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2.2《包身工》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2.2《包身工》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7:06:36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学习目标
Teaching objectives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01
把握本文的双线结构和以点带面的写法
02
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写作。
03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04
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05
香港回归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原名沈端先,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浙江省杭州市人。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
夏衍
写作年代: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篇真实的文章。
香港回归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文体知识
Cultural And Stylistic Knowledge
香港回归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香港回归
为纪念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成立三十一周年,我校决定举行报告文学阅读周活动。
我们班同学认真阅读了夏衍作品《包身工》,准备根据课本,拍摄“复刻新闻”报道。
别了不列颠尼亚
活动一
为新闻拍摄选场地、备道具,
还原包身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香港回归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创作背景
Creation Background
《BAOSHENGGONG》
《包身工》
香港回归
它所反映的是“一 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创作背景
Creation Background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香港回归
姓名:
年龄:
性别:
工作单位
工作时长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参加方式
香港回归
时间
真实生活
描述角度
起床
早餐
上工
放工
香港回归
姓名:
年龄:
性别:
无(芦柴棒、猪猡、娼妓)
十五六岁

工作单位
工作时长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参加方式
上海东洋纱厂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灾荒乡下游说来的女孩子
香港回归
时间
真实生活
描述角度
4:15
4:30
5:00
17:00
起床
早餐
上工
放工
住:七尺阔,十二尺深(面积约9.32平方),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平方。
衣:褪色或油脏了的短表、短移,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做工:“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作。
行: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食:两粥一饭,早晚吃粥,没有粥菜,中午干饭
住:环境恶劣
食:质劣量少
衣: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
随意殴打
(“打死不干事”)
与世隔绝
香港回归
活动一
ACTIVITY 1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讨论
3. 如果你是夏衍,请你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1. 请把“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2. 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香港回归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段
12~14段
23~32段
35~47段
7~11段
15~22段
33、34段
48~50段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香港回归
课堂小结
Brief Summary
把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层层推进。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出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境况,又从横的方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主线突出,穿插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INDENTURED LABOURER
文章按照从清晨到夜晚的时间顺序记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来表现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活动二
选择人物,复刻新闻,选择镜头品读,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以点带面的写法。
香港回归
选择人物
SELECT A CHARACTER
劳动强度最大、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备受剥削和奴役
包身工
包身工属主,冷水医“假病殴打芦柴棒”
带工老板、老板娘
毒骂、殴打
打杂的“拿莫温”和“小荡管”
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文明惩罚
东洋婆
鄙视包身工
外头工人
香港回归
起床:她们很快就像……骚动起来……
抬马桶:有的……有的……
吃早饭:几十只碗,一把竹筷……
上工:她们没有例外地……
场面描写
香港回归
重点刻画:
六岁;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出场
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露骨”的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重病遭打
骨瘦如柴
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会做噩梦!”
芦柴棒的故事(17-20段)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
香港回归
重点刻画:
小福子—挨罚
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他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
01
不知名的女工—惨遭毒打
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02
香港回归
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加深文章的主题。
“面”的辅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广度;“点”的勾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深度。
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
点面结合
香港回归
细节刻画——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生动的人物描写。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01
生动的人物对话。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02
整散结合,反复、排比,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反语。寄寓着作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强烈憎恨。
香港回归
细节刻画——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03
比拟(拟物)
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香港回归
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生动的人物描写。
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01
生动的人物对话。
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形象的类比。用船户养墨鸭捕鱼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类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02
香港回归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03
发人深思的警句。
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象征、直抒胸臆
黑夜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别了不列颠尼亚
活动三
新闻复刻完成,请你作为新闻评论员,
评价本篇报告文学的特别之处
香港回归
选材精当。有感性的表现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的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A
双线交织的结构。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
B
语言生动有力。
C
点面结合的写法。
D
香港回归
活动三
ACTIVITY 3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为了赶走帝国主义,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夏衍
《包身工》: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
曾散
面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你们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身为觉醒年代的热血青年,你们决定帮助包身工们探寻摆脱悲惨命运的途径。结合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会有哪些可能的途径
香港回归
探讨一
自身力量、工友帮助、法律援助、媒体干预……
别了不列颠尼亚
《包身工》发表后,夏衍对这一群体依然十分关注他再次拜访了冯秀英与杏弟 (包身工信息提供者) ,询问包身工的近况,也咨询了律师关于包身制的合法性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大批的包身工因工厂停工无处可去,被送入租界里的难民收容所,很多人因此得到了社会福利组织的救助。摆脱了带工老板的控制此外,工会和广大工人经过不懈努力和抗争,敦促中外工厂改革用工管理制度。到抗战胜利后,包身工制度基本消失。
补充
这是一篇令人深感震撼的报告文学,因为文中透露着作者种种强烈的感情。你认为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香港回归
探讨二
2)呼唤理性、呼唤正义、铭记苦难、振兴中华……
① 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② 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③ 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痛惜。
1)
香港回归
活动三
ACTIVITY 3
思考:新闻性与文学性如何统一?
报告文学偏重于新闻的特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遵循零度写作的原则,注重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把握报道内容的时效性。只不过在大是大非面前,作者突破了零度写作,运用反语、对比、比喻、描写等手法在作品中表达一己之见或强烈抒情,这篇文章中就有强烈抒情的部分,这也属于“文学性”的特点。
香港回归
拓展阅读:《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1.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意图。
2.这篇新闻是运用什么手法报道现代“包身工”现象的?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从报道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4.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
香港回归
拓展阅读:《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1.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明确这个词的表面义,再结合文本分析其语境义。
答案:报道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那种制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以作者虽然借用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香港回归
拓展阅读:《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2.这篇新闻是运用什么手法报道现代“包身工”现象的?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先确定答题区间,提取有关信息,分条整合。要又准又全。
答案: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报道的,如在概括叙述上海景条公司的情况时,单独介绍了14岁的孙贵月的情况,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原因:①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
②许多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而且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
③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④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
香港回归
拓展阅读:《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3. 从报道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相关段落与语句,然后归纳概括,分条列出。
答案: ①劳动时间长;②工资标准低;③生活条件差;④工作条件恶劣;⑤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
香港回归
拓展阅读:《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4. 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
解析: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最后一段,分条提取即可。
答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
香港回归
活动三
ACTIVITY 3
5.根据以下信息,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答案:包身工是一种在旧社会由包工头将青少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的变相的贩卖奴隶形式。
香港回归
作业
(二选一写作)
1. 了解当下的一些社会现状,仿照本文写一篇“调查报告”。
2. 就本文体现的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95岁那年,夏衍说:
“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题 包身工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包身工》一课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苦难与新生”。本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诵读革命先辈额名片诗作、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源于革命传统的新闻、报告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戒之馆,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教 材 分 析 夏衍的代表作《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 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阅读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另外,还要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的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学 情 分 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同时学生与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相距较远,他们对旧社会的一些工人的生存状态也不清楚,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包身工这一社会群体悲惨生活的真实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把握本文的双线结构和以点带面的写法,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写作。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体会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与文艺作品的力量。
重点 1.把握本文的双线结构和以点带面的写法 2.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写作。
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体会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与文艺作品的力量。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 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PPT视频) 提起工人,我们脑海里很快会想到头戴圆形工作帽,身穿劳动工作服的工人形象。然而,谁会想到,在20世纪初的中国,却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茶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在日本的时候,我也看到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一致认为生活水平最低、劳动条件最坏的日本纺织女工的生活,可是,拿日本女工来和包身工一比,那就是天堂和地狱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在20世纪的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原来还公然保存着奴隶制度。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结合活动任务,用视频来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起思考。
新 课 教 学 情境活动任务: 为纪念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成立三十一周年,我校决定举行报告文学阅读周活动,我们班同学认真阅读了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准备根据课本,拍摄“复刻新闻”报道。
活动任务一:为新闻拍摄选场地、备道具 关注新闻性:还原包身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了解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二)还原夏衍的调查报告,选场地,备道具 1.人物调查报告 2.工作调查报告 文章第3段:“七尺阔,十二尺深……换衣服”,这是在交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文章第7段:“这是杨树浦……‘懒虫’和‘猪猡’”,这是在交代包身工的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 文章第10段:“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立此包身契据是实”,这是在交代“包身契”制度; 文章第15段:“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突然地增加了”,这是在介绍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 文章第22段:“最初的钱是每天十二小时……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的身上去了”,这是在交代包身工的工资收入和工作强度; 文章第24段:“包身工只交一本打印子的簿子……是东洋厂所特有的”,这是在交代血汗工厂对包身工们的防范措施; 文章第34段:“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列举大量翔实数据交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疯狂扩张…… 明确:1.人物调查报告 姓名:无(芦柴棒、猪猡、娼妓)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长: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参加方式:灾荒乡下游说来的女孩子 工作时间报告: 行动:时 间 起床:四点一刻 早餐:四点半后 上工:五点 休息:十五分钟 放工:十七点(十二小时的工作) 假期:无(假病,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三)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1.请把“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2.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如:在介绍了四点半之后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3.如果你是夏衍,请你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双线结构) 明确:把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层层推进。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出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境况,又从横的方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主线突出,穿插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结:文章按照从清晨到夜晚的时间顺序记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来表现主题。 了解背景,把握时代信息,辨别新闻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把握主题。 通过思考与探讨,把握本文的双线结构。
活动任务二:选择人物,复刻新闻,选择镜头 关注“文学性” (一)人物 包身工——劳动强度最大、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备受剥削和奴役 带工老板、老板娘——包身工属主,冷水医“假病殴打芦柴棒” 打杂的“拿莫温”和“小荡管”——毒骂、殴打 东洋婆——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文明惩罚 外头工人——鄙视包身工 (二)镜头选择:点面结合 1.场面描写 起床:她们很快就像……骚动起来…… 抬马桶:有的……有的…… 吃早饭:几十只碗,一把竹筷…… 上工:她们没有例外地…… 2.重点刻画 芦柴棒:身体慢慢的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不占地方;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露骨”的突出的脚腿,碰痛了他的脚趾;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骷髅一样,摸着他的骨头会做噩梦!” 小福子:拿莫温打得比平时格外着力;东洋婆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她扯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拿莫温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皮带盘芯子,不怀好意的叫她顶在头上。 不知名女工:一把揪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小结: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加深文章的主题。 “面”的辅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广度;“点”的勾画,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深度。 具体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 (三)特殊镜头——细节刻画 1.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明确:反语。寄寓着作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强烈憎恨。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明确:整散结合,反复、排比,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明确:比拟(拟物) 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结尾运镜) 明确:象征、直抒胸臆 黑夜象征旧社会,黎明象征光明的新世界; 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主旨总结:反映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人们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品读,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以点带面的写法,激发对“包身工”们的同情及对工头、
“拿摩温”们的憎恨。
活动任务三: 新闻复刻完成,请你作为新闻评论员,评价本篇报告文学的特别之处 “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在日本的时候,我也看到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一致认为生活水平最低、劳动条件最坏的日本纺织女工的生活,可是,拿日本女工来和包身工一比,那就是天堂和地狱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在20世纪的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原来还公然保存着奴隶制度。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面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你们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身为觉醒年代的热血青年,你们决定帮助包身工们探寻摆脱悲惨命运的途径。结合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会有哪些可能的途径 明确:自身力量、工友帮助、法律援助、媒体干预…… 补充:《包身工》发表后,夏衍对这一群体依然十分关注他再次拜访了冯秀英与杏弟 (包身工信息提供者) ,询问包身工的近况,也咨询了律师关于包身制的合法性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大批的包身工因工厂停工无处可去,被送入租界里的难民收容所,很多人因此得到了社会福利组织的救助。摆脱了带工老板的控制此外,工会和广大工人经过不懈努力和抗争,敦促中外工厂改革用工管理制度。到抗战胜利后,包身工制度基本消失。 《包身工》: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曾散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为了赶走帝国主义,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夏衍 (二)这是一篇令人深感震撼的报告文学,因为文中透露着作者种种强烈的感情。你认为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1.(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3)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痛惜。 2.呼唤理性、呼唤正义、铭记苦难、振兴中华…… (三)思考:新闻性与文学性如何统一? 明确:报告文学偏重于新闻的特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要遵循零度写作的原则,注重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把握报道内容的时效性。只不过在大是大非面前,作者突破了零度写作,运用反语、对比、比喻、描写等手法在作品中表达一己之见或强烈抒情,这篇文章中就有强烈抒情的部分,这也属于“文学性”的特点。 细读文本,通过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拓展阅读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非法用工操作。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监察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公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25日的10天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由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市、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千米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据公安部门反映,“包身工”事件大都发生在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中。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逃避处罚。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摘自《工人日报》,有删改) 1.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明确这个词的表面义,再结合文本分析其语境义。 答案:报道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那种制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以作者虽然借用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2.这篇新闻是运用什么手法报道现代“包身工”现象的?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先确定答题区间,提取有关信息,分条整合。要又准又全。 答案: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报道的,如在概括叙述上海景条公司的情况时,单独介绍了14岁的孙贵月的情况,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原因:①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 ②许多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而且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 ③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④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 3.从报道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相关段落与语句,然后归纳概括,分条列出。 答案:①劳动时间长;②工资标准低;③生活条件差;④工作条件恶劣;⑤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 4.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最后一段,分条提取即可。 答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 创新语用 5.根据以下信息,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身工是一种在旧社会由包工头将青少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的变相的贩卖奴隶形式。 通过拓阅读完善主题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小结及写作任务 选择性作业:(二选一写作) 了解当下的一些社会现状,仿照本文写一篇“调查报告”。 就本文体现的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