目之谜》)
思考三: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共48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回归
情境活动
Situational activities
文学经典能启迪智慧,陶冶心灵,构建人格。一部小说,记录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也折射出一块大陆的历史风云;一种手法,引起了一场文学风暴,也带来一次文学地震;她就是1982年10月2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孤独》,今年恰逢其获奖41周年,我校言泉文学杂志社,将开展“重温文学经典,走进《百年孤独》”的作品插图展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设计宣传海报,招聘插图讲解员,举行《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研讨会。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请同学们介绍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完成海报内容。
提示:海报的内容要点,时间,地点 宣传主题的意义和价值
任务活动一
设计宣传海报文案,完成作家作品简介
香港回归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香港回归
1927
出生。在童年的心灵世界里,他的故乡是人鬼交混,充满着幽灵的奇异世界,以后,这就成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1947
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开始文学创作。
1948
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
1955
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
香港回归
1959
应邀参加古巴革命胜利庆典并在切·格瓦拉领导的拉丁通信社工作。
1967
《百年孤独》出版,立即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杰作。
1975
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
1982
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香港回归
1985
《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2014
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香港回归
百年孤独
长篇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类型
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
特点
很久以前,布恩迪亚为了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带上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和朋友们一同来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创建了马孔多小镇。整部小说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简介
香港回归
百年孤独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评价
30多年来,没有任何一部外国名著能超过《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余华、苏童、韩少功、贾平凹、扎西达娃、刘恒、马原等作家的小说中都有《百年孤独》的影子。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他给了我重要启发。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之后十几年,我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
——莫言
影响
香港回归
故事梗概
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躲避在决斗中被他杀死的普鲁邓西奥的鬼魂的纠缠,带着妻子乌尔苏拉和他的朋友及家人,离开故土里奥阿查,经过将近两年的跋涉,在一个荒僻的河滩边建立了村庄——马孔多。晚年时他因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栗树下,几十年后在天降花雨中默默死去。
第一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他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队的枪决,终于厌倦内战,签订停战协定后开枪自杀未遂,回到马孔多,每天在孤寂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一直到死;女儿阿玛兰坦终身未嫁,一直织着那永远织不完的寿衣。
第二代
第三代阿尔卡蒂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第三代
香港回归
故事梗概
第四代,俏姑娘蕾梅黛丝抓着床单,乘着微风冉冉上升,永远消失在高邈的空间;阿尔卡蒂奥第二参与香蕉公司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屠杀,从满载工人尸体的火车车厢里逃脱后遇到暴雨,这场雨下了4年11个月2天,回来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里,专心钻研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卷,一直到死。
第四代
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从小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学习,回家后靠变卖家产为生,后来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上放荡的生活,不久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第五代
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妈阿玛兰坦·乌尔苏拉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
第六代
第七代继承人一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了。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刮走,从世人记忆中消失。
第七代
别了不列颠尼亚
各小组讨论交流,设计自己所写人物讲解稿,并选讲解员展示成果。
要求: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情节,并概括其性格特点。
任务活动二
设计人物插图讲解文稿,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香港回归
序幕
(第1-2段):介绍马孔多镇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开端
(第3-6段):丽贝卡到来。
发展
(第7段):交代丽贝卡的恶习,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高潮
(第8-12段):“失眠症”袭来,布恩迪亚家族感染,并扩散向整个村子。
开端
(第13-14段):应对“失眠症”的措施及影响。
香港回归
人物关系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长子
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次子
阿玛兰妲
小女儿
丽贝卡
养女
梅尔基亚德斯
吉卜赛老人
布恩迪亚朋友
乌尔苏拉
布恩迪亚妻子
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
马孔多的创立者
比西塔西翁
印第安姐姐
印加王后裔
卡塔乌雷
印第安弟弟
印加王后裔
阿尔卡蒂奥
何塞·阿尔卡蒂奥之子
香港回归
人物关系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奥雷里亚诺
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
普鲁邓西奥·阿基拉尔
奥雷里亚诺
梅尔基亚德斯
比西塔西翁和卡塔乌雷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乌尔苏拉
丽贝卡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
1、2、14段
商道开通之后,着迷于眼前的现实,变回了创业之初那个富于进取心的男子,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和改革(音乐钟,巴旦杏树);
力排众议,欢迎吉卜赛人到来;积极接受并实行儿子关于补救失忆的做法。
(有责任心,做事执着有魄力,热心接受新事物)
别了不列颠尼亚
1、2、7、9、12段
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带来了马孔多的繁华;
为丽贝卡治疗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丽贝卡;热心为患了失眠症的人们熬制各种草药。
(爱护家人,勤劳而清醒,力图拯救家族)
乌尔苏拉
香港回归
思考:你能看出乌尔苏拉在家族中是怎样的角色吗?
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灵魂。
她是顽强的、睿智的、无所不能的。
“早在内战结束前,她已年近百岁,应该归天了。但是我觉察到,要是她一死,我这本书也就完蛋了。只有等到全书行将结束,以后的情节又无足轻重时,她才能死。”
别了不列颠尼亚
6、7、8、12段
孤儿,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托付给布恩迪亚家﹔
多年忍饥挨饿,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
初到不吃不喝不交流,情况好转后融入新家庭;干活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
但又犯了失眠症,传染给了全镇。
(独处多于交流,时而外向,时而孤僻)
丽贝卡
香港回归
思考: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土”就是丽贝卡孤独的代表。丽贝卡喜欢吃土,却不喜欢与人交流,“吃土”正是她孤独的表现,她通过这种行为来抗拒孤独。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香港回归
开放思考:你认为最后丽贝卡吃土的怪癖治好了吗?
观点一:治好了。乌尔苏拉在小锅里放入橘汁,兑上大黄让丽贝卡喝下,后来又用皮带抽打,最终丽贝卡显示出康复的迹象,跟家人一起游戏,手头活计也干得出色,还能哼唱歌曲。
观点二:没有治好。丽贝卡吃土的怪癖实际是她内心孤独的反映,尽管在乌尔苏拉的努力下,她有了改变,但后来的失眠症再次证明,丽贝卡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2段
不讲西班牙语(外来语),只讲本地方言。(追求个性)
阿尔卡蒂奥
阿玛兰妲
奥雷里亚诺
2、3、4、14段
热心金银器工艺,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执着于自己的喜好,有预见能力,善于独立思考)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展示《百年孤独》艺术风格的图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为这幅画设计文案,各组推举解说员,展示成果。
2.理解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选文中的体现,即本图色彩、荒诞幻觉、象征手法。
任务活动三
设计艺术风格插图讲解文案,研究其艺术风格。
香港回归
任务活动三
Task Activity Three
1.展示《百年孤独》艺术风格的图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为这幅画设计文案,各组推举解说员,展示成果。
国际艺术大师蔡丰名博士所作的《百年孤独》图画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展示《百年孤独》艺术风格的图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为这幅画设计文案,各组推举解说员,展示成果。
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营造了许多神秘气氛,增添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地域色彩。
明确:
如: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是魔幻化的;
如:奥雷里亚诺沉溺于金银艺实验、能预言;
如:丽贝卡的怪癖及失眠症和失忆症的蔓延等,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有魔幻虚构的成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魔幻现实主义
活动: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给“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具有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的小说(艺术)创作手法。
香港回归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扰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幻想和现实融合为一个独特“新天地”的讲故事形式。
马尔克斯正是用魔幻的方式反应现实,引起了一场文学风暴。
别了不列颠尼亚
2.马尔克斯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和“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小说的写作特点。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失忆现象”的现实原型之一就是哥伦比亚香蕉园工人罢工及镇压罢工大屠杀,政府有意掩盖具体死亡人数,回避历史,使群众“遗忘”“失忆”。
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众人失眠后消磨精力、为每样东西贴标签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③魔幻的事物和现实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失眠症”所带来的失忆现象,象征拉丁美洲人民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别了不列颠尼亚
3.小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
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
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
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遗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人说《百年孤独》的思想是消极悲观的,也有人说是积极向上的,你觉得呢?
观点一:消极悲观。全书都是对孤独的诠释,书中描写了很多孤独来源,所以人生是注定孤独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种孤独之中。
观点二:积极向上。全书看似在写孤独,其实作者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之一,作品对人类有重大的贡献,那么,
“百年孤独”的含义在文中如何体现出来的?有何深刻寓意?小组分头讨论,之后交流。
提示:思考布恩迪亚家族每个成员命运的孤独,思考马孔多镇的偏僻不与外界沟通的孤独,
任务活动四
探究《百年孤独》的对人类精神的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1)马孔多小镇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排挤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2)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如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第1代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
第一段:在吉卜赛人在马孔多扎营的问题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镇上的人们见解不同,有被孤立的趋势;
第二段:他在改建市镇中,种植巴旦杏树,但使树经久不衰的方法却秘不示人,多年后人们不知是谁人手植;
原因:天才式的孤独,他的思维超越了常人的极限,从而步入了他个人独享的神奇的,却无法传达的孤独的世界中;
(3)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2代奥雷里亚诺:
第二段:奥雷里亚诺则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完全凭自己的探索掌握了金银器工艺。青春期的他失去了甜美的童音,变得沉默寡言孤独入骨。
阿玛兰妲(第2代)和阿尔卡迪奥(第3代):
还是孩子时,被母亲托付给印第安姐弟照顾,他俩拒绝学习西班牙语,只说土语。
第2代的丽贝卡:
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有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失眠症。
原因:心灵的封闭 固守 不交流,导致爱的缺失,灵魂的极度痛苦。)
(3)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沉默寡言;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4)生活方式是“孤独”的。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
(5)精神上是“孤独”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
2.分析小说为何定名为“孤独”,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标题《百年孤独》具有怎样的含义
(1)“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 “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
(2)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造成“孤独” 的原因:
①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
②外国侵略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
③拉丁美洲精神文化的陋绝封闭固执和美洲人孤独阴暗的心理。
香港回归
孤独的现实
“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马尔克斯其它一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争取的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香港回归
摆脱孤独
《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迪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香港回归
作家马尔克斯在接受采访时说,孤独就是不团结,此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走向文明,本书对人类的贡献就是,团结起来,走向文明。
我们从课本走出来,孤独对我们每个人有何启示呢?
香港回归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其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课堂小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香港回归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思考:比较本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表现生活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都运用了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描述故事。卡夫卡(奥地利)的《变形记》——现代派作品,以格里高尔变甲虫的故事反映了世态炎凉,用荒诞情节折射了现实的冷漠无情。《百年孤独》则是在现实描述中插入“魔幻”情节,有亦真亦幻的效果。马尔克斯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可见他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马尔克斯、卡夫卡通过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赋予了“孤独”不同的含义,但目的都是唤起人民觉醒,推动社会前进。这样的作品是进步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进步的作家。
香港回归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思考: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宜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篇小说和课文的有关情节,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这种写作特点。
明确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课文中出现的“失眠症”会通过食物传染,现实中很多病症是通过食物传染的。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如这篇小说中人们为“埃斯特温”举行隆重的葬礼时,“人和花越来越多,挤得几乎无法走路”“所有的人都憋住呼吸”,描写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了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这篇小说中的“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象征了给人间带来幸福、觉醒、希望、文明的使者,他照亮了这个荒凉偏远的海边渔村中每一个人的生活。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香港回归
拓展并鉴赏
思考: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魔幻:神异的人物形象塑造,荒诞的故事情节安排。
现实: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传神逼真的老人形象,具体现实的生存状态。
巨翅老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
香港回归
思考延伸
思考:作者认为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不矛盾。《百年孤独》上市以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各色人物争相追捧,荣誉也随之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内心的孤独,他们关注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眼前,而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返了。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 众 议
香港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