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而写,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文章叙述简洁、议论精辟、讽刺尖锐,刻画了“为革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形象,体现了鲁迅先生特有的文字表达风格。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
3.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赏析鲁迅的语言风格。
4.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
2.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赏析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
学习活动一:知识积累
1.文题解读
“纪念”和“记念”:代表社会角色集体发言时用“纪念”;是由心而生的感情,是属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个人记忆”。“君”是一种对人较为尊敬的称呼。
2. 资料链接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人民群众造成的惨案。是年3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张作霖的奉军交战期间,12日日本派遣军舰掩护奉军舰队进逼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阵地,被国民军击退。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大沽口事件”发生后,在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委会领导下,北京学生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会后,群众举行游行请愿,在执政府门前遭段祺瑞卫队的屠杀,死47人,伤199人。次日,执政府下令查封国民党市党部和中俄大学,通缉李大钊、徐谦等50人。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诬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学习活动二:初读理思路
活动要求:初读课文,回答三个问题——记念谁?为什么要记念她?怎样记念?
1.学生展示交流
2.根据以上问题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预设:1—2节,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缘由——纪念逝者、揭露敌人(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警醒庸人(为什么记念),3—5节,追述平生事迹、概述遇难事实、详写遇难经过(记念谁),6—7节,思考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劝戒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怎样记念)。
学习活动三:精读品评人物
活动要求:概况人物事迹,鉴赏人物形象。被毁灭的美有多美,悲剧就有多悲。请大家勾画出文中刻画刘和珍形象的相关文段,形成人物印象,填写下表:
主要事迹
形象特点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3.预设:
①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他——追求真理
②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爱国
③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嫉恶如仇
④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乐观
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责任感
⑥欣然前往请愿被虐杀——勇于斗争
4.将以上句子连缀成诗,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感情。
学习活动四:细读品悟情感
思考讨论一: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1.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反复细读品味。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竟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
2.明确细节用意: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思考讨论二:“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是怎样死去的?
1.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反复细读品味。
文段一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2.讨论交流后明确:“欣然”否定“受人利用”说,“这样的罗网”说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虐杀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批判“暴徒说”,“致命的创伤”“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凸显反动派的凶残卑劣,“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说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
——表现爱国学生的英勇壮举,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虐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赏析鲁迅特有的语言风格;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学习活动一
浏览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①我也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⑤我还有要说的话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
学习活动二
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意蕴和感情。
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展示交流
重点品味以下语句: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②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3.小结:语言特色
①抒情诚挚。文章充满爱与恨、悲与愤的交织。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②作者善于运用反复、反语、比喻等手法,增强议论的表达效果。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③善用整句、长句表达复杂的情感。
④表达方式上,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写人以记叙为主,中间穿插议论和描写,如“我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多次直接抒情,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学习活动三
除了写刘和珍,鲁迅的笔触还涉及哪几类人?惨案后各自的表现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么样?
1.学生自主探究
2.展示交流
明确:
①杨德群,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难者、请愿者,真的猛士——沉痛哀悼、热烈颂扬、激励告诫
②当局者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中外的杀人者——愤怒、控诉、痛斥
③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失望、批评、唤醒
学习活动四
1.【知识拓展】
民族魂 鲁迅
一、他对封建专制、封建文化作了最无情、最猛烈、最持久的战斗;他深情地拥抱和吸纳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自己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启蒙家,还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巨人。
二、他对苦难深重的愚弱的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最透辟、最全面、最震撼人心的剖析。
三、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民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善良勇敢正直的人民、进步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深情的吟唱。
一方面鲁迅用匕首、投枪进行寂寞的韧性的战斗,另一方面,他又用鲜血来滋养已苦难深重的民族。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吟唱:“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他就是用生命化为邓林的夸父,他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就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拥护、爱戴、崇仰!
2.根据以上材料,为鲁迅先生拟写颁奖词。
【作业设计】
《讲述》是CCTV—10央视科教频道热播节目,节目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生故事,生动刻画时代变迁,表现人性之美,彰显生命的意义。我校星星河文学社也开设了《讲述》栏目,以“我眼中的英雄”为主题,邀请你做讲述嘉宾,请你结合本课学习的心得与启示,写一篇讲述稿向文学社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