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弹力》课件(12张ppt)+教案+反思+学生课堂记录纸(学案)(笪洁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弹力》课件(12张ppt)+教案+反思+学生课堂记录纸(学案)(笪洁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1-12 21:58:19

文档简介

《弹力》教学反思
《弹力》这节课,在力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力学的基础内容之一。认识弹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教材中的每一个概念,如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弹力的知识。新课引入,采用画受力分析图,引起学生的关注,提出弹力的概念。介绍形变,设计了多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实验选取时,注意了:观赏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尽量选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来完成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来对形变做出定义。并且将实验前后,物体的图片呈现,让学生进行分类,认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提出弹性限度概念时,直接将弹簧拉至不能恢复,让学生直观感受,从可以恢复的形变,到不能完全恢复的情况,就是要满足一个限度。微小形变的展示,玻璃瓶演示和激光演示,都是很直观的视觉效果。课前准备的了很多的材料,最终选定最佳的方案,完成课堂演示。弹力概念的引入,为了形象直观,用两只软皮球展示了形变,展示了力作用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用图像来分析,强化认知过程,并且进行合理的推广,提出弹力的概念,从弹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让学生感知产生的条件,进而自己总结得出弹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弹力的产生原因分析到位,学生抓住形变和恢复形变的关键,会判断形变的方向和恢复形变的方向,就能总结出弹力的方向。最后,也是这节可的亮点,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能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在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中,设计了空白表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出有用数据,逐步形成思路,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知道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针对学生实验探究中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较弱,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发现规律,进行总结。这是整个课程的设计,完成过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演示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分析,而不是直接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尝试!还有,实验时,因为没有及时看时间,导致谈论时间过长了,而有点冷场。正因为这样,所以这节课后面的实验总结,胡克定律的介绍就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省级课的阵势太大,心情比较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得放得开。以至上完课后自己也感到有一种像上课用的弹簧一样松劲的感觉。
? 再有课前想多设计一些幻灯片,既要简洁明了,又要反映课程特点,反复修改,最后反而有种被牵绊的感觉。一是演示实验的数量较多,讲台前器材要兼顾,二是使自己被困在电脑的鼠标前,走不近学生,不敢浪费时间,总之,自己的准备还是觉得不够充分和完善。
? 总结完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设计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看到很多选手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才知道教无定法,学海无涯。今后的教学过程,道路漫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
弹 力
江苏省兴化中学 笪 洁
设计思想
弹力这节在力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力学的基础内容之一。认识弹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中,对形变的认识,是认知弹力产生原因的前提。通过研究形变来建立弹力概念,认识其产生的原因,理解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常见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演示实验中,微小形变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微量放大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巧妙。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能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在学生课堂活动记录中,设计了空白表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找出有用数据,逐步形成思路,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知道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经历探究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技巧。
本节内容教学中,作为隐性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较多的体现。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常用方法。
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 (1)高一学生好奇心强;(2)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
知识基础 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和基本相互作用
认知困难 (1)欠缺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2)弹力的产生判断
(3)实验探究中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1.知道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指出常见弹力的方向。
3.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4.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画出物体受到桌面或绳对它的作用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这个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规律?
引出课题《弹力》
新课讲授
一、物体的形变
1.几个小实验
注意观察:下面物体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1)拉弓射箭;2)拉伸压缩弹簧;3)彩纸揉成团;4)揉捏粘土;5)松软的面包捏成团。
现象: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2.形变及其分类
我们把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用图片对比说明,并按形变的特点进行分类
物体的形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如弓的形变、弹簧的形变等;另一种是物体在形变后,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如彩纸的形变、粘土的形变和面包的形变等,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3.弹性限度
提问:是不是形变后的弹簧都能恢复原状?
演示:弹簧被拉直后不能恢复原长.
结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作用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4.微小形变的观察
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拿出玻璃瓶子,设问:你能捏得动吗?
(学生可能回答捏不动)
在桌子上放一本书,借此提问桌子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可能回答会发生形变)
你是真的捏不动瓶子吗?桌子形变你看得到吗?
实验演示
(1)显示玻璃瓶微小形变的装置简单介绍
(2)显示桌面微小形变的装置简单介绍
实验:将激光笔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在墙壁上形成一光亮点.
将重物放到桌面上,同学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回答:看到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入射光线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因为光程很大,会看到光点明显的移动。——利用转换、放大的思想
总结: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很明显;有些形变十分不明显。
二、弹力
1.弹力及其产生条件
演示:用力挤压两个皮球,皮球都发生了形变,将一只手松开,看到什么现象?
回答:皮球滚动
什么力让皮球动了起来?这个力是怎么产生的?
用简化图展示A、B的作用过程
分析:A、B球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松手后,B球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为A球发生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就对B球产生了力的作用。
用橡皮筋展示
橡皮筋发生拉伸形变,它要恢复原状的方向是向上,从而对物体产生向上的弹力。
由此可见: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
两个物体之间,要有弹力产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可能回答,要有形变)
就仅仅是形变?要恢复原状呢!
回答:弹性形变
瓶子放到桌子上,对桌面有没有弹力?这时对你的桌面有没有弹力?
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回顾开头的例题:
(1)悬挂在绳上的物体,由于绳要向上恢复原状,对它产生向上的弹力
(2)放在桌上的物体,受到的弹力是谁形变引起的?方向向哪?
因为桌子向下的形变,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
同时,书也发生形变,书对桌子产生向下的压力。
由上面可知,常说的支持力、压力和拉力都是弹力。
总结: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问题:弹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与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一般物体的弹力与形变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形变关系比较简单,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再分组实验。
提醒:测量时,不要太用力拉弹簧,不要超过弹性限度。
对可能形成的两种方案进行讨论。
图象法处理数据:横轴取形变量x
知识拓展:常用的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计算法(求比值、求积、求和、求差等)和图象法.两者比较,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弹力与弹簧伸长成正比。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是劲度系数,单位N/m. k取决于弹簧本身的结构(材料、匝数、直径等)。
例题 一根弹簧原长为10cm,已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0N/m,若用30N的力拉弹簧,求此时弹簧的长度?(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解答:已知弹簧原长为L0=10cm,弹簧的弹力为30 N,劲度系数为k=1000N/m,由胡克定律F=kx可知,x=0.03m,L=13cm
本课小结
1.形变
(1)定义:
(2)形变分类: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3)弹性限度
2.弹力
(1)定义:
(2)弹力产生的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4)弹力的大小
3.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
公式:F=kx,其中k是劲度系数,单位N/m.
作业布置
学生课堂活动记录纸
动手动脑
画出物体受到桌面或绳对它的作用力
实验探究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1)需要探究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2)简述测量哪些物理量:
(3)完成记录表设计并填入测量的数据(钩码质量m=50g)
(4)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补充横轴的物理量)

(5)得出结论:
练习题
(   )1.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弹性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产生弹力的物体一定发生弹性形变
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   )2.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
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也发生了形变
C.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   )3.关于胡克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F=kx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形变量x成正比
B.由k=可知,劲度系数k与弹力F成正比,与弹簧的长度改变量x成反比
C.弹簧的劲度系数k是由弹簧本身的因素决定的,与弹力F的大小和弹簧形变量x的大小无关
D.弹簧的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弹力的大小
(   )4.如图所示,为一轻质弹簧的长度和弹力大小的关系.根据图象判断,正确的结论是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 N/m?????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 N/m??
C.弹簧的原长为6 cm???????????
D.弹簧伸长0.2 m时,弹力的大小为4?N
5.如图所示,一根弹簧的原长为20 cm,竖直悬挂着,当用15 N的力向下拉弹簧时,量得弹簧长24 cm.若把它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30 N的力竖直向下压时,弹簧长多少?
课件12张PPT。弹 力江苏省兴化中学笪 洁高中物理必修一一 物体的形变 1.形变的定义: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可恢复原状不可恢复原状弹性形变:当撤去外力作用后,
物体能恢复原状范性形变:当撤去外力作用后,
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2.形变分类 3.弹性限度A、B球都发生了弹性形变以B球为研究对象,松开B ,A球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对B球产生力的作用二 弹力1.弹力的定义:2.弹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3.弹力的方向:向下向上向下向上向上向上 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拉力属于弹力,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要收缩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指向受力物体。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4.弹力的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力和弹簧形变大小(伸长或缩短的量)成正比。公式三 胡克定律k 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N/m。劲度系数取决于弹簧的本身的结构一根弹簧原长为10cm,已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0N/m,若用30N的力拉弹簧,求此时弹簧的长度?(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F= kx弹性形变:范性形变:1.形变的定义 2.形变分类 一 物体的形变 3.弹性限度二 弹力1.弹力的定义 2.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4.弹力的大小:三 胡克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