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2 17: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年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60分 命题人:周建雄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古以来,中国人都是以道德视角谈贪污问题,认为要________贪污,必须提高官吏的道德水准,使他们有一种清澈如水的________,才可以一文不取。这些都是道德性手段,而不是制度性手段,因此封建王朝才出现大家都说清廉,但人人都_______的恶果。
A.防治 节操 口是心非 B.防止 节操 阳奉阴违
C.防止 情操 口是心非 D.防治 情操 阳奉阴违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丝绸之路国际文化首届论坛上,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代表宣布,将在“丝路”沿线各国举办了寻找100个“丝路明珠”的文化活动。
B.《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认为,流行语要合乎汉语语法规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既要有流行性,也要有创新性。
C.“海洋石油981”钻机平台项目管理得力,加强了作业效率,确保了西沙中建岛附近海域作业按期顺利完成。
D.近年来,鉴于数字图书的发展及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持续火爆,使得智能教育泡沫进一步扩大,引起了教育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本届湖湘文化研讨会在岳麓书院召开,推举您忝列“湖湘文化研究会”理事。
B.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手机的发明者无疑是伟大的,他改变了人们通讯的最基本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骚扰信息、流量黑洞、恶意软件、隐私威胁甚至病毒,都会让你苦恼至极。
①很多人甚至把智能手机比作一个迷你型电脑
②当智能手机带给你无限乐趣与便捷的同时
③在移动的状态下依然可以让人们实现通讯自由
④在此基础上的智能手机又让这个世界多了些变幻莫测的色彩
⑤它的隐患黑洞会被无限放大
⑥然而造物者总是逃不出辩证法的“魔咒”
A.③⑥⑤②④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②⑤①④③⑥ D.③④①⑥②⑤
5.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互相尊重是一种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B.每一种快乐由于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C.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D.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以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延年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能受《易》    受:传授。
B.因石曼卿致之曰 因:通过。
C.曼卿报师鲁曰 报:上报。
D.丁母忧 丁:遭逢。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范忠献被贬去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病之,谢曰:“故事也。”(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 别
李 中
行杯酌罢歌声歇,不觉前汀月又生。
自是离人魂易断,落花芳草本无情。
都门送别
沈 彬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1)两首诗中写野外植物的句子各起什么作用?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一句与“岸柳萧疏野荻秋”句的感受相同?(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送别诗往往用浓墨于送别场面,但李诗却别具一格。请指出其特别之处,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评家云:沈诗写离别之情,妙在不从正面落笔。请结合全诗内容,作具体分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6)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高祖本纪》)
(8)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李将军列传》)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那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12.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我”认为时髦青年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有什么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时髦青年。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8分)
论读书
林语堂
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我们幼时未进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逢闽变时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
(选自林语堂《论读书》,有删改)
16.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林语堂看来,应如何读书?请简要概括。(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有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有人说:“人生如果走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秋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题纸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古诗词鉴赏(11分)
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9.作文(70分)
400
800
参考答案:
1.B [防治:预防和治疗(疾病等);预防和治理(灾害等)。防止: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节操:气节操守。情操: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口是心非: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2.B [A项,不合逻辑。删掉“了”。C项,搭配不当。将“加强”改为“提高”。D项,成分残缺。可以去掉“鉴于”。]
3.D [A项“忝列”表自谦。B项“莅临指导”用于上级对下级。C项“令”,敬辞,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
4.D [注意分析横线前后的语句和所给六句话表述的内容。材料主要讲了手机的问题,并主要介绍了智能手机的相关内容。答题时首先可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按照语句内容的关联性,将六句话分为两组。其次可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看哪一组在前,哪一组在后。最后可根据语句中的代词、关联词等进行组内排序。]
5.B [此题可以从选项中寻找答题的灵感。从画面看,一条大鱼放了一个诱饵,一条小鱼禁不住诱惑,上钩了。由此想到“每一种快乐由于自然,是一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因为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6.C [报:回复,答复。]
7.B [应是“邵尧夫被李挺之成功劝说”。]
8.(1)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
(2)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
9.解析 从第④段两人的对话中看出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主要写出了他们对李挺之的了解,如“能为古文章”“固足以蹈及前辈”“其才又达世务”等,考生将其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人罕能知之。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穆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李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作皮裘穿,把蔬菜当作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李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作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符节和斧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范忠献被贬去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的。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挺之有才能,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为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尹师鲁应当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石曼卿(字延年)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李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叶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石曼卿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往河东调兵,征召李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在泽州,(李挺之)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刚一除丧,(李挺之)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尹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10.(1)李诗中的作用是:以草木的无情衬托(反衬)人情感的深沉。沈诗中的作用是:写出送别时凄清的景象,渲染(烘托)黯淡的气氛。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李诗首句没有写送别的宴席场面,交代送别宴席结束。第二句写宴后月升,突出宴时之长。进一步突出两人长久沉浸在分别的痛苦中。
(3)沈诗首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渲染出送别的黯淡气氛。第二句中的“莫回头”独出机杼,劝行客不要回头,恐回头又增几份愁苦。(采用对写法)委婉地写出了离别之苦的深重。末句用比喻,以水喻剑,水难断离愁,加倍烘托出离愁的绵长。
1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风急天高猿啸哀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8)下自成蹊
12.解析 在分析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概括出环境的特点,如本文开头几段出现的“沉重”“乱”“绝望”等。二是从小说的氛围、情节、人物的塑造及主题的表达等角度各有侧重地进行阐述。
答案 开头营造了一个寒冷、混乱、绝望的氛围,写出了人人都在为回家过春节而特别忙碌,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13.解析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对时髦青年的态度(赞美),而“我”的这一想法明显表明“我”对时髦青年很反感,由此可得出这里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然后考生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作答即可。
答案 欲扬先抑,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为后面表达“我”的羞愧与让票作铺垫。
14.解析 这道题要求梳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抓住文中有关“我”的情感态度的词语就成了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生找到相关的词,如“沉重”“愤愤不平”“愉快”“满足”“崇高感”“反感”“目瞪口呆”“激动”“默默”等,然后结合情节对这些词语进行恰当的陈述即可。
答案 ①因天气糟糕,不知道自己能否买到票回家过春节而心情沉重。②因无人帮助盲眼老人买票而愤愤不平。③因买到自己的票而感到愉快,并因将要帮助老人买票而心生崇高感。④反感时髦青年,因时髦青年与青年妇女争抢最后一张票而感到厌恶。⑤震惊于时髦青年与青年妇女买票的真相,并感到羞愧。⑥将自己的票让给青年妇女,心里得到安宁。
15.解析 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作答。不管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都要分别从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旨等方面逐一分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记叙事情的,小说开头和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都是以“我”的感受为主的。“我”是整个事件的观察者。文中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突出表现了“我”对时髦青年的态度的变化。文章以“我”的行为开始,以“我”的行为结束,“我”的行动贯穿始终,“我”是小说的主人公。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时髦青年。①时髦青年的神情和行为形成小说的高潮部分,小说欲扬先抑,重点突出了时髦青年美丽的心灵。②时髦青年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感动了“我”,“我”将票转给青年妇女。③时髦青年这一人物形象丰满,高尚的品格与让人反感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16.解析 本段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前两句,提出“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的观点。第二层主要从反面列举时人偏离读书本旨的现象。最后三句则揭示了读书的意义。
答案 首先提出读书是心灵活动的观点,接着列举时人偏离读书本旨的现象,最后揭示读书的意义。
17.解析 此句主要讲读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作品时的感觉及效果。理解此句应注意“情人”“万分痛快”“猛烈影响”“新生命”“新世界”等关键词语。然后再把该句的大意阐述出来。
答案 读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作品,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感;与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启迪心智,获取新知,开拓新领域。
18.解析 从第①段可知,作者对时人的功利性读书是反对的,所以他认为读书应避免功利化。从第②段中“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可知,好书要重读。从第③段可知,要读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由第④段中“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可知,读书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答案 ①读书应避免功利化;②好书要重读;③要读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④读书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读书要有真知灼见”)。
19.【立意指津】 作文材料选用了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既然选定了目标就要勇往直前,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选择的目标有问题就应该停止。两句话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选择目标”的相关内容,由此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三种观点:一是人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竭尽全力去奋斗;二是人生要有正确的方向,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三是人要成功,既要有正确的方向,也要奋斗不止,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确定材料的立意:①确定目标,勇敢奋斗。②学会随时修正自己的方向。③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行;等等。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