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版
激趣导入
Exciting Import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素养目标
Literacy goals
1.了解张若虚,了解整首诗的评价与地位。
2.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线索,梳理诗歌层次。
3.抓意象,品意境,体会诗歌的景、情、理。
壹
ZHIRENLUNSHI
第一部分
PART ONE
走近张若虚
Approaching Zhang Ruoxu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了解诗题
Understanding Poetry Titles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CHUDUGANWU
第二部分
PART TWO
贰
明确字音
Clear pronunciation of characters
yàn
滟
滟
diàn
芳
甸
xiàn
霰
tīng
汀
zhēn
衣
砧
捣
jié
潇
碣
石
湘
解释词义
Explain the meaning of words
滟滟:
波光荡漾的样子
霰: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穷已:
穷尽
汀:
水边平地,小洲
月轮:
指月亮
悠悠:
渺茫、深远
但见:
只见、仅见
玉户:
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明月楼:
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华:
月光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The rhyme in the poetry of the task activity, feeling the beauty of music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押韵特点。
Task 1: Listen to the poetry recitation, divide the reading rhythm with "/", and summarize the rhyme characteristics.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押韵特点。
Task 1: Listen to the poetry recitation, divide the reading rhythm with "/", and summarize the rhyme characteristics.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押韵特点。
Task 1: Listen to the poetry recitation, divide the reading rhythm with "/", and summarize the rhyme characteristics.
四句一换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点击播放诗朗诵视频
本诗以“月”为中心、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
任务2:自由诵读,概括本文的行文线索。
Task 2: Read freely and summarize the writing clues of this article.
SHENDUTANJIU
第三部分
PART THREE
叁
任务说明:“画面美”可以理解为由生动典型的意象,引发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进而营造出意境特点鲜明、景物彼此和谐、情感意蕴充沛的完整的画面,并从之得到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意象带来的整体意境美。“味魔洁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文学作品的“画面美”。把握住意象,体会“画面美”,能够让读者在联想中走近作品深处。
任务活动 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Grasping Imagery and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the Picture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重点是“月”字。春、江、花、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试着概括整幅画面的意境。
五个意象成为由月光主导的意象群落,营造出澄静明快的审美意境,构成了一幅广阔、纯净、空灵的春江夜月图。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
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而江畔沙滩上,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鉴赏一: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本段写景有何特点
①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文题。
②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一一展开,层次分明。
③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
鉴赏一: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3:“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不能。① “生”本意为“出生、诞生”,在此处有“突然出现”之意。
② “生”字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鉴赏一: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①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②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鉴赏一: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鉴赏一: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拓展比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①“待”字好。“待”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②承上启下。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鉴赏二: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鉴赏三: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可怜……还来”这四句诗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鉴赏三: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可理解为:思妇因思念而惆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
也可理解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该又平添几重愁苦!(两种理解均可)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1: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鉴赏三:月下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思考2:请结合全诗解释“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鉴赏三:月下之情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深度探究
Deep exploration
张若虚以“月”为主线,围绕“春”“江”“花”“月”“夜”,描绘出一幅壮丽画卷:江潮连海,月潮共生。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奇永恒,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从江月的永恒到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进而体悟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思想深邃。
summarize
深度探究 拓展--典型意象解读:明月
Deep exploration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诗句
效果
深度探究 拓展--典型意象解读:明月
Deep exploration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诗句
效果
深度探究 拓展--典型意象解读:流水
Deep exploration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的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喻指阻隔、愁情、时光飞逝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句
效果
深度探究 拓展--典型意象解读:落花
Deep exploration
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效果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任务活动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Comparative Reading, Expanding and Extending
对比阅读
comparative reading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与《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何相似之处?
(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
(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比阅读
comparative reading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两篇中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江”和“月”,但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差异?
①苏轼感慨人生无常,以及神仙不可求,长生不可得的悲观,话语中透露着强烈的虚无主义。
②张若虚感叹人事易逝、自然永恒,表达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
SIKAOYANSHENG
第四部分
PART FOUR
肆
《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
思考延伸
Thinking extension
程千帆
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
③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
思考延伸
Thinking extension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
思考延伸
Thinking extension
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⑤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思考延伸
Thinking extension
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
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
思考延伸
Thinking extension
闻一多先生认为,本诗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
本诗的“宇宙意识”表现在如下方面:诗中先用“千万里”“江天一色”等语描绘出澄澈、旷渺的江月景色,从空间上极写主人公所面对的广阔世界;接着又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时间上写出自然的无穷和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由此,诗人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用“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美好的期许,并以“谁家”“何处”表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遍存在的。
课后作业
Homework after class
完成同步练习作业
背诵《春江花月夜》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高二选选择性必修课本古诗词诵读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 材 分 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择性必修教材古诗词朗诵课文。本部分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重在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古典诗歌意境之美、情感之丰,领略诗歌手法之精、语言之妙。
学 情 分 析 高二学生对古代诗歌已经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积累了一些鉴赏方法,但对古代诗歌阅读兴趣不甚浓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会遇到一些障碍。学生联想和想象不够,使得鉴赏活动流于形式。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尽力为学生营造诗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学生难以体会诗篇用字用词的妙处。这是炼字的问题,也是诗歌鉴赏的难点。教师及时点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字词运用得精彩之处。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 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 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难点 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春江花月夜》的音频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谓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吴中四士”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地位
新课教学 情景导入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2.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3.了解诗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滟滟( ) 芳甸( ) 霰( ) 汀( ) 捣衣砧( ) 碣石潇湘( ) 2.解释词义 ①滟滟: ②霰: ③汀: ④月轮: ⑤穷已: ⑥但见: ⑦悠悠: ⑧明月楼: ⑨玉户: ⑩月华: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概括押韵特点。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任务2:自由诵读,概括本文的行文线索。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任务说明:“画面美”可以理解为由生动典型的意象,引发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进而营造出意境特点鲜明、景物彼此和谐、情感意蕴充沛的完整的画面,并从之得到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意象带来的整体意境美。“味魔洁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文学作品的“画面美”。把握住意象,体会“画面美”,能够让读者在联想中走近作品深处。 思考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思考2:试着概括整幅画面的意境。 鉴赏一: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思考1: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 思考2:本段写景有何特点 思考3:“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字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鉴赏二: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思考1: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拓展比较: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 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思考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鉴赏三: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思考1: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考2:“可怜……还来”这四句诗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思考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鉴赏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考1: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2: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拓展--典型意象解读 明月诗句效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流水诗句效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的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喻指阻隔、愁情、时光飞逝
落花诗句效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任务活动二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对比阅读第一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思考: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比阅读第二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思考:两篇中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江”和“月”,但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差异? 明确 ①苏轼感慨人生无常,以及神仙不可求,长生不可得的悲观,话语中透露着强烈的虚无主义。 ②张若虚感叹人事易逝、自然永恒,表达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 1、增加学生关于张若虚的文学知识修养。 诗体知识的把握。 正音。 通过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疏通课文内容,进入诗歌营造的情境中。 通过美读进入诗歌意境,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诗歌情、景、理交融的探讨。问题的设置可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诗歌鉴赏,有利于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分组讨论,可拓宽视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拓展阅读 环节四:思考延伸 《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节选) 程千帆 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价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②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了,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从晚明以来的批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涉及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 ③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许多人长期研究之后,清末王闿运在这个基础上,大胆地指出了这篇作品之于四杰歌行,实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陈兆奎所辑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条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为后人经常引用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④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在昆明写了几篇《唐诗杂论》,其中题为《宫体诗的自赎》的一篇,对张若虚这篇杰作,作了尽情的歌颂。闻先生认为:“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诗篇的第十一句到第十六句,比起篇首八句来,表现了“更夐(xiòng,远)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于第十一、十二、十五句中提出的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对于第十七句以下,展开了征夫、思妇的描写,则认为“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闻先生因此赞美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⑤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将这篇诗的含义说得更明确,更能揭示它的哲学和美学的价值。 ⑥与此同时,它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不能不加以澄清的误解。宫体的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闱之内”,始作者则是为太子时的萧纲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宫廷文人如徐攡、庾肩吾诸人。宫体和另外大量存在的爱情诗以及寓意闺闱而实别有托讽的诗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在描写肉欲与纯洁爱情所使用的语言以及由之而形成的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而王闿运与闻一多的意见恰恰是以混淆宫体诗与非宫体的爱情诗的界限为前提的。 ⑦王闿运与闻一多所受教育不同,思想方法亦异,但就扩大了宫体诗的范围而导致了对《春江花月夜》的误解来说,却又有其共同之点。这就是对复杂的历史现象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原载《文学评论》1982年04期,有删改) 思考:闻一多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中有着强烈的宇宙意识。请参考第④段中的相关引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宇宙意识”的具体表现。 本诗的“宇宙意识”表现在如下方面:诗中先用“千万里”“江天一色”等语描绘出澄澈、旷渺的江月景色,从空间上极写主人公所面对的广阔世界;接着又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时间上写出自然的无穷和整个人类的生生不息。由此,诗人用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征夫、思妇的相思之情,用“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美好的期许,并以“谁家”“何处”表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普遍存在的。 趣味性拓展的设置可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积累文本中的经典名句 2、完成同步训练题 积累优美诗句、经典名句,巩固基础知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