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2.1.1《论语》十二章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2.1.1《论语》十二章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1:35:54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语言素养目标
通过品读语录,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哲理。
思维素养目标
欣赏精辟隽永的语言之美,感受立身处世的德行之美。
审美素养目标
了解儒家文化,学习优秀思想文化。
文化素养目标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论语》究竟有怎样的魔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启探索之旅,走进《论语》的神奇世界。
识经典,知概貌
读经典,明要义
对比阅读,升华认知
课堂演练,巩固知识
课外写作,学以致用
识经典,知概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读经典,明要义
班级拟开展以“立身处世”为主题的班会课,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老师建议大家学习《论语》十二章,然后理解并概括立身处世的方法。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介宾后置,于事敏而于言慎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已”加强语气。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就】靠近,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自己)。 (形作动)
【焉】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好学”具体表现为什么?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做到不贪求物质享受,言行谨慎,不断地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才能培养起高尚的德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乐呢?”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是众德的总称。
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是孔子推行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核。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
“礼”和“乐”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只有内在的“仁”才真正是人性的核心和根本。因此,为人处世要以仁为本。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在早晨,名作状。
【夕】在晚上,名作状。
【闻道】知晓、得知真理。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比如:家喻户晓、不可理喻等成语)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做一个高尚的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即要重义轻利,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向……看齐。
【焉】指示代词,他(有德行的人)。
【内】名作状,在心里。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怎样理解“思齐”和“自省”两种行为?
人存在着,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存在,这正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反思包括各个方面,孔子这里讲的是道德层面。不断地内省,向贤者看齐,以不贤者为戒,人才能在道德上不断地提升自己。
要时时刻刻地反省,把错误的言行及时抹掉,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孔子说:“朴实超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又未免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然后】这样以后。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指质朴的品质(内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外在)。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均衡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才是君子之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士】读书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毅】意志坚强。
【而】表并列。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宗圣”;“啮指心痛”二十四孝的故事)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努力奋斗。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平地】填平洼地。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去、到,引申为坚持。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又好比填平洼地,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智慧。
孔子说:“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在孔子的评价标准中,智、仁、勇是最核心的三个范畴。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及君主能够具备。《礼记·中庸》中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
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看清人生,认准目标,理智地去生活。要心怀天下,爱人济众,做到心胸开阔;要不惧挑战,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承担。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判断句:“为”解为“是”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约束。复:归复。
【一日】一旦。(古今异义)
【归】称赞,称许。(同义:多 、嘉、称、誉、与、许、叹、美、善等)
【由】凭、依靠。
【目】细则,条目。
【敏】聪敏。
【事】实践,从事。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细则?”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
②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手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的境界。
修仁最重要的是克制私欲,让自己不轻易被私欲所蒙蔽,时时都能做到自我的归真,正如老子所讲的“自胜者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定语后置,调整为: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者言乎?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恕】仁爱,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恕”,就是将他人之心比自己之心,将心比心,自己跟别人来换位思考。一事当前是好是坏,该做不该做,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为什么要强调“恕”?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ěr】近。
【事】侍奉。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的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上,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映。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怎样理解《诗经》的教化作用。
诗可以兴
兴,就是“引譬连类”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
诗可以观
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怎样理解《诗经》的教化作用。
诗可以群
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诗经》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诗可以怨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 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毛诗》序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由此观之,《诗经》能教化民风民俗,敦厚人伦秩序,有利于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可以借助《诗经》触发对“仁”的觉悟,搭建通往“仁”的桥梁。
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了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但不断地学习依然是必要的。虚心学习应是终生之道。
《 论语》 十二章中阐述的立身处世之道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 在当今社会, 人际关系复杂多变, 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 论语》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内容涵盖了伦理、 哲学、 政治、 经济等多个方面, 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在为人处世方面, 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强调忠和恕的原则, 即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 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 同时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看法, 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 提升个人修养的指导。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的立身处世之道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谈谈你的看法。
对比阅读,升华认知
阅读下面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立身处世之道,并谈谈和《论语》十二章有何异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八章》
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十三章》
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三十八章》
1.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2.不要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
3.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1.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道德和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2.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实现方式上。孔子的思想更加注重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而老子的思想则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顺应。
立身处世之道
异同
1.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2.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3.真正的男子汉应该立身敦厚, 不居于浇薄; 存心朴实, 不居于虚华。 因此, 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课堂演练,巩固知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理解性默写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课外写作,学以致用
班级拟开展以“立身处世”为主题的班会课,请你结合本课所学写一份发言稿,表达你对立身处世之道的思考。课题 《论语》十二章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本单元将核心任务设定为: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教 材 分 析 《论语》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学 情 分 析 基于之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翻查工具书不难理解这些语录的字面意思。而在精深哲理的把握上,高二的学生还缺少自主分析、理解的能力,教师需要在讲解时进行引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品读语录,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哲理。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精辟隽永的语言之美,感受立身处世的德行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儒家文化,学习优秀思想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字典,自主翻译全文;早读课熟读全文。 教师:参考《论语》十二章的相关学术论文和解读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导学案、课件、一体机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论语》究竟有怎样的魔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启探索之旅,走进《论语》的神奇世界。 联系历史,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识经典,知概貌 一、知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 二、识作品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读经典,明要义 情境设置: 班级拟开展以“立身处世”为主题的班会课,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老师建议大家学习《论语》十二章,然后理解并概括立身处世的方法。 研读文本(第一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好学”具体表现为什么? 明确: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 立身处世之道: 做到不贪求物质享受,言行谨慎,不断地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才能培养起高尚的德行。 研读文本(第二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明确: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孔子推行礼乐制度的精神内核。 立身处世之道: “礼”和“乐”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只有内在的“仁”才真正是人性的核心和根本。因此,为人处世要以仁为本。 研读文本(第三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立身处世之道: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 研读文本(第四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明确: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立身处世之道: 做一个高尚的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即要重义轻利,不能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研读文本(第五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怎样理解“思齐”和“自省”两种行为? 明确:人存在着,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存在,这正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反思包括各个方面,孔子这里讲的是道德层面。不断地内省,向贤者看齐,以不贤者为戒,人才能在道德上不断地提升自己。 立身处世之道: 要时时刻刻地反省,把错误的言行及时抹掉,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研读文本(第六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明确:“质”是指质朴的品质(内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外在)。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立身处世之道: 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均衡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才是君子之人。 研读文本(第七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宗圣”;“啮指心痛”二十四孝的故事)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立身处世之道: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努力奋斗。 研读文本(第八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立身处世之道: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研读文本(第九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立身处世之道: 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看清人生,认准目标,理智地去生活。要心怀天下,爱人济众,做到心胸开阔;要不惧挑战,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承担。 研读文本(第十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明确:①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 ②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手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的境界。 立身处世之道: 修仁最重要的是克制私欲,让自己不轻易被私欲所蒙蔽,时时都能做到自我的归真,正如老子所讲的“自胜者强”。 研读文本(第十一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孔子为什么要强调“恕”? 明确:“恕”,就是将他人之心比自己之心,将心比心,自己跟别人来换位思考。一事当前是好是坏,该做不该做,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立身处世之道: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研读文本(第十二章) 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内容探究:《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怎样理解《诗经》的教化作用。 明确:诗可以兴。兴,就是“引譬连类”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映。 诗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诗经》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 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毛诗》序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由此观之,《诗经》能教化民风民俗,敦厚人伦秩序,有利于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可以借助《诗经》触发对“仁”的觉悟,搭建通往“仁”的桥梁。 立身处世之道: 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了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但不断地学习依然是必要的。虚心学习应是终生之道。 问题探究:《论语》十二章中阐述的立身处世之道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论语》 十二章中阐述的立身处世之道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 在当今社会, 人际关系复杂多变, 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 论语》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内容涵盖了伦理、 哲学、 政治、 经济等多个方面, 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在为人处世方面, 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 强调忠和恕的原则, 即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 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 同时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际交往的看法, 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 提升个人修养的指导。 理解文意 感悟哲理
对比阅读 升华认知 课堂演练巩固知识 阅读下面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立身处世之道,并谈谈和《论语》十二章有何异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 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十三章》) 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三十八章》) 明确: (1)立身处世之道: 1.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2.不要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 3.立身淳厚,抛弃虚华。 (2)异同: 1.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道德和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2.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实现方式上。孔子的思想更加注重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而老子的思想则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顺应。 参考译文: 1.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 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2.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3.真正的男子汉应该立身敦厚, 不居于浇薄; 存心朴实, 不居于虚华。 因此, 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提升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知 加深理解 巩固知识
课外写作学以致用 写作: 班级拟开展以“立身处世”为主题的班会课,请你结合本课所学写一份发言稿,表达你对立身处世之道的思考。 结合实际来提升对《论语》思想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