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翠翠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翠翠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2:5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女情怀总是诗——《边城》翠翠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1.分析翠翠形象特征,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2.体会翠翠情感变化的过程。

情境导入
沈从文是湖南人,他安息在凤凰县沱江畔的听涛山,朴素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让我们照着先生的文字来了解一座城,认识一群人。
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小说开头这样写: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翠翠是怎样的姑娘呢?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本文讲的故事就围绕翠翠展开。

理解题目
看到文章题目“边城”,你会产生哪些思考或感想?
地域概念: 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不被打扰,宁静和美好。
世外的桃源,暗示这美好的地方难以长久存在,也能感受到一种怀旧、痛惜和隐伏其中的悲剧感。
在这样一个偏僻的、边缘化的地方,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发生了哪些事情?
先认识小说的主人公翠翠。

认识翠翠
问:翠翠与傩送是怎么认识的呢?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翠翠与傩送在两年前的那个端午,“正巧赶上了”。
美丽的邂逅
1.学生分角色表演第四章傩送与翠翠相遇的部分。
2.赏析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翠翠?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总结:
翠翠天真、可爱、单纯、聪明、调皮、敏感、自尊。 她和傩送互不相识,但面对傩送的问题,她一一如实回答。
为什么要骂傩送呢?因为翠翠误会了傩送,以为傩送要让她到远处有娼妓的吊脚楼上去,认为他是一个轻薄放荡的男子,以为他冒犯了自己。骂傩送,表现翠翠的敏感与自尊,也表现了一个乡村女孩的调皮和乡野之气。
翠翠是怎么骂的呢?关注细节描写。
轻轻地骂,这表明翠翠不好意思,也是因为等爷爷心里着急,并不是真骂傩送,也有一种小女孩的娇嗔。
3.好心帮助翠翠,却被骂了,傩送是什么表现?
“你还会骂人”“回头大鱼来咬你,可不要叫喊救命。”由这些话可以看出傩送什么心理?
明确:傩送没有生气,反而觉得翠翠很可爱,就像大人对小孩子一样,吓唬了一下翠翠,逗她玩,表现对翠翠的关心与爱护。
联系后文,傩送得知哥哥托人向翠翠求婚,说了这样的话:“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还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
“两年前的事”,可见,这一次相遇,傩送就喜欢上了翠翠。

揣摩少女情怀
有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但是又像“芭蕉未展丁香结”一样含蓄,需要揣摩,理解。
这一次见面给翠翠带来怎样的影响?找到描写翠翠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走进人物内心,猜猜这个女孩的心事。
学生朗读、分析、交流。
(一) 教师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揣摩翠翠微妙的内心世界。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翠翠想起自己骂人的的话又吃惊又害羞,为什么?
“吃惊”,是翠翠觉得自己误解了傩送的好意。“害羞”是因为对傩送有了朦胧的情感。傩送是泅水高手,在茶峒很有名,绰号叫“岳云”,岳云是岳飞之子,在老百姓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骑着白马的英俊小生,可以想见傩送是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翠翠对傩送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情感。
2.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翠翠在想些什么?
“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什么事呢?这件事是翠翠自己的心事私事,她可能在脑海里放映着与傩送相遇的每一个细节,回味他说的每一句话。想着与傩送相遇的种种细节,此时翠翠对傩送产生了好感。
情窦初开
爱情的种子在翠翠的心田悄然发芽。
(二)学生自由探究下列语句,体会翠翠的内心世界。
1.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2.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3.翠翠说:“一家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4.“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
5.翠翠虽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6.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7.我都不记得了。
8.看到婚车,翠翠请祖父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
学生置身情景交流。
教师总结。
那个端午甜而美,因为遇见了傩送,成了翠翠最美好的记忆;翠翠抿着嘴唇笑,是因为打火把人说的那句勾起了翠翠对往事的回忆;翠翠说,“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她在试探着打探傩送的消息;翠翠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浪滩呢?因为傩送在青浪滩;翠翠假装眺望远处景致,又把每句话听得清清楚楚,表明她很可爱,很害羞,特别想知道傩送的情况;翠翠听到爷爷再次提起旧事,又想到了与傩送相遇的事,直接就笑出声了,这是幸福的欢笑。翠翠怎能不记得呢?她记得很牢,与傩送的相遇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 芽。
可见自从端午偶遇傩送后,翠翠对傩送是日思夜想,但又不能说出,所以就如“芭蕉不展丁香结”一样,只能默默相思。
日思夜想
翠翠要爷爷吹奏《娘送女》的曲子,表明她内心憧憬与傩送的美好未来,想到了结婚,至此,翠翠对傩送的爱情变得清晰明确。
渴望婚姻
翠翠没有说一个“爱”字,但是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暴露了隐秘的内心世界,都表达了对傩送炽热的爱。 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由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
偶遇傩送——情窦初开——日思夜想——渴望婚姻
轻骂—惊羞—沉默—笑
翠翠的爱情由朦胧逐渐清晰

探究写作方法
沈从文是男作家,他怎么能把女孩子的心捉摸得那么透,把女孩的心思写得这么细微曲折呢?
沈从文在给学生讲创作课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他还说:“要滚到里面去写。”笔要紧紧地靠近人物的感情、情绪,不要游离开,不要置身在人物之外。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拿起笔来以后,要随时和人物生活在一起,除了人物,什么都不想,用志不纷,一心一意。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把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如此曲折细腻。
在《边城》里,沈从文完全贴近了翠翠,与翠翠融为一体,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烘托等,将一个情窦初开的乡村女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细腻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爱得自然、朦胧、执着,她的爱纤尘不染,如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是湘西人情美、人性美的典型体现。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纯真、聪慧多情的少女,她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这一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沈从文对质朴、自然人生的热烈追求。
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种“人生的形式”在翠翠身上集中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