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荷花淀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荷花淀》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体裁的文章。思想内容上,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认识革命传统;知识技能上,着重了解纪实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教 材 分 析 《荷花淀》是形成孙犁“荷花淀派”风格的代表作,领略其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艺术风格是阅读鉴赏上的重点,《荷花淀》人物刻画细致传神,景物描写诗意唯美,都可以成为学生着重分析的对象。
学 情 分 析 有必修教材当中小说作品的鉴赏的基础,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分析自然能够领略《荷花淀》之美,但超出学生认知的是作者用优美来表现战争,这固然可以用作家的个人风格与审美倾向来解释,但更应引导学生从创作目的和艺术技巧的角度来认识它的合理性,尤其是认识到“虚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小说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语言特色。 思维提升与发展:梳理小说情节和详略得当的布局;从人情美、人性美的角度,深刻理解水生嫂等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鉴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诗情画意般的写法,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诗体小说”独特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中国人文化自信,革命志士乐观主义精神高尚品质,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爱国精神。
重点 梳理小说情节和详略得当的布局;从人情美、人性美的角度,深刻理解水生嫂等妇女们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难点 赏鉴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诗情画意般的写法,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诗体小说”独特风格。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冀中平原,抗战时期,本是个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地点和年代。反映那个年代的小说似乎应该写满艰辛、痛苦乃至流血、牺牲。直接对战争、死亡进行描摹,是大多数现代小说家的惯用手法。而《荷花淀》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安排在明媚如画、清香四溢的地点,战斗场面寥寥几笔,紧张激烈的场面写得轻松而幽默,孙犁为什么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化”? 补充: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主要有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播放战争场面视频片段,引入情境,激发思考。 预习任务,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读“一”解三。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略,课件展示) 梳理小说内容,小组合作给小说各情节添加小标题。
大情境设置:《荷花淀》准备角逐短篇小说奖,请你作为孙犁的助理,在小说宣传会上为读者解惑。 设置大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研读主动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任务二:梳理小说,品读细节 情境:为读者推荐小说,解说小说角逐奖项的关键(价值),为书面设计一句推荐语。 ——“战争小说中一曲纯美的绝唱。” 阅读提示: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着重进行探讨。 一、环境很美 1.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明确: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月下编席的场景,表现了白洋淀地方的特色,营造了一种优美、宁谧的氛围。 2.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明确:描写了中午时分寂静的水面风光,烘托出一种平静、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 3.“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儿失望、有点儿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了感染,增强了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也渲染了一个恬淡、宁静、令人陶醉的诗意氛围,为下文的紧张、激烈作了铺垫。 人物美 示例:朗读5、6段,对话分角色。 水生嫂: 1.“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明确:前半段多话热情,后面越来越少话。有满肚子话和水生说,但都没有说,可以看出中国妇女的隐忍。她想让丈夫明白自己的难处,但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拖后腿了,自己再难也要支持丈夫去打鬼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的伟大。 补充细节:“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 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水生: 水生回家后,话很少,“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们几个哩?”“还在区上。爹哩?”“小华哩?”女人开始很热情,问这问那,水生回答却很少。 明确:前半段讲得少,因为体恤妻子的不易,心有愧疚,不好开口说离开;后半段多话,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打鬼子保家卫国的坚定。 小结:水生嫂独挑家庭重担,支持丈夫上战场,水生将生死置之度外打鬼子保家卫国,同时还能体恤妻子的不易,一个温柔美丽又深明大义,一个朴实无华又英勇无畏,他俩就代表着白洋淀里的这一群人,令我们感受到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荷花淀》一文处处表现美,这一点与我们熟悉的一般战争题材的作品区别很大。 小说中的人物已经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人景互相渗透,呈现出一种类似中国画意境之美。 设置情境并给与阅读支架,引导学生梳理小说,重点品读,深入思考。 把握环境描写,懂得从景物理解意境。 抓住人物形象细节刻画,运用对比分析,把握人物情感变化,感受人情美和人性美。 赏鉴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诗情画意般的写法,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为一体的散文诗式的“诗体小说”独特风格。 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中国人文化自信,革命志士乐观主义精神高尚品质,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爱国精神。 对比阅读,理解文学创作手法不同,是有不同的动机及能创造不同效果。 深入理解文学创作上“不真实”的主观想象上表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活动任务三:研读场面描写,理解主旨 情境:有人说《荷花淀》缺少批判色彩,弱化了战争带来的悲剧意识。请研读文本,为读者们解惑。 有没有战争? 明确:有。只是写得很隐晦。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 水生夫妻的对话:“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生离死别的诀别。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令大量青壮劳动力参军,在生产上已经给乡村生活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同时,水生对妻子最后的交代说明敌人已经深入乡村,后文妇女们遭遇敌人的情节也充分说明战争的危险无处不在,人民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 二、补充孙犁创作抗日小说的原则,推荐阅读《芸斋小说》。 "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孙犁 明确:1.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2.追求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当如诗如画的美景、恬淡闲适的心灵港湾面临日军铁蹄的践踏时,作为荷花淀的主宰者与受惠者——美丽的荷花淀妇女,矢志抗敌,避开血腥,带给我们的却不只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启迪。 小结:在这个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它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去书写了这些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和“细处”,因而时隔多年,我们仍能诉诸其中恒久的人性、深沉美好的情感。
活动任务四:拓展阅读,理解创作 情境:答记者问——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不真实”的现象? 一、对比《野狼白刃战》和《荷花淀》里战争的描写,找出异同处。 ——这是场硬碰硬的肉搏战。双方杀红了眼,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李云龙的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两米开外,还怒视着李云龙呢。”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 野狼白刃战这段战争描写非常真实,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画面感非常强。荷花淀里的战争不太符合实际。 如何看待这种写作上“不真实”的情况? 1.《野狼白刃战》改写分析: 原文:和尚手中的枪杆呼啸着贴地一个360°扫膛棍,五个日本兵惨叫着栽倒。白蜡杆的力道之大,五个日本兵的踝骨全被扫断…… 改文:和尚凭借少林功夫用他的白蜡杆红缨枪挑翻日本坦克车…… 明确:这招360度的扫堂棍带来的画面感和暴力美学冲击力非常大,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明知这是假的,但仍然赞赏这种带有主观想象的描写。想象,也可以叫假定,假定了,感情才自由。如果要保证文字的绝对真实,就不能想象,就没有超越客观真实的主观自由,文字就失去了魅力,也就不能称之为文学,可见,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带有想象的真实,也就是假定的真实。 (《促织》蟋蟀斗赢公鸡是作品的高潮,将小说的传奇色彩推到了极致,可如果把鸡换成“狮子”“老虎”“狼”……?) 突破了想象的边界,传奇变成了离奇,作品就会“失真”。 2.从创作动机(目的)来看 《野狼峪白刃战》节选自当代作家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创作于21世纪初,距离抗日战争结束已有50多年,战争早已远去,和平环境持久,作品当然要着重表现战斗的惨烈,促使人们铭记革命先烈的功绩,使中华民族永葆忧患意识;《荷花淀》写于1945年,抗日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人人眼见侵略者面目狰狞,亲历城市乡村满目疮痍,战争的残酷无需再言,人民最需要的是鼓舞,着重表现家园环境的美好,中华儿女人性的美好,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荷花淀》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
作业布置 “在这片景色中,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诗性的构建” “我在白洋淀这群女子身上看到了你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请根据以上两则观点,选其一,为《荷花淀》写一段文学短评。
板书设计 自设
附:《野狼白刃战》
冬天的田野山峦,显得特别空旷。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户外活动的人每人嘴上都像叼上了烟袋,呼呼的冒白烟。
李云龙命令分散在各地的连队进行刺杀训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部队缺乏御寒的棉衣,不活动活动就会冻死人。有些连队只有一两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岗才能穿。李云龙认为与其让部队冻得乱蹦乱跳,不如练练刺杀,既练出一身汗又提高了战斗素质。?
只穿着一件单衣的赵刚冻得病倒了,高烧到39度。李云龙一发愁就爱骂街,他骂天骂地骂西北风骂小鬼子,日爹操娘的把老天爷和小鬼子的先人都骂了一遍。赵刚从昏迷中醒来见李云龙骂街,便抱歉地说:“老李,我这一病,担子都放在你身上了,我这身体太不争气,要不怎么说百无一用是文人呢?”?
李云龙眼一瞪:“你哪儿这么多废话?谁没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文人怎么没用?小时候我爹就告诉我,这辈子谁都可以不敬,惟有秀才不可不敬,那是文曲星,不是凡人。在我们村,我〖HK〗家不算最穷,好歹还有二亩薄地,年景好时,一家老小吃饱肚子没问题。我爹说,这辈子就算穷死,也要让我读书,全家人省吃俭用供我去私塾先生那读书,可惜只读了三年就赶上灾年,饭都吃不饱还能读得起书?只学了《三字经》《百家姓》,这些日子不是你教我,我李云龙脑子里还不是一盆浆糊?我李云龙上辈子烧了高香,碰见你这么个大知识分子,我还不该当菩萨似的供着?”?
赵刚有气无力地骂了一句:“你狗日的少给我戴高帽……”?
“你看,你看,你这大知识分子咋也学会骂人了,总不是跟我学的吧?”?
赵刚睁开眼说:“得想点儿办法啦,再这样下去咱们要被困死。棉衣还是小事,挺一挺也就过去了,最严重的是弹药问题。每人不到五发子弹,一场小规模战斗也打不起。”?
李云龙摸起赵刚的笔记本要撕纸卷烟。?
赵刚抗议道:“你少动我的本子,都快让你扯光了。”?
李云龙哼了一声:“小气鬼,一个破本子也当宝贝,老子过些日子还你个新的,还是日本货。”?
赵刚眼睛一亮:“我知道你又打鬼子运输队的主意呢,说吧,这仗准备怎么打?”?
“先把一营集结起来,以一营为主。再把其他营的战斗骨干补充进一营,编成加强营。据侦察报告,鬼子运输队的押送兵力一般为一个小队,我拿一个加强营干他一个小队,10∶1的兵力,该是没问题了。老赵,你说,这仗怎么打才好。”李云龙在卖关子。?
赵刚说:“我知道你在考我。我要是说了可就没你这个团长什么事了,我当了团长,你干得了政委吗?好,只当咱们团现在没有团长,我暂时代理团长组织这场伏击战。第一,咱们的弱点是火力差,缺弹药。论兵力,咱们和日军为10∶1,若论火力,咱们和日军恐怕连1∶20都不止。在这么强的火力下,别说一个加强营,就算独立团全上去也不过是一堆活靶子。打平型关,115师倾全师之兵力,在弹药充足、地形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向毫无防备的日军发起突然攻击,以正规野战军对付二流的辎重部队不过是打了个平手,伤亡比例是1∶1。比起平型关之战,咱们没有115师当时的本钱,要是算计不好,这个本可赔大了……”?
李云龙一拍桌子笑道:“好你个赵刚,看来我这个团长位子坐不长了,你小子是不是早惦记上这位子啦?”?
赵刚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其实你在安排部队进行刺杀训练时我就想到了,看看你安排的那些科目,单兵对刺,一对一、一对三对刺,当时我就猜出来,你打算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形条件下打一场正规的白刃战。日本陆军擅长白刃战,单兵训练中以刺杀训练为重。他们的《步兵操典》中规定得更为机械,进行白刃战之前要退出枪膛内的子弹。据说,他们最反感的是八路军在白刃战中开枪射击,认为这有损于一支正规军队的荣誉。我猜想,你希望能用事实证明,八路军的刺杀技术和勇气丝毫不逊色于日本军人。”?
李云龙点点头:“对,是这么想。其实,以中国武术的眼光看,日本步兵那两下子刺杀技术根本上不得台面。论冷兵器,咱中国人是老祖宗。这次刺杀训练中,全团有一百多个战士曾经练过武术,他们把武术中使红缨枪的套路揉进了刺杀训练,不光重视刺刀和枪托的杀伤力,还注意武术中腿法的使用。和尚这小子更有阴招,他设计了一种能安在脚尖上的刀子,脚踢出去,刀刀见血。要在过去,玩儿这种暗器会被武林中人所不齿,现在对付鬼子可没这么多讲究了。一营的二连长张大彪上次找我,说二连不打算练刺杀,练练砍刀成不成。我才想起这小子在宋哲元的29军大刀队当过排长,懂些刀法。我说行,只要你不用子弹就能把日本鬼子宰了,你用老娘们儿的锥子剪子都成。没想到我刚一说成,二连变戏法似的拿出一百多把大砍刀,闹了半天人家早预备好了。”
赵刚接着说:“第二,选择地形是个关键,首先需要一个加强营的兵力能从隐蔽地点迅速展开,在日军没来得及组织火力反击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上去和敌人绞在一起。这种战术的前提是,尽量缩短冲击距离,最好限定在50米内,这样一分钟之内就冲上去了。一旦和敌人绞在一起,他们不想拼刺刀也由不得他了。”?
李云龙眉开眼笑地说:“你看,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已经出来了嘛,老赵,你做好事做
到底,帮我想想伏击地点选在哪里?”?
赵刚揶揄道:“得啦,别假谦虚了,这是你的作战方案,我不过是替你说出来罢了。你也别卖关子了,前些日子你带和尚在野狼峪那边转悠,我就知道你想干什么。那地方选得不错,我看就在野狼峪干吧。”?
李云龙喊道:“知我者,赵刚也。”?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万一情报不准,鬼子不是一个押车小队,而是一个中队或一个大队作战部队,你怎么办?”?
李云龙道:“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
“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
“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咱独立团不当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照样亮剑。” ?
大地上覆满了白雪,干燥而坚硬,刺骨的寒风仿佛把人的脑子都冻结了,连思维都凝固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可以听到树枝的折裂声,好像它的肢体在树皮下碎裂了,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
一个加强营400多号战士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事先搞来的枯草,这样,既能御寒又能达到隐蔽的效果。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自己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用他自己的话说,听见这声跟打机枪似的。他用不连贯的声音对着被冻得脸色发青的赵刚说:“老……老……赵……看你那……那模样……像他娘的……青面兽似……似的……”?
病刚好点儿的赵刚知道这下子又该大病一场了。但他坚持要参加战斗,不能让人家看着说知识分子出身的政委是个熊蛋,连冻都扛不住,还当什么政委?他上牙打下牙地还嘴道:“你……你还他妈……妈的说我……你,你,你那模样……比我……我也好不到哪……哪里去,像……像他娘的……挂……挂着霜……霜的冬瓜……”?
李云龙还想还嘴,但嘴动了半天却一句话说不出来,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发觉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结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
前面的小山上〖FJF〗?〖FJJ〗望哨打出暗号,终于来了,不知有多少人,不管它,反正也是一样,破釜沉舟了,鬼子来一个小队要干,来一个联队也得干,总比冻死强。?
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面皮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士兵,满载士兵的卡车竟有几十辆……?
日军的卡车开得很慢,先头车似乎在谨慎地做搜索前进。随风传来日军士兵的歌声: ?
朝霞之下任遥望,?
起伏无比几山河,?
吾人精锐军威壮,?
盟邦众庶皆康宁,?
满载光荣啊,?
关东军。?
…… ?
懂些日语的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
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
李云龙一挥手,和尚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几乎全落在潜伏战士身上。?
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身穿黄色军装的人群和身穿灰色军装的人群便绞做一团。?
训练有素的关东军士兵在突如其来的打击前迅速做出反映,他们嗷嗷地嚎叫着从车上纷纷跳下去,哗哗地拉枪栓声响成一片,黄澄澄的子弹从枪膛里跳出来,迸落在地上,训练有素而又墨守成规的日本士兵,百忙中也没有忘了在白刃战前按《步兵操典》退出子弹。就这么一眨眼的停顿,有几十个日军士兵手脚稍微慢了些,被独立团的刺刀捅个透心凉。
这是场硬碰硬的肉搏战。双方杀红了眼,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两架日军的“零式”战斗机超低空掠过,日军驾驶员发现,下面的公路上密密麻麻的人群绞在一起,灰色和黄色相杂其间。飞行员紧按机枪发射钮的手松开了,飞机一掠而过。?
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这条规定实际上是冲着李云龙去的,李云龙也郑重表了态,坚决遵守团党委的决定。可战斗一打响,他和警卫员都进入了兴奋状态。李云龙三下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团长光了膀子,警卫员自然没有穿衣服的道理,和尚也把衣服一甩,拎着红缨枪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见两人已冲进敌阵,一时也按捺不住,和他的警卫员小张一齐拎着驳壳枪冲出去。?
好一场混战,军人的意志、勇气和战斗技巧的完美结合。八路军115师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师长,未来的元帅曾得出结论: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身穿单薄夏装、顶着刺骨寒风的独立团一营,以破釜沉舟的决死精神面对强敌,在和对手兵力相等的情况下率先发起攻击进行了一场惨烈的白刃战,这在当时的中日战场上也实为罕见。?
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他不像别的日本兵一样嘴里呀呀地叫个没完,而是一声不吭,端着刺刀以逸待劳,对身旁惨烈的格斗视若无睹,只是用双阴沉沉的眼睛死死盯着李云龙。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也许日本军曹在琢磨,为什么对手摆出一个奇怪的姿态。
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日本军曹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日本军曹手中的步枪,一个念头在军曹脑子里倏然闪过:坏了,他一个动作完成了两个目的,在扬刀磕开步枪的同时,刀锋已经到位……他来不及多想,李云龙的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两米开外,还怒视着李云龙呢。李云龙咧开嘴乐了,这宋哲元29军的大刀队不愧是玩儿刀的行家,真是越厉害的刀术往往越简单。这招刀术是曾在29军大刀队干过的二连连长张大彪的绝活儿,李云龙也学会了,这招确实厉害。?
少林寺出身的魏和尚根本不是当警卫员的料。他早把保卫首长安全的职责抛到爪哇国去了,只顾自己杀得痛快,他的红缨枪经过他改装,红缨穗足有二尺多长,枪杆是直径两公分的白蜡杆。这类极具古典风格的兵器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枪和棍的双重功能,在精通中国武术的和尚手里,这种兵器所发挥出的杀伤力是日本兵手中装着刺刀的三八式步枪没法比的。?
崇尚冷兵器的日本军人的眼光都很敏锐,和尚一出场就捅穿了两个日本兵。他们马上发现这个对手不一般,顿时上来五个日本兵围住他。五把刺刀走马灯似的不停地突刺,根本不容他缓缓手,他猛地仰面朝天栽倒,日本兵们还没有醒过味来,和尚手中的枪杆呼啸着贴地一个360°扫膛棍,五个日本兵惨叫着栽倒。白蜡杆的力道之大,五个日本兵的踝骨全被扫断,圈外的日本兵大惊失色,纷纷围拢过来,和尚一枪刺入一个躺倒的日本兵胸部,身子借力来个撑杆跳,腾空而起,右脚已踢中一个日本兵的喉咙,脚上的暗器划断了日本兵的颈动脉,鲜血随着压力喷起半尺多高,而枪尖借体重把另一个日本兵钉在地上,三个日本兵再不敢轻举妄动,背靠背摆出三角阵以求自保。和尚手中枪杆一抖,两尺多长的红缨穗如铁拂尘一样扫中面对他的两个日本兵的眼睛。枪尖又一抖,从两个脑袋之间穿过刺入背对着他的日本兵后脑,和尚正要收拾剩下的两个,就听见“啪,啪”两声枪响,两个日本兵应声栽倒,他回头一看,见赵刚正扬着枪口吹气呢,和尚不满地说:“政委,省点儿子弹行不?要拼刺刀就别开枪,你看人家鬼子多懂规矩,子弹都退了,别让鬼子笑话咱八路军不讲规矩呀。”?
赵刚“叭,叭”又是两枪打倒两个日本兵,嘴里说:“废话,哪儿这么多规矩?只要能消灭敌人就行。”?
和尚拎着红缨枪向格斗激烈的地方窜过去,嘴里低声挖苦道:“政委枪法不赖,两三米内弹无虚发……”?
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对这种惨烈的搏斗显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几乎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无论是突刺还是格挡,手臂上都带着一种训练有素的爆发力。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显出身材上的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很使赵刚感到痛心疾首。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的确不同于别的部队,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是要和对手同归于尽的意思。赵刚看见搏斗中不断地有战士被敌人的刺刀刺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青紫色的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砍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他不停地用驳壳枪向敌人点射,二十发子弹顷刻间就打光了,若不是有经验的警卫员小张恰到好处地扣响了驳壳枪,一个日军少尉的刺刀很可能就把赵刚捅个透心凉。小张打空了弹夹,还没来得及换,一个日本兵的刺刀就捅进了他的腹部,这时,赵刚的驳壳枪又扣响了……
二连长张大彪也是个闻到血腥味就兴奋的家伙。他是个颇具古典气质的军人,崇尚冷兵器。宋哲元的29军在国民党军战斗序列中,以人手一把大砍刀闻名于世,其前身西北军由于装备较差,不得不注重使用大砍刀进行近身肉搏。部队的训练科目中,刀法训练占有很大的比重。在29军中,由士兵提升为军官的人,必须是刀法上有过人之处的军人。当年喜峰口一战,身为上士班长的张大彪一把砍刀砍掉四个鬼子的脑袋,被提升为排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在争夺永定河上的大铁桥时,29军何基丰旅和关东军展开肉搏,张大彪用大砍
刀砍倒九个鬼子。后来29军南撤时,张大彪开了小差,他要回家安顿老母亲,谁知他家乡一带的村子都被日军烧了,老母亲也被烧死。张大彪埋葬了母亲,一跺脚便投了八路。从此,他见了日本人眼睛就红。?
当地雷把关东军的第一辆卡车炸上天时,一顶被炸飞的日本钢盔从高空落下,正砸在张大彪的脑门上,锋利的钢盔沿把他的脑门砸开一个口子,鲜血顺着脑门流下来,把眼睛都糊住了。他打了多年的仗,连根毫毛都没伤过,从来是见别人流血,这次居然是自己脑门上淌血了,不禁勃然大怒。他用袖子在脸上胡乱揩了几把,拎着砍刀就冲了上去。坐在汽车驾驶室里的一个日军少佐刚推开车门往下跳,张大彪的刀锋一闪,日军少佐的脑袋飞出了几米远。一个日军士兵刚从车厢里跳下来,脚还没站稳,张大彪一刀下去,他的右手连同三八式步枪的木质枪托被齐崭崭砍断,落进尘埃。日本士兵疼得抱着断臂嚎叫起来,张大彪又是一刀横着抡出,刀尖轻飘飘地从日军士兵的脖子上划过,准确地将颈动脉划断,鲜血从动脉血管的断处喷出。?
李云龙正抡着鬼头刀冲过来,看见这一幕,不禁心疼起那枝被砍掉枪托的步枪来,便怒骂道:“大彪,你狗日的真是个败家子,多好的一枝枪让你毁了,你是砍人还是砍枪?”?
张大彪举着刀扑向另一个鬼子,嘴里抱歉地说:“对不起啦团长,那狗日的手腕子咋像是豆腐做的?我没使劲儿呀?”?
白刃战就像体育竞技中的淘汰赛,不到十分钟时间双方大部分人都倒下了,幸存下来的都是些刺杀高手了。一个身穿黄呢军服,佩戴中尉军衔的日本军官还在做困兽之斗。这个中尉是个中等个子,很壮实,皮肤白皙,长得眉清目秀,很年青却骁勇异常,一把刺刀使得神出鬼没,几个八路军战士把他围在中间,他竟面无惧色,呀呀地叫着,左突右刺,频频出击,几个战士都被他刺倒。李云龙大怒,拎着鬼头刀就要往上冲,张大彪扑过来拦住李云龙大吼道:“团长,给我点儿面子,把这狗日的留给我……”他满脸通红,血脉贲张,两眼炯炯放光,这是一种突然遇见势均力敌的对手引起的兴奋。李云龙挥挥手,张大彪感激地看了团长一眼,举刀扑向前去。?
赵刚拎着驳壳枪从远处跑过来,见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
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
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我就不信这小子还有三头六臂不成。”?
高手相搏,胜负只在毫厘之间,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张大彪的左胁和胳膊都被刺刀划开几道口子,不过那日军中尉也没占着便宜,他的肩膀和手臂也在淌血,尤其是脸上被刀锋从左至右划开一道横口子,连鼻子都豁开了。大砍刀和刺刀相撞溅出火星,发出铿铿的金属音。?
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这小鬼子身手不错,有股子拼命的劲头,还算条汉子。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
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儿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
和尚拎着红缨枪不耐烦地催道:“快点儿,快点儿,你当是哄孩子呢。这狗日的也就这几下子,上盘护得挺严,下盘全露着,大彪你那刀是干吗吃的?咋不攻他的下盘……”?
和尚话音没落,张大彪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正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
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田野里横七竖八地躺满了血淋淋的尸体,像个露天屠宰场。300多个关东军士兵的尸体和300多个八路军士兵的尸体都保持着生前搏斗的姿势。有如时间在一霎间凝固了,留下这些惨烈的雕塑。?
赵刚的警卫员小张被刺中腹部,青紫色的肠子已滑出体外。赵刚抱着濒死的小张连声喊:“小张,再坚持一下,要挺住呀……”他的泪水成串地滚落下来,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李云龙脸色凝重地环视着尸体陈横的战场,关东军士兵强悍的战斗力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脑袋和身子已经分家的日军中尉伏在沟边,李云龙对和尚说:“别的鬼子尸体不用管,让鬼子自己去收尸,这个中尉的衣服不要扒了,好好把他埋了,这狗日的是条汉子,硬是刺倒了我四个战士,娘的,是个刺杀高手,可惜了。”?
和尚瞪着眼表示不满:“这天寒地冻的埋自己人还埋不过来,我还管他……”?
李云龙也瞪起了眼:“你懂什么?别看你能打两下子,也只是个刚还俗的和尚,还不算是军人,这小子有种,是真正的军人我就尊重,快去。”?
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
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得到消息时正和下属下围棋,他先是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他发誓有朝一日要亲手用军刀砍下李云龙的脑袋。?
八路军总部传令嘉奖。
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除传令嘉奖外,还赏李云龙团大洋两千元。?
远在重庆的蒋委员长对何应钦说:“你去查一查,这个李团长是不是黄埔生?嗯,军衔该是上校吧,军政部考虑一下,能否提为陆军少将?”?
何应钦苦笑着说:“委员长,人家共产党不认军衔,我听说,120师的贺龙把中将服都赏给了他的马夫……”?
李云龙派人给楚云飞送去一把日军指挥刀和一副军用望远镜,还捎去一封信:楚兄,前日县城会面,兄待弟不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说,临别还赠予爱枪,弟乃穷光蛋一个,摸遍全身,无以回赠,不胜惶惶。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鄙团虽说“游而不击”近来也颇有斩获,一点薄礼,实难出手,望兄笑纳。弟云龙顿首。?
楚云飞派人送来子弹五万发,信上写道:云龙兄,近闻贵团以一营之兵力全歼关东军两个中队,敌官佐至士兵无一漏网,贵团战斗力之强悍已在第二战区传为佳话。昔日田光赞荆轲曰: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荆轲当属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依愚弟之见,云龙兄率部以劣势装备率先向强敌发起攻击,并手刃敌数百人,实属神勇之人,愚弟不胜钦佩……(共27张PPT)
LOTUS
香港回归
孙犁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课件研究所
高中语文课件
香港回归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
“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1913-2002)
香港回归
他的作品显示出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
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作家群,他们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创作特色:
①诗意地描绘河北乡村生活,渲染出浓郁的河北“地方风彩”。
②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
③崇尚女性美,擅长青年女性的塑造。
④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气息的结合。
⑤承乡土抒情小说传统,为诗化、散文化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派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一
香港回归
1)简要概括全文故事情节。说读文之后,你的感受。
2)全文以空行标明了小说的三大部分,请用四字句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初读感知 整体把握
香港回归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送夫参军,自己也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故事。
月亮升起来 ─ 很晚 ─ 鸡叫的时候 ─ 第二天 ─ 过了两天 ─ 快到晌午 ─正午 ─ 这一年秋季 ─ 冬天
时间为线索
01
02
03
夫妻话别
送夫参军
探夫遇敌
助夫杀/歼敌
候夫编席
送夫参军
马庄寻夫
遇敌巧脱
助夫杀敌
成立队伍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一
香港回归
《荷花淀》准备角逐短篇小说奖,请你作为孙犁的助理,在小说宣传会上为读者解惑。
梳理小说,品读细节
为读者推荐小说,解说小说角逐奖项的关键(价值),为书面设计一句推荐语。
——战争小说中一曲纯美的绝唱。
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本文用诗意的笔法写战争,表现出作者的创作个性。
看不到炮火连天,看不到残壁断垣,
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雨腥风,
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花,
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明朗、美丽……
充满了诗情画意…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用诗意的语言描写月下编席的场景,表现了白洋淀地方的特色,营造了一种优美、宁谧的氛围。
HUANJINGHENMEI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香港回归
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① 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儿失望、有点儿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了感染,增强了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也渲染了一个恬淡、宁静、令人陶醉的诗意氛围,为下文的紧张、激烈作了铺垫。
② 同时“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香港回归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明确:
描写了中午时分寂静的水面风光,烘托出一种平静、闲适的气氛,表现了人物细腻的心理。
香港回归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明确:
前半段多话热情,后面越来越少话。有满肚子话和水生说,但都没有说,可以看出中国妇女的隐忍。她想让丈夫明白自己的难处,但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拖后腿了,自己再难也要支持丈夫去打鬼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女性的伟大。
RENHENMEI
香港回归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
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香港回归
水生回家后,话很少,“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他们几个哩?”“还在区上。爹哩?”“小华哩?”女人开始很热情,问这问那,水生回答却很少。
明确:
前半段讲得少,因为体恤妻子的不易,心有愧疚,不好开口说离开;
后半段多话,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打鬼子保家卫国的坚定。
香港回归
小结
BRIEF SUMMARY
小说主要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群体形象。
水生嫂等人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
她们勤劳善良、勇敢质朴,明大义,识大体。她们深爱丈夫,但在国难当头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
HEHUADIAN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一
香港回归
有人说《荷花淀》缺少批判色彩,弱化了战争带来的悲剧意识。请研读文本,
为读者们解惑。
研读场面描写,理解主旨
有,只是写得很隐晦。
香港回归
思考:有没有战争?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
水生夫妻的对话:“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生离死别的诀别。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令大量青壮劳动力参军,在生产上已经给乡村生活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同时,水生对妻子最后的交代说明敌人已经深入乡村,后文妇女们遭遇敌人的情节也充分说明战争的危险无处不在,人民随时可能遭遇生命危险。
香港回归
讨论:有没有批判意识?
“抗日小说”有“三不主义”:
第一,不多写抗战时期北方人民的国民劣根性;
第二,不正面涉及当面之敌即日本军人以及普通的日本人或日本文化;
第三,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以及战争所固有的残酷。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孙犁
孙犁创作抗日小说的原则,推荐阅读《芸斋小说》。
香港回归
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
01
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追求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当如诗如画的美景、恬淡闲适的心灵港湾面临日军铁蹄的践踏时,作为荷花淀的主宰者与受惠者——美丽的荷花淀妇女,矢志抗敌,避开血腥,带给我们的却不只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启迪。
02
香港回归
小结
BRIEF SUMMARY
在这个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中,它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去书写了这些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和“细处”,因而时隔多年,我们仍能诉诸其中恒久的人性、深沉美好的情感。
HEHUADIAN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一
香港回归
对比《野狼白刃战》和《荷花淀》里战争的描写,找出异同处。
拓展阅读,理解创作
对比《野狼白刃战》和《荷花淀》里战争的描写,找出异同处。
香港回归
——这是场硬碰硬的肉搏战。双方杀红了眼,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李云龙的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两米开外,还怒视着李云龙呢。”
《野狼白刃战》部分内容:
野狼白刃战这段战争描写非常真实,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画面感非常强
香港回归
对比《野狼白刃战》和《荷花淀》里战争的描写,找出异同处。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
《荷花淀》部分内容:
荷花淀里的战争不太符合实际。
香港回归
和尚手中的枪杆呼啸着贴地一个360°扫膛棍,五个日本兵惨叫着栽倒。白蜡杆的力道之大,五个日本兵的踝骨全被扫断……
和尚凭借少林功夫用他的白蜡杆红缨枪挑翻日本坦克车……
这招360度的扫堂棍带来的画面感和暴力美学冲击力非常大,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果要保证文字的绝对真实,就不能想象,就没有超越客观真实的主观自由,文字就失去了魅力,也就不能称之为文学,可见,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带有想象的真实,也就是假定的真实。
《促织》蟋蟀斗赢公鸡是作品的高潮,将小说的传奇色彩推到了极致,可如果把鸡换成“狮子”“老虎”“狼”……?
突破了想象的边界,传奇变成了离奇,作品就会“失真”。
讨论:如何看待这种写作上“不真实”的情况?
香港回归
对比《野狼白刃战》和《荷花淀》里战争的描写,找出异同处。
从创作动机(目的)来看
《野狼峪白刃战》节选自当代作家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创作于21世纪初,距离抗日战争结束已有50多年,战争早已远去,和平环境持久,作品当然要着重表现战斗的惨烈,促使人们铭记革命先烈的功绩,使中华民族永葆忧患意识;
《荷花淀》写于1945年,抗日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人人眼见侵略者面目狰狞,亲历城市乡村满目疮痍,战争的残酷无需再言,人民最需要的是鼓舞,着重表现家园环境的美好,中华儿女人性的美好,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荷花淀》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
香港回归
作业
1. “在这片景色中,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诗性的构建”
2. “我在白洋淀这群女子身上看到了你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
请根据以上两则观点,选其一,为《荷花淀》写一段文学短评。
别了不列颠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