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二章
第一课
第二节
学习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初读文本
读准字音,掌握必要的文言常识
再读文本
把握文中的
“三纲”“八目”及其关系
三读文本
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思考
think deeply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已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思考:人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
名人名言
well-known saying of a famous person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春秋曾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战国孟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范仲淹
目前,学校语文科组组织的“阅读经典·光亮人生”系列活动正面向广大同学征集“与经典对话”的阅读收获稿件!
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任务情境
task situation
经典作品初了解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 works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经典作品初了解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 works
《大学》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但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
由于《大学》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中唐之后,它才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经典作品初了解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 works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评价《大学》
何为“大学”
What is' university '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何为“大学”
What is' university '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品读经典,感悟先贤之音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自由朗读《大学之道》,把握经典节奏
Read "The Way to University" freely and grasp the classic rhythm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道:
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
至、到。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
5.知止:
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
心不妄动。
7.安:
性情安和。
8.虑:
思虑精详。
9.得:
处事合宜。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10.近:
动词,接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分析:三纲八目
Analysis: Three classes and eight orders
何为“三纲”?“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明德”即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性本善),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分析:三纲八目
Analysis: Three classes and eight orders
何为“三纲”?“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
“亲民”指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教化民众,提高别人的修养。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分析:三纲八目
Analysis: Three classes and eight orders
何为“三纲”?“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这是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三纲”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rinciples"
根本要求
“内圣”即君子个人修养
发展途径
“外王”即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最高境界
理想化状态
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逐渐递进
“三纲”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rinciples"
根本要求
“内圣”即君子个人修养
发展途径
“外王”即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最高境界
理想化状态
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逐渐递进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句子翻译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
词语解释
1.齐其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
修养自己的德行。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句子翻译
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词语解释
3.正:
使……端正。
4.诚:
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
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句子翻译
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
词语解释
6.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品读经典,积累文言基础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appreciate the voices of sages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7.庶人:
普通百姓。
8.壹是:
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品味经典,明析“三纲八目”
Tasting Classics and Analyzing the "Three Principles and Eight Eyes"
何为“八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认知
修身
内修
外治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rinciples" and the "Eight Eyes"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穷则独善其身
格物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止于至善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达则兼善天下
以“三纲”为指导思想,以“八目‘为具体实施步骤。
品读经典,畅谈人生感悟
Appreciate classics and talk freely about life's insights
阅读完《大学之道》,谈谈你对这篇经典作品的看法以及感想。
《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
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
拓展阅读
expanding reading
阅读钱理群教授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结合社会实际,再次谈谈你对“人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的个人看法。
点击播放视频
拓展阅读
expanding reading
从大学培养的目标看
无论是一个准备担当或者应该担当社会义务的“大人”,或者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还是一个胸怀天下“修己安人”的有志之士,理应学习和感悟“大学之道”,进而确立须臾不可或缺的人生目标。
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就是对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这一理想人生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换句话说,就是建构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秩序,即建构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社会共同价值目标的建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愿景,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的进德修业,更需要为政者的引领引导。
拓展阅读
expanding reading
从青年的国家使命看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儒家认为,治学的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故宫
Zi Jin Cheng
Ru He Jian Zheng
Shi Dai Xing Shuai
紫禁城
Designed By
课件研究所课题:大学之道
课题 大学之道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大学之道》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先秦诸子经典散文之一。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 情 分 析 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大致读懂文言短文,但是理解能力还不够,仍停留在文本表面,诸子散文的思想含蓄晦涩,给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礼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梳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思维提升与发展: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重点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 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已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 明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春秋曾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战国孟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天”作为生命的进程的阶梯,孜孜以求,终身不倦。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对“利己”“利他”的思考。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 知背景,解缘由 任务情境: 目前,学校语文科组组织的“阅读经典·光亮人生”系列活动正面向广大同学征集“与经典对话”的阅读收获稿件!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知人论世,走近经典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 【作品地位】 《大学》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但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 由于《大学》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中唐之后,它才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何为“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其认识和了解。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便于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梳理清楚“三纲”“八目”的具体含义及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抽象哲理的现实意义。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活动任务二: 精读文,理基础,析三纲八目 一、听范读,感悟先贤之音。 二、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翻译文章,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三、三纲八目,育人育德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 请在《大学之道》中找出合适的论据支撑。 思考1:何为“三纲”?“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三纲领”。 “明明德”即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性本善),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指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教化民众,提高别人的修养。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这是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属于内圣的层面,即君子个人修养,而“亲民”则是外王层面,即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最后才能达到“至善”层面。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三者之间就像金字塔一般,只有每个个体、整个社会都振作自新,各成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终实现“止于至善”的目标。 思考2:何为“八目”?“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属于认知层面。格物:即物以穷究事物之理。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君子于万物之理孜孜以求,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豁然贯通之时也就是心智明朗之际。 “正心、诚意”属于修身层面。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 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人类群体的德行也是日渐文明。《易·序卦》 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人群生活,必有人伦,夫妇父子君臣上下,而成家国天下。 小结:文章的论证特点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阅读 活动任务三: 联实际,明意义,做好人生规划。 1.阅读完《大学之道》,谈谈你对这篇经典作品的看法以及感想。 《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 2.阅读钱理群教授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结合社会实际,再次谈谈你对“人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看法。 从大学培养的目标看 无论是一个准备担当或者应该担当社会义务的“大人”,或者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还是一个胸怀天下“修己安人”的有志之士,理应学习和感悟“大学之道”,进而确立须臾不可或缺的人生目标。 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所讲的“大学之道”就是对儒家所说的“修齐治平”这一理想人生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换句话说,就是建构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秩序,即建构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社会共同价值目标的建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愿景,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人的进德修业,更需要为政者的引领引导。 从青年的国家使命看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认为,治学的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
课后作业 以卡片或表格形式,整理、归纳本文的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乎者也而以其于)
拓展阅读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教授 07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先说第一条。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 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这就非常可怕。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我1956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再早几年,我想蔡恒平他们那个时候,可能也不存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你们恰好碰到了,两个东西都给你们遇上了,这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正是这一严峻的现实,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论调,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澄清。这里我想谈谈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关系的四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质的问题。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批评,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听一听这样的批评。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而这种精神素质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后果。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就应该补这个课。中学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你们这些毛病,这些弱点应该在大学里弥补,大学不仅仅使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公民。如果不着眼于这一点,只是按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你们中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在中学成了应试机器,到大学又成了就业机器,这样来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且不说会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远发展,单就个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职业转换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知识、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们那个时代分配到哪里,就永远不动了,一辈子做这个事儿。现在不行,它是不断变换的。你们可以问问蔡恒平这些师兄,他们从北大毕业以后换了多少职业。他们现在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不是在北大学的,但北大训练了他的基本观念、能力,他们就能不断地变换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变化着的需要。这就是说,未来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是有自己的要求的,简单地说,它要求两种能力,一方面,应变能力要强,一方面创新能力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如果你过早的只顾及某一个职业,某一方面的训练、过分狭窄的训练,就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一个学养的竞争,一个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因此仅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规划。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到的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要成为现代公民之外,至少应该具备三大能力。一个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第三是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具备了这三大能力,你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强了,可以不断变化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角色,这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大家放弃这一点,只一味追求眼下的市场需求,把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能力训练弄得非常狭窄,那么即使取得了一时之效,可能找到了一个工作,但是底气不足,在持久竞争中迟早要被淘汰。所以我要提醒在座的诸位,你们已经吃够了应试教育的苦了,在应试教育之下,你们的学养、素质已经非常的狭窄了,如果在大学里再浪费大好时光,再只关注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对自己长远发展的培养,那你是目光短浅,你要抱恨终生。第四个方面,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具体技能培养的问题,但我觉得只要在工作之前进行训练就行了,大家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终身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具体的培训是可以通过训练班来解决的,不是在大学里来解决的。大学适当开一点这种课我也不反对,但大学主要的,我想还是我刚才所提到的两方面的发展,一个是作为人的现代公民的全面发展,一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否则的话,眼光狭窄地把我们的大学办成一个职业培训班,那可能再度耽误大家,而且可能整个地耽误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条新闻。 大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尖子? 第二条新闻也让我吃了一惊。说新生未入学,家长和学生就忙成一团,通过一切途径,找各种关系以求打点、照应。据说很多大学生,还没上大学,就开始打听,大学英语课,是某某老师教的?哪个给分数高?团委和学生会哪一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还没进学校就开始打听这些消息。据说有一个没有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校里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这真让我目瞪口呆。公关思维、搞关系思维,已经渗透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和我们北大是有关系的,人们经常说北大是全国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养尖子,要培养精英。我自己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重视非精英,更重视普通的学生。正像鲁迅所说,可能有天才,但是没有泥土就没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培养精英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或者我们每个同学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尖子?这个问题是更加重大,也许是更加严峻的。 我现在恰好对这些尖子学生非常担心——当然不是全体——但是相当一部分尖子学生,也包括北大的尖子,让我感到忧虑。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坦白地说,我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学生,甚至觉得这都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典型,是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的典型来加以概括的。下面就是我的文学概括,并不具体指某一个人。比如说吧,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那些笨拙的、只会吹牛拍马的人其实体制并不需要,对不对?就这种精致的、高水平的利己主义者,体制才需要。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我最担心的问题。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我今天讲这番话是希望在座的同学,你们应引以为戒,并且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恰恰“聪明反被聪明误”,从个人来说,其实是将自己套在“名缰利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北大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尖子人才”,就不仅是失职,那是会对未来国家、民族的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是犯罪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者对此毫无警戒,而我们的评价、选才机制,又恰恰最容易将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选作接班人。在我看来,这构成了中国大学教育,特别是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至今未引起注意的重大危机。我个人,退休以后,在一旁冷眼观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北大的教育,最感忧虑的就是这个问题,但我一直没有机会提出来。因此,我要感谢今天的座谈会能让我说出自己郁结已久的焦虑。
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
4.诚: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7.庶人:普通百姓。
8.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