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课题 江城子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作为词坛上第一首悼亡词,苏轼通过记梦,表达了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与爱。学习本词,读懂整首词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中使用的表现手法,鉴赏其中的情感美、艺术美,体会苏轼的深情,提高学生感知诗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苏轼的词并不陌生,不过之前所学的都是苏轼风格豪放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体现了苏轼的另一种创作风格,是一种凄哀婉转的美。这是作家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作者人生经历铸就的不同。作为十五六岁的学生,没有经历过苏轼人生的风霜,对其中的情意的感受会有限度,因此本课的重点放在表现手法的赏析上。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知识,本课的学习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对虚写这个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巩固。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词的含义,学习鉴赏诗词虚实相生、白描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式任务,提高感知诗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重点 通过情境式任务,提高感知诗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虚实相生、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王弗,四川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于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1065),王弗病逝。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郁悒不得志,王弗的去世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十年之后,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今天,我们将走进诗中的爱情故事,从字里行间感受苏轼那份真情,那段难忘的伉俪往事。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带入诗歌的理解。
新课教学 任务情境: 学校开展“纪念苏轼”主题活动,我们班选择拍摄一部微电影,题目叫做“十年一觉东坡梦”,电影内容是对这首词的改编创作,现在大家作为拍摄团队的骨干成员,讨论并确定相关的议题。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任务一: 片头引入 走进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元1055年,一对新人成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鸣。两人成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便陪伴在侧;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世等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嘱咐,二人情深意笃……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 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但苏轼对亡妻依旧地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安、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活动任务二: 朗读文本 定主题曲 请同学们为微电影定一个主题曲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用“/”划分朗读节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通过朗读,同学们对诗词有了整体的感知,请同学们根据诗词所呈现的情感,选择合适的配乐。 诵读诗歌,读出诗歌大意,悟读诗歌感情。 自主探究,合作解疑,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任务三: 深入探究 创作脚本 在脚本创作环节,请成员就相关的拍摄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议题一:以“梦”为线索,“东坡梦”的拍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联结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上片,梦前思念;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 议题二:“梦前”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思考1:“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茫茫”怎样理解? 明确 ①“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②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思考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 ①不矛盾。 ②“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③“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思考1: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明确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思考1:词人说自己“尘满面”,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明确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思考2: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铺垫作用。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议题三:“梦中”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思考1:这几句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明确 虚写,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思考2: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明确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思考3: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明确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议题四:“梦醒”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1: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 对写。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思考2:赏析本句还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情感? 明确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议题五:整体鉴赏,确定拍摄手法。 ①构思精巧,以“梦”成文。标题“记梦”,上阕虽没写梦,却是情感的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全词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时间顺序,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韵味深厚。 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③运用细节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感人至深。 ④白描手法。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思考:简析这首词和《江城子》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 ②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对比阅读,加强同学们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课堂总结 本词中,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表达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思念之情。其情凄婉,但并不颓废,其中蕴含的缠绵情意更体现出词人的无限深情。(共28张PPT)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版
古诗朗读
激趣导入
Exciting Import
王弗,四川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于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1065),王弗病逝。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郁悒不得志,王弗的去世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十年之后,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今天,我们将走进诗中的爱情故事,从字里行间感受苏轼那份真情,那段难忘的伉俪往事。
素养目标
Literacy goals
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词的含义,学习鉴赏诗词虚实相生、白描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式任务,提高感知诗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校开展“纪念苏轼”主题活动,我们班选择拍摄一部微电影,题目叫做“十年一觉东坡梦”,电影内容是对这首词的改编创作,现在大家作为拍摄团队的骨干成员,讨论并确定相关的议题。
苏轼生平简介
Introduction to Su Shi's Life
(1037/1/8—1101/8/24)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
美食家
画家
苏轼的艺术成就
Su S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欧苏=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黄=黄庭坚+
苏辛=辛弃疾+
+蔡襄+黄庭坚+米芾=宋四家
秦观 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年。
悼亡诗
elegy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安、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用“/”划分朗读节奏。
任务活动
task activity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通过朗读,同学们对诗词有了整体的感知,请同学们根据诗词所呈现的情感,选择合适的配乐。
脚本创作环节,请成员讨论相关拍摄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In the script creation stage, please discuss relevant shooting issues and provide your own opinions.
议题一:以“梦”为线索,“东坡梦”的拍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联结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
上片,梦前思念;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
脚本创作环节,请成员讨论相关拍摄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In the script creation stage, please discuss relevant shooting issues and provide your own opinions.
议题二:“梦前”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思考1:“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茫茫”怎样理解?
①“茫茫”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婉哀伤的基调。“两茫茫”,既指词人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②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词作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
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矛盾。①“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②“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此句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没有自己相伴身边,可以想见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共同点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 ,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词人说自己“尘满面”,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
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铺垫作用。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议题三:“梦中”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思考1:这几句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
虚写,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当从何处说起?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中“忽”字的妙处。
“忽”写出了梦中还乡的快捷,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太快,便依稀透露出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与上阙“十年”“千里”漫长的时间及阔远的空间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3: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何在梦中见了,却“相顾无言”?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议题四:“梦醒”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1: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这是什么手法?
对写。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议题四:“梦醒”阶段的拍摄应展现怎样的画面?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2:赏析本句还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情感?
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议题五:整体鉴赏,确定拍摄手法。
思考1:总结艺术手法
①构思精巧,以“梦”成文。标题“记梦”,上阕虽没写梦,却是情感的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全词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时间顺序,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韵味深厚。
②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议题五:整体鉴赏,确定拍摄手法。
思考1:总结艺术手法
③运用细节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这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感人至深。
④白描手法。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summarize
对比阅读
comparative reading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思考:简析这首词和《江城子》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①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
②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