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兼爱
课题 兼爱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兼爱》是新入选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篇文言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 情 分 析 学生于初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篇目,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的课文内容均相对较为浅显,先秦诸子作品侧重思想阐发,应当视为文化精品深入学习。因此,学习本篇文言文一方面是进一步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体会墨家思想的魅力。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 思维提升与发展:读懂本文基本内涵,把握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解“反复拖沓”这种说理方式的优劣,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并认知墨子浅显通俗的文风,接受写作中追求丰富多样的美学风格,从文章中涵养自身精神品质,增强对自身思辨的锻炼。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重点 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增强古文学习能力。
难点 辩证看待墨家思想的发展与消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墨子》篇章一窥其技魅力 《墨子.经上》曰:“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没有厚度和长宽,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对“点”的定义一致。 《墨子.经说下》加以诠解,为“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影窟内也。”——在阴暗的小屋向阳一面立墙,墙上开孔,人离墙不同远近距离,则当人被阳光照射时,将会形成倒影。人上部遮挡光线,故成像于下部;人下部遮挡光线,故成像于上部。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此即为小孔成像的原理,墨家通过此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以科技话题导入,引发同学兴趣。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 世之显学:了解墨家 (一)了解显学 观看视频,阅读《韩非子》,了解显学。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 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引出问题: 为什么在当时墨家学派可以被称为“显学”?后面的内容围绕此主要问题展开。 (二)了解墨子及《墨子》 1.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原书根据《汉书》记载应有71篇,而当前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三)阅读《汉书》相关记载,了解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尊养年老德高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墨子创立的墨家思想可以归结为: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通过历史记载全面了解墨家的思想和主要事迹 要想理解墨家成为“显学”的原因。首先要弄清楚“兼爱”的意思,弄清楚大意后,就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回答此问题(即完成任务二)。但如果只从这一个角度回答,过于单薄,还要从说理的结构看,归纳出本文“繁复拖沓”的特点,再结合“兼爱”的思想,不难发现这会使墨家思想的受众更广,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即完成任务三)。在“显学”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何墨家没有一直保持“显学”的地位,最终变成了“隐学”“绝学”?在当今这个时代,你认为墨家学派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兼爱》重复的字句多,所在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增加了断句训练。 这一环节的疏通文意和概括段意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 精简文章,掌握主要思想和围绕主干的相关论据。同时,自然可以发现本文“繁复拖沓”的说理方式。 问题(二)不设置标准答案,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说理背后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墨子思想。
活动任务二: 一以贯之:读懂《兼爱》 (一)疏通文意,概括段意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提出主题:治乱)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分析原因:乱由)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提出方案:兼爱)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结论强调:则治)
活动任务三: 思考探究:梳理主干 (一)尝试精简文章,表现主干脉络 将文章中认为繁复的内容进行删除,得到以下内容: 明确: 第一段: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亏他人而自利,皆起不相爱。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不慈、盗贼、相攻者乎?若此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圣人治天下需劝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二)对比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说理方式呢?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原文繁复,后文简洁。 (三)如果你是墨家弟子,请你试着分析为什么墨子要采取繁复拖沓的说理方式? 引用: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韩非子》 译文: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明确: 墨子出身草根,重实用,不尚空谈,他传道的对象是底层百姓,他了解底层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反复言说便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 文中的繁复拖沓或由浅入深,或角度不同,或类比说理。事实上,繁复拖沓的说理更能让读者反复品味作者的相关思想,增强印象。
活动任务四: 辩证思维:成为“隐学” 为什么墨家从“显学”变为“隐学”“绝学” 明确: (一)墨家的言语方式——过于功利 《墨子》大多以日常生活为说理语境,言语直白,程式化明显,形式单一,虽然通俗易懂,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层层追问,形成严密的逻辑论证,但在书面表达上显得过于繁琐。有学者指出:“过于通俗性缺失的是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以及在时间流传的长度张力上显得弹性不足,越来越远离高雅和审美而被人离弃。” (二)墨家的思想缺陷——空想停滞 墨家在逐一反驳儒家不足的同时,自身理论却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过于注重实践使墨家失去了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理论矛盾的必要时间,“非攻”的军事斗争又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储备。等待墨家的只能是消亡的命运。墨学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与包容性。针对儒家的偏差而提出的纠正措施,由于时代的限制及空想性而缺乏可行性。当儒家思想通过孟子等人的不断完善,自身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弥补后,墨家失去了攻击的对象,墨家后期理论创新也就停滞。 (三)统治阶级的选择——儒家思想 在秦汉相交时期,墨家其实已经日渐衰弱,而墨子的影响也日渐减少。墨家思想的精神时时在思想层面瓦解着血缘宗法制度,威胁着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这是已经实现全国一统的皇权所无法容忍的,墨家组织的被铲除也就成为必然。墨家对底层知识分子的呼吁,其实是与其国家的政治思想相悖的。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使墨家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同时也使儒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士们纷纷学习的热潮。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在发展中不断吸引来自墨、道、法乃至后来的佛教思想,在传承过程中,思想体系不断扩大,思想内容逐渐精细化,理论体系中的内在矛盾逐渐消除。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很难回答出来,主要目的是做一个思维上的引导,产生辩证思维,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这个环节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看,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拓展阅读 (一)阅读《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 (二)思考“兼爱”与“非攻”的关系 明确:“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非攻”等主张,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违反道义的攻伐有着严重危害,不仅被攻伐的国家会遭到极大破坏,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面临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禁止不义的战争。“兼爱”可以使我们的胸襟变得更加开阔,“非攻”支持我们站在正义一边。 (三)“兼爱”、“非攻”等墨家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呢? 明确: 1.首先,兼爱非攻思想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合作。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乱和外部侵略的历史背景下,兼爱非攻思想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和平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2.其次,兼爱非攻思想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十分突出,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来解决问题。兼爱非攻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这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 3.最后,兼爱非攻思想有助于推动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兼爱非攻思想被视为道德和伦理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兼爱非攻思想的理念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和谐的社会。 译文: 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辨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辨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第一段的原文比较简单,故没有呈现在课件之上。
总结 尽管历史上墨家和很多很多的经典著作、百家思想都消失了,但是,这些消失了的知识文化,也依旧存在于国人心中,这也是属于国家对于文化的一种独有的浪漫。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而“百花齐放”是属于我国独有的特征。这也同样是令千千万万的国民们为之自豪骄傲的存在。(共47张PPT)
第二章
第三课
《墨子》与科学技术
Mozi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墨子.经上》曰:“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没有厚度和长宽,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对“点”的定义一致。
《墨子.经说下》云:“影。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故成影于上。首蔽上光,故成影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影窟内也。”
在阴暗的小屋向阳一面立墙,墙上开孔,人离墙不同远近距离,则当人被阳光照射时,将会形成倒影。人上部遮挡光线,故成像于下部;人下部遮挡光线,故成像于上部。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此即为小孔成像的原理,墨家通过此实验,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16/8/16
课件研究所
为您报道
直播中
世之显学:了解墨家
UNDERSTANDING MOJIA
任务一
播放视频
世之显学
The Noble Learning of the World
——韩非子 《显学》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什么是显学?
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墨子简介
Introduction to Mozi
名翟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曾任宋国大夫
思想家
教育家
科学家
军事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
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简介
Introduction to Mozi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原书根据《汉书》记载应有71篇,而当前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主要思想
Main ideas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古文原文
主要思想
Main ideas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尊养年老德高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汉书·艺文志》
古文翻译
主要思想
Main ideas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一以贯之:读懂《兼爱》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Universal Love'
任务二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一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paragraph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词语解释
圣人: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以:
把
为:
作为
所自起:
产生的地方
焉:
于是、才
治:
治理
句子翻译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一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paragraph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譬:
比
攻:
医治
然:
一样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一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paragraph
不知疾之所自起 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
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一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paragraph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词语解释
弗:
不
句子翻译
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焉:
于是
提出主题:治乱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词语解释
察:
考察
句子翻译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当:
通“尝”,尝试
孝:
孝敬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词语解释
亏:
使动,使……亏损
句子翻译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
利:
使……受益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 兄之不慈弟 君之不慈
臣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 不爱子 故亏子
而自利 兄自爱也 不爱弟 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
不爱臣 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词语解释
虽:
即使
句子翻译
这就是所谓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慈:
形作动,慈爱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盗贼者: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亦然:
这样
室:
家
利:
使动,使……受益
身:
自己
利:
名作动,劫夺财物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 亦然 大夫各
爱其家 不爱异家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
不爱异国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
家:
卿大夫的封地
利:
使动,使……受益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二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agraph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乱物:
纷乱之事
具:
完备
分析原因:乱由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三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third paragraph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若使:
假使
若:
像
犹:
仍然
恶施:
怎么施行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三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third paragraph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亡:
通“无”,没有
有:
通“又”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三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third paragraph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
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 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
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
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下治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三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third paragraph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有:
通“又”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三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third paragraph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句子翻译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提出方案:兼爱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第四段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fourth paragraph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恶得:
怎么
爱:
鼓励
相:
互相
子墨子: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结论强调:则治
01
提出主体:治乱
03
提出方案:兼爱
疏通文意,概括段意
Clear up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the paragraph
02
分析原因:乱由
04
结论强调:则治
思考探究:梳理主干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sorting out the main body
任务三
梳理主干
Sort out the backbone
(一)根据段意,精简文章,表现主干脉络。
第一段: 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亏他人而自利,皆起不相爱。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不慈、盗贼、相攻者乎?若此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圣人治天下需劝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梳理主干
Sort out the backbone
(二)对比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说理方式呢?谈谈你的看法。
原文繁复,后文简洁。
梳理主干
Sort out the backbone
(三)如果你是墨家弟子,请你试着分析为什么墨子要采取繁复拖沓的说理方式?
墨子出身草根,重实用,不尚空谈,他传道的对象是底层百姓,他了解底层老百姓的文化程度,反复言说便于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繁复拖沓或由浅入深,或角度不同,或类比说理。事实上,繁复拖沓的说理更能让读者反复品味作者的相关思想,增强印象。
梳理主干
Sort out the backbone
——《韩非子》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辩证思维:成为“隐学”
Dialectical Thinking: Becoming a "Hidden Learning"
任务四
为什么墨家从“显学”变为“隐学”“绝学”
Why did the Mohist school change from "prominent learning" to "hidden learning" and "peerless learning"
(一)墨家的言语方式——过于功利
虽然通俗易懂,逻辑严密,但程式化明显,形式单一,书面表达上显得过于繁琐。过于通俗性缺失的是历史的底蕴和厚重感,以及在时间流传的长度张力上显得弹性不足,越来越远离高雅和审美而被人离弃。
(二)墨家的思想缺陷——空想停滞
过于注重实践,缺少理论思考的时间,“非攻”的军事斗争又失去了大量的人才储备。针对儒家的偏差而提出的纠正措施,由于时代的限制及空想性而缺乏可行性。当儒家思想通过孟子等人的不断完善,自身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弥补后,墨家失去了攻击的对象,墨家后期理论创新也就停滞。
为什么墨家从“显学”变为“隐学”“绝学”
Why did the Mohist school change from "prominent learning" to "hidden learning" and "peerless learning"
(三)统治阶级的选择——儒家思想
墨家思想的精神时时在思想层面瓦解着血缘宗法制度,威胁着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墨家对底层知识分子的呼吁,与其国家的政治思想相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受到严重的打压。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在发展中不断吸引来自墨、道、法乃至后来的佛教思想,在传承过程中,思想体系不断扩大,思想内容逐渐精细化,理论体系中的内在矛盾逐渐消除。
拓展阅读
expanding reading
任务五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墨子·非攻》
Mozi: Non Attack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非攻》
Mozi: Non Attack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翻译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
《墨子·非攻》
Mozi: Non Attack
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辨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辨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翻译
尽管历史上墨家和很多很多的经典著作、百家思想都消失了,但是,这些消失了的知识文化,也依旧存在于国人心中,这也是属于国家对于文化的一种独有的浪漫。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而“百花齐放”是属于我国独有的特征。这也同样是令千千万万的国民们为之自豪骄傲的存在。
思考“兼爱”与“非攻”的关系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 love" and "non aggression"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非攻”等主张,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违反道义的攻伐有着严重危害,不仅被攻伐的国家会遭到极大破坏,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面临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应该禁止不义的战争。
“兼爱”可以使我们的胸襟变得更加开阔,“非攻”支持我们站在正义一边。
“兼爱”“非攻”等墨家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呢?
What i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ohist ideas such as "universal love" and "non aggression"
1.首先,兼爱非攻思想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合作。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战乱和外部侵略的历史背景下,兼爱非攻思想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和平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2.其次,兼爱非攻思想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十分突出,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理念来解决问题。兼爱非攻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这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
3.最后,兼爱非攻思想有助于推动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兼爱非攻思想被视为道德和伦理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兼爱非攻思想的理念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有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