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背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的悲情。
2.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导入
同样是江南名城,当柳永路过杭州时,他书写了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描绘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在柳永的笔下有声有色,有韵有味。
当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情景?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欣赏《扬州慢》。
二、预习反馈
1.作家作品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写作背景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三、知识讲授
任务一:阅读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示】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地 点:予过维扬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心情:余怀怆然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
他人评价: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家国残破之悲思、昔盛今衰之感伤)
感情基调:低沉、悲凉。
任务二:诵读文本,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学生自读,疏通大意。教师强调重难点字词。
任务三:师生讨论鉴赏词作内容。
1. 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现在是怎样的图景,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
【提示】
过去繁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现在空城: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
听到——清角吹寒(听)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 ,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 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芜萧条景象。
2. 造成这种“今昔对比”(昔盛今衰)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词人的情感。
【提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3.赏析: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提示】
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凄清荒凉,令人心痛!
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4.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
借用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全非,繁华不再。使“黍离之悲”更加深化。一方面从杜牧的角度看,假如他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自然是难以写出赞美扬州的美丽诗篇的。另一方面,从姜夔的角度看,他纵然有过人的才情,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完全抒发。
5.赏析: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①用典。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箫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②虚实结合,对比反衬。“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③通感。“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情景交融。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6.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尾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红药”意象。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
7.全词小结: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沉痛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四、训练巩固
背诵,默写,将本文改写成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