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课件(14张ppt含视频)+教学设计+研究单(学案)+反思(钱爱清 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课件(14张ppt含视频)+教学设计+研究单(学案)+反思(钱爱清 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1-13 14:48:34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弹 力如皋市第二中学 钱爱清弹 力一、形变 1、概念: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2、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ABCDE弹 力一、形变 1、概念: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2、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弹性限度)弹 力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条件:接触形变弹 力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条件:接触形变3、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绳的弹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弹力泡泡压力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压力支持力方向:一、弄清受力体二、找准作用点三、画对力方向画 图 总 结:弹 力三、胡克定律 弹簧弹力的大小: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成正比。
F= k x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国际制主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2、分类:弹性形变:范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弹 力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产生条件:接触形变3、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绳的弹力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压力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三、胡克定律:F= k x课堂延伸二、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和形变量有怎样的关系一、调研报告:生活中的弹簧《弹力》教学设计
如皋市第二中学 钱爱清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文字叙述简洁,插图生动形象,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教师创设情景,提供平台让学生动手、动脑,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弯弓射箭”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中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树立创新的意识。尤其在研究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时,让学生手掌轻推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开手的较短距离内运动方向与手掌平面存在的关系,形成弹力方向的感性认识。在师生、生生互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牛顿力学的基础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以后正确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条件、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难点是弹力方向和胡克定律。教材用拉伸、压缩弹簧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教学难点、重点,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第一节“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锻炼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微小量放大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及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胡克定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配以研习单,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游戏引入→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胡克定律实验呈半开放设计,仅提供器材、表格,让学生自行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学准备
弓箭、橡皮泥、握力圈、弹簧、激光光源、平面镜(两套)及支架、薄板、水球、橡皮筋、肥皂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刻度尺、弹簧、钩码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历体验“射箭”游戏,使箭飞出的力是什么力?它怎样产生?大小、方向又如何?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另一种性质的力--弹力。(板书:弹力)
(二)新课教学
1.形变
【演示实验】拉伸“弓”的弹性绳,我们能明显地观察弹性绳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什么现象?
引入形变,一起走进形变的世界。
【情境设置】给学生提供器材:橡皮泥、握力圈。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亲身体验形变,知道什么是形变。
(2)分析比较这两种形变的不同之处。
【讨论交流】形变的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的改变。
物体形变的分类:一种是撤去外力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另一种是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板书)
【应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形变实例,让学生辨别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形变。
【演示实验】用较小的力拉弹簧。
【提问】弹簧的形变永远是弹性形变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及常识,说出弹簧在一定的力作用下也能成为范性形变,并由学生自己动手展示,从而引入弹性限度。
【教师总结】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强调】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有弹性限度。
【学生活动】手指压桌面,看见手指发生形变,肉眼无法观察桌面形变。
教师向学生提供微小形变装置
【提问】由这套装置能否判断桌面形变?如何判断?判断依据是什么?可否判断是弹性形变还是范性形变?
【设计意图】提供实验装置,激发学生求知欲,先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再由某个同学亲自体验,验证所想。体会微小量放大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增加积极性和信心,进一步体会自然科学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强调】生活中许多微小形变肉眼看不到,可以通过一些巧妙设计,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这是物理学中常采用的方法。
2.弹力
【学生活动】 利用握力圈做做手部运动,体验握紧时握力圈对手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握力圈对手的力是如何产生的。
【归纳小结】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板书)
【学生活动】分析以下三种情况下手与握力圈之间有没有弹力:
(1)手远离握力圈
(2)手恰与握力圈接触
(3)手握紧握力圈
【学生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且发生形变(板书)
研究一个力主要研究它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弹力的方向如何?
【演示实验】
(1)书本与桌面间相互挤压(为放大形变用水球与纤维板分别代替书本和桌面)
(2)悬挂的细绳拉钩码(为放大形变用橡皮筋代替绳)

让学生借助替换的模型自行完成表格
内容
施力物体
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
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
弹力方向
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
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绳对钩码的拉力
【小组交流讨论】(1)完善表格内容。(2)由表格分析、归纳弹力的方向
【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研究结果,通过自评和互评不断完善。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书、桌面、绳的形变情况,利用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自行分析总结,易于理解。
【教师精讲】绳只能被拉伸,不能被压缩,所以绳要恢复形变总是沿着绳的方向,在“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的基础上,可以将绳拉力方向描述的更直观些,即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压力和支持力方向也是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但该结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比较困难,因为生活中大多形变是微小形变,肉眼难以观测。能否将压力和支持力方向也描述得更直观些?
【师生互动】戴上手套,在空中向各方向弹出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手的短距离内,运动方向是否垂直于手掌平面。
【理论分析】相对于手给肥皂泡的弹力而言,重力可忽略不计,尽可能在泡泡速度等于零的时候将它弹出,这样离开手掌的短距离内,运动方向和手给的弹力方向一致。
【多媒体展示】 视频慢拍,将泡泡离开手掌短距离内几幅图片定格,合成一张图,直观观察泡泡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手掌平面。
【设计意图】压力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的结论,较为抽象,现实实验难以操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通过弹泡泡游戏体验“垂直”含义, 易于理解,增加趣味,激发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
【总结】压力和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小试身手】应用所学知识,画出研习单上几种弹力的方向

画桌面受的压力 画B受的支持力 画C受的拉力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成果,分析受力物体、作用点、弹力方向,强调规范画图。
3.胡克定律
【提问】弹力是由形变引起的,弹力大小与形变有关吗?
【生答】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
【探究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教师仅提供如右图装置、4个均为50g的钩码、刻度尺及对应的研习单,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1)把所测得数据填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4
5
钩码个数
弹簧弹力F/N
x/cm
(2)以F为纵轴,x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出F-x图像。
(3)通过实验得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弹力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有一定基础,本实验难度不大,易于操作,教时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自行思考探索,怎样测量弹力、形变量,数据记录后,如何利用图像处理,根据图像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通过随堂实验和亲身经历的探究性实验,在经历体验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师生分析、共同探讨】请几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探究情况进行交流。
问题1:如何获得弹簧弹力,根据什么知识?
问题2:怎么测量弹簧的形变量?
问题3: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问题4:由画出的图线是过原点直线,可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有些小组画的图线不过原点,原因何在?哪种图得出的F-x关系更简洁?
问题6:由得到的结论,函数关系式怎么表示?
问题7:几个实验小组画出的图线斜率为何不一样?k值由什么决定?
【总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大小和形变量成正比:F=kx,其中F是弹簧受到的弹力大小,x是弹簧的形变量。该关系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其中表达式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国际制主单位是牛每米,符号是N/m。弹簧的劲度系数跟弹簧丝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弹簧的长度等量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
【应用】我们学习弹力、研究弹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
【多媒体展示】订书机、自动伞、摩托车中的弹簧
其实现实生活中与弹簧有关的物件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观察、整理、也可以上网查询,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把弹簧具体应用的科学道理解释清楚,写一份调研报告。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
1.形变和弹性形变
2.弹力的概念
3.弹力的方向
4.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
(四)课堂延伸
1调研报告:生活中的弹簧
2.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弹力
一、形变
1、 弹性形变: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2、微小量放大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接触且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方向相反
绳拉力的方向:沿绳收缩指向受力物体
压力和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三、胡克定律
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跟弹簧形变量成正比。
F=kx
K是劲度系数,国际制单位:N/m
弹力——课堂自主研习单
自主活动:
1.完成下列表格。

施力物体
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
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
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
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绳对钩码的拉力
2.讨论交流:由上表归纳弹力方向
小试身手:

画桌面受的压力 画B受的支持力 画C受的拉力
实验探究: 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
注:每个钩码的重均为0.5N。
1.把所测得数据填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4
 5
钩码个数
弹簧弹力F/N
x/cm
2.以F为纵轴,x为横轴建立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出F-x图像。

3.通过实验得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课堂延伸
一、调研报告:
生活中的弹簧
二、实验探究:
橡皮筋的弹力和形变量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反思-----弹力
如皋市第二中学 钱爱清
本节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创设情景,提供平台让学生动手、动脑,并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弯弓射箭”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借助握力圈、橡皮泥亲自体验形变,了解形变的分类;在讲微小形变时,提供实验装置,先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由这装置如何判断板面的形变,再由某个同学亲自体验,验证所想。体会微小量放大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增加积极性和信心。弹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在研究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时,该结论较为抽象,现实实验难以操作,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通过弹泡泡游戏,让学生手掌轻推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离开手的较短距离内运动方向与手掌平面存在的关系,形成弹力方向的感性认识,从而体验“垂直”含义。这样易于理解,增加趣味,激发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最后在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的定量关系时,我设计了开放性实验。因为弹力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有一定基础,本实验难度不大,易于操作,让学生自行思考探索,怎样测量弹力、形变量,数据记录后,如何利用图像处理,根据图像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通过随堂实验和亲身经历的探究性实验,在经历体验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整堂课在师生、生生互动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本堂课让我深切的体会到连云港高级中学的学生素质很高,能力很强,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听课老师多而怯场,他们自信、积极、阳光、爱动脑,让我非常感动。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平台,他们会还我们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