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4: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爬山虎的脚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1894—1988),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本名叶绍钧。《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描写植物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生动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生长变化,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是美的发现者。
关注作者连续观察: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过程。通过品读描写叶子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品读描写爬山虎脚及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关注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加深体会。体会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重点)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难点)
4.学写观察记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你见过爬山虎吗?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能用你的语言为我们描述这种植物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画出文中极易写错的字,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学写字。
3.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
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将可以合并的自然段合并,梳理出课文的结构。
课文是从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第1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第2自然段)和爬山虎的脚(第3-5自然段)三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三、自主探究,品读文章
(一)学习第一部分
读第1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一说你从哪儿看出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它生长得非常茂盛,从关键词“北边墙上”“西墙”“屋顶”知道它是一种擅长攀爬的事物,大多生长在墙上、屋顶。从作者留心观察到爬山虎生长在操场北边的墙上,小院的西墙还有房顶上,知道作者观察特别仔细。(板书:生长的位置)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板书:叶子的特点)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
①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②讨论:“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
不同。“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指一个方向或顺序)。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③提问: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如果我们只是粗略看爬山虎的颜色是绿色的,但是这绿得“新鲜”,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扒开叶片观察,看到了这沁人心脾的绿色。(板书:鲜绿 排列均匀)
小结: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观看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板书:好看)
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先观察刚长出来的叶子,它的特征是红的,接着观察不几天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嫩绿的,最后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它的特征是引人注目的。这当中作者重点观察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三)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开启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明白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生长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细致的观察。这节课,我们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它是如何往上爬的!(板书:脚的特点)
(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理清文章脉络,回顾所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研读第三部分,交流收获
读课文第3-5自然段,想一想: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1.交流话题一: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预设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以及作者的细致观察。(板书:位置)
预设2:“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能看出它的形状,并数出了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十分细致而具体。(板书:形状)
预设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嫩红”写出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作者观察得细致。(板书:颜色)
小结:通过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出示图片,展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与蜗牛的触角对比,理解比喻句“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引导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
2.交流话题二: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根据第4自然段梳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脚触着墙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巴住墙→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作者用贴切的动词“触、巴、拉、贴”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板书:爬墙过程 触→巴→拉→贴)
(出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态演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一脚一脚”也写出了爬山虎爬的情节,体会到作者在持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爬的情形。
思考:“巴”可以换成“粘、挨”等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不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比一比,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句段二使我印象深刻。句段中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板书:表达:准确、形象)
3.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变化。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板书:变化 没触着墙的 萎了 触着墙的 牢固)
抓住“逐渐”感受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细微变化的过程。(板书:观察:细致)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痕迹”。
4.梳理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三、感受连续观察,总结观察方法
1.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作者观察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自由说。
3.总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4.结构梳理,主题概括,课堂演练。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资料袋”,对比两种观察记录的异同。
2.开展种豆芽、养蚕、养小金鱼等活动,对这种事物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
怎样写观察记录呢?
(1)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
(2)每次记录观察发现的时候,应该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观察对象变化的地方。通过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
(3)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资料,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3.推荐阅读:《稻草人》《小白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时,理清文章结构脉络,从发现位置、观察叶子、探究脚的秘密等方面理清文章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描写爬山虎叶子、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我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