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致大海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致大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诗歌,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通过研读本单元作品,激发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及其反映的多样文化的兴趣,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课标指出应“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哥哥方面。
教 材 分 析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其中包含着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还有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学 情 分 析 通过必修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的实施,学生对于各种体裁、风格的文学作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完成任务的难点可能在于:对诗人知之甚少,普希金的生平经历、创作追求、诗歌风格是什么,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少有阅读其诗歌作品的经验;如何分析意象的组合和诗人情感的关系,如何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着手去观察、分析诗歌的体式特点,学生在这些方面尚缺乏较为充分的学习经历。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 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重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难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重温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古印第安人语 一个西方考察队到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问其原因时,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亲爱的你,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叶间漏下的阳光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月亮和繁星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闻一朵花的芬芳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光脚踩在溪水上的感觉吗?......如果你都没有印象了,那么请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受一下自然万物,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故事导入,引起兴趣,感受生活的诗情画意。
情景设置 你不妨做个诗人——诗歌创作与心灵疗愈 “诗歌,也能像药物一样起到治疗或疗愈的作用吗?不少诗人都有这种体验,即诗歌写作是一个心灵疗愈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治疗学常用的治疗技术:表达性治疗。” ——心理治疗师、诗人肖功莲 班级准备合作编辑一本诗集《致青春·致心灵》,结合普希金的诗作《致大海》以及其他能够引起你思考的作品,感受生活,发挥想象,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我们的思绪,建构一个独抒性灵的“心灵支持空间”。 教师点评:现代社会更迭太快,电子、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现代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重心。社会有有两种明显的情绪:焦躁和迷茫。这就需要寻找一个出口转化心灵上的负面资产,不至于让一个人一生都居于痛苦乃至于绝望之中。那么,诗歌是一个不错的出口,出口找到了,负面情绪就得到了宣泄,很可能会拯救一个人于迷惘的心理困境中。 以创作诗歌、编辑刊物这个核心任务驱动整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增强学习动机。
任务一: 查阅资料了解普希金的困境 普希金的困境:爱自由的灵魂被套上枷锁 【导学探究1】《致大海》是在怎样的时代产生的?诗人面临怎样的境遇?和小组成员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名家眼里的普希金】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聂鲁达读《致大海》后的评述 “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王立中 知人论世 共情诗人
任务二: 品赏诗之 音韵美 情感美 结构美 意象美 普希金的表达:自然万象与我灵魂的共振 音韵美 俄语朗诵《致大海》,感受普希金诗歌真诚,简洁,和独特的音韵美。 (注:普希金是用俄语写作该诗,听原文朗诵更能体验其中的韵律美) “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炫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 ——果戈里 “可以把普希金的诗比作因感情和思想而变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的美,如果您夺去这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的感情和思想,它们只是美丽的眼睛,却不再是神气和秀美的眼睛了。” ——别林斯基 情感美 【导学探究2】我们虽然不懂俄语,但从朗诵里依然能感受到诗里澎拜热烈的情感,请阅读课本译文,说一说《致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1节: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首句中,诗人称呼大海为“自由的元素”。“自由”二字奠定了“大海”象征意蕴的基础,也成为大海与诗人之间亲密情感关联的源头所在。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大海的对话,把海当知己。 第2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诗歌一二节都运用“最后一次了”,第一次从视觉的角度,第二次从听觉角度。反复的吟咏慨叹,表达对大海的依恋不舍之情。大海对诗人也含着款款深情,此刻的诗人和“大海”,好像一对心意相通的挚友,因此诗人才把自己内心的苦痛向朋友倾吐。 第3节到第13节:“全心渴望的国度”/“你在期待,呼唤…… 我却被束缚住”/“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诗人回忆“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的种种情景,也放飞思绪联想到拿破仑和“另一个天才”, 表达了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并不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地展示,不能随心所欲地应和大海的召唤,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而痛苦而呐喊。但并没有绝望,因为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充斥。 第14、15节: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不休/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诗人在海边倾诉许久后,即将离开,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将要到达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所以这里情感是激昂的,意志是坚定的,情绪是高涨的。 结构美 【导学探究3】《致大海》在结构上呈现了一种庄严的美感,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一致,你发现了吗? 明确: 依照提示补全空缺的内容。 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表达了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海之恋) 3-13节,回忆 自己不得自由的情景 ;联想了 两位英雄。 (海之思) 14-15节表明了 将永久不忘大海 。 (海之念) 意象美 【导学探究4】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借助生动典型的意象,能够营造出饱含情感而完整独特的意境氛围,同时也能将寄寓其中的情感委婉含蓄的传递给读者。诗人在《致大海》中塑造了大海怎样的形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1.再次朗读诗歌,并划出描写大海句子并加以概括。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2.大海的形象和诗人的热爱之间有什么关系?请指出大海的象征意义。 ①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②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 3.诗歌在8-12节写到了拿破仑、拜伦,他们和大海有何联系? 三者都有着不屈不挠的自由精神。拿破仑追求自由,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虽然仍为反动势力打败,放逐于小岛上,但仍不能动摇他寻求自由的决心。拜伦虽然一个是诗人,但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战士,他以志愿军的身份参与希腊反封建革命,虽然不幸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从这一点上说,他们都与大海一样,有着自由奔放、冲破一切障碍的精神。因此,诗中“大海”、拜伦和拿破仑作为“三位一体”的意象,同时成为了“自由”的象征。 资料链接:诗中两位英雄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拜伦,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鼓舞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触摸诗心,感受海浪与灵魂的震颤 利用关键词句读懂诗歌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通过意象感悟诗情
任务三: 吸收倾吐模仿创作 编辑诗刊 我的表达:追逐普希金之光书写我的世界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尝试了诗,我们也就尝试了人生。”让我们将喜怒哀乐都倾注在诗歌中,品尝百味人生吧!请以《致……》为题,写一首诗歌,并全班作品集结成一本诗刊。 创作指引: 【题解】 “致”是向对方表示情意。我们可以把自然万物当作知己,以倾诉为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的心路历程。 【选定意象,融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普希金选择了大海这个意象,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熟悉的意象,如高山、小溪、星空、风等意象表达情思。
【发挥联想,借鉴技法,仿写诗歌】 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深情呼告、反复、直抒胸臆、象征、首尾呼应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深情和理想都融于诗句里,我们可以仿照课文的句式和手法,换一个意象抒发情思。 【激发情感,独抒性灵,创写诗歌】 写作始于模仿,扬名于特色。当我们在模仿中娴熟运用各种技法后,便可以大胆独抒性灵,书写与众不同的诗句了。同学们赶紧试一试吧。 小结课堂艺术手法,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兴趣,提供抓手降低诗歌创作难度
对比阅读 开阔视野 导读探究:我国现代诗人舒婷也写了一首《致大海》,深情朗诵并说说这首诗和普希金的《致大海》有何异同。 致大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参考评论: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普希金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希金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作者伤心,失望但不绝望,作者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婷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知识迁移深化认识(共35张PPT)
香港回归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
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语言目标
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思维目标
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审美目标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文化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目 录
普希金的表达:
自然万象与我灵魂的共振
拓展阅读:
读舒婷 去看另一片海
我的表达:(课外作业)
追逐普希金之光 书写我的世界
普希金的困境:
自由的灵魂被套上枷锁
情景导入:
请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情景导入
别走得太快 等一等灵魂
一个故事
一个西方考察队到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问其原因时,他说:
一次拷问
亲爱的你,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叶间漏下的阳光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月亮和繁星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闻一朵花的芬芳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一次光脚踩在溪水上的感觉吗?......如果你都没有印象了,那么请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受一下自然万物,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班级准备合作编辑一本诗集《致青春·致心灵》,借鉴普希金的诗作《致大海》以及其他能够引起你思考的作品,感受生活,发挥想象,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我们的思绪,建构一个独抒性灵的“心灵支持空间”。
诗歌,也能像药物一样起到治疗或疗愈的作用吗?是的。不少诗人都有这种体验,即诗歌写作是一个心灵疗愈的过程。这就是心理治疗学常用的治疗技术:表达性治疗。
——心理治疗师、诗人肖功莲
教师指引
现代社会更迭太快,电子、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现代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重心。社会有有两种明显的情绪:焦躁和迷茫。
这就需要寻找一个出口转化心灵上的负面资产,不至于让一个人一生都居于痛苦乃至于绝望之中。那么,诗歌是一个不错的出口,出口找到了,负面情绪就得到了宣泄,很可能会拯救一个人于迷惘的心理困境中。
普希金的困境
自由的灵魂被套上枷锁
导入研究1
《致大海》是在怎样的时代产生的?诗人面临怎样的境遇?和小组成员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
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普希金(1799-1837)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聂鲁达读《致大海》后的评述
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王立中
普希金的表达
自然万象与我灵魂的共振
俄语朗诵《致大海》:触摸诗心,感受海浪与灵魂的震颤。
注:普希金是用俄语写作该诗,听原文朗诵更能体验其中的韵律美。
普希金诗歌之美:真诚,简洁,拥有独特的音韵
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炫耀。一切都简朴,一切都雍容大方。
——果戈里
可以把普希金的诗比作因感情和思想而变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的美,如果您夺去这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的感情和思想,它们只是美丽的眼睛,却不再是神气和秀美的眼睛了。
——别林斯基
导入研究2
我们虽然不懂俄语,但从朗诵声里依然能感受到诗里澎拜热烈的情感,请阅读课本译文,说一说《致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1节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首句中,诗人称呼大海为“自由的元素”。“自由”二字奠定了“大海”象征意蕴的基础,也成为大海与诗人之间亲密情感关联的源头所在。
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大海的对话,把海当知己。
初读课文
第2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诗歌一二节都运用“最后一次了”,第一次从视觉的角度,第二次从听觉角度。反复的吟咏慨叹,表达对大海的依恋不舍之情。
大海对诗人也含着款款深情,此刻的诗人和“大海”,好像一对心意相通的挚友,因此诗人才把自己内心的苦痛向朋友倾吐。
初读课文
第3节到13节
“全心渴望的国度”
“你在期待,呼唤……
我却被束缚住”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诗人回忆“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的种种情景,也放飞思绪联想到拿破仑和“另一个天才”, 表达了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并不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地展示,不能随心所欲地应和大海的召唤,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而痛苦而呐喊。
但并没有绝望,因为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充斥。
初读课文
第14-15节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不休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诗人在海边倾诉许久后,即将离开,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将要到达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所以这里情感是激昂的,意志是坚定的,情绪是高涨的。
初读课文
导入研究3
《致大海》在结构上呈现了一种庄严的美感,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一致,你发现了吗?
初读课文
依照提示补全空缺的内容
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表达了 ;
3-13节回忆 ;联想了 。
14-15节表明 。
海之恋
海之思
海之念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自己不得自由的情景
两位英雄
将永久不忘大海
导入研究4
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借助生动典型的意象,能够营造出饱含情感而完整独特的意境氛围,同时也能将寄寓其中的情感委婉含蓄的传递给读者。
诗人在《致大海》中塑造了大海怎样的形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细读诗歌,品读意象
细读课文
再次朗读诗歌,并划出描写大海句子并加以概括。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细读课文
大海的形象和诗人的热爱之间有什么关系?请指出大海的象征意义。
①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②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
细读课文
诗歌在8-12节写到了拿破仑、拜伦,他们和大海有何联系?
三者都有着不屈不挠的自由精神。拿破仑追求自由,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虽然仍为反动势力打败,放逐于小岛上,但仍不能动摇他寻求自由的决心。拜伦虽然一个是诗人,但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战士,他以志愿军的身份参与希腊反封建革命,虽然不幸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从这一点上说,他们都与大海一样,有着自由奔放、冲破一切障碍的精神。因此,诗中“大海”、拜伦和拿破仑作为“三位一体”的意象,同时成为了“自由”的象征。
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
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
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
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任第一执政。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823年
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幸染病去世。
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鼓舞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唐璜》。
1816年
我的表达:(课外作业)
追逐普希金之光 书写我的世界
请以《致……》为题,写一首诗歌,并全班作品编辑成一本诗集。
诗歌创作指引(一)
“致”是向对方表示情意。我们可以把自然万物当作知己,以倾诉为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的心路历程。
题解
“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普希金选择了大海这个意象,你也可以选择其他熟悉的意象,如高山、小溪、星空、风等意象表达情思。
选定意象,融情于物
诗歌创作指引(二)
选定意象,融情于物
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深情呼告、反复、直抒胸臆、象征、首尾呼应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深情和理想都融于诗句里,我们可以仿照课文的句式和手法,换一个意象抒发情思。
发挥联想,借鉴技法,仿写诗歌
写作始于模仿,扬名于特色。当我们在模仿中娴熟运用各种技法后,便可以大胆独抒性灵,书写与众不同的诗句了。同学们赶紧试一试吧,别忘了给诗集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
激发情感,独抒性灵,创写诗歌
拓展阅读
读舒婷 去看另一片海
我国现代诗人舒婷也写了一首《致大海》,深情朗诵并说说这首诗和普希金的《致大海》有何异同。
(拓展阅读文本以及参考答案在教学设计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