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课件(9张ppt含音频)+反思+数据处理表格(黄修斌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课件(9张ppt含音频)+反思+数据处理表格(黄修斌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1-13 19:17:18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黄修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黄修斌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静摩擦力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问题1: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2:如何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大小:0<F≤Fmax (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一点小泡沫块问题4: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问题3:如何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考系,这里所说的相对运动是以接触的物体为参考系的问题5: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何定量关系?μ为动摩擦因数,大小跟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F =μFN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例题: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撬,连同车上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撬匀速前进?分析:雪橇与地面间的阻力属于滑动摩擦,马拉着雪橇匀速前进时,拉力与阻力大小相等。 正压力的大小为车与木料的总重,即:§3.3 摩擦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 0<F≤Fmax(最大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F=μFN μ为动摩擦因数
(反映材料和粗糙程度)作业:
1、课本60页做一做,体会滚动摩擦力
2、阅读课本,科学漫步《流体的阻力》
3、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请大家观察各自的鞋子,比较下什么样的鞋子更防滑?《摩擦力》教学反思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黄修斌
本节课由一首抓泥鳅的歌开始引入抓泥鳅的学生活动,以新奇的生活体验给学生留下悬念,产生好奇,使得学生较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是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摩擦力知识进行分析,所以接着就安排“将木块放在木板上,然后逐渐抬高木板的一端,直至木块滑下”这个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体验到摩擦力有不同的种类,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摩擦力。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而本节课我重点讨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方向,而将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安排在下节课去分析。
相对运动趋势是这节课的一大难点,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实验来帮助同学体会相对运动趋势,特别是将课本放在手掌上,手掌逐渐由水平调整为倾斜的过程中,每位同学可以在利用手掌亲身体会书本的相对运动趋势。再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时,采用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木块刚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指针缩了回去,直观得到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印象,将实验过程中“隐藏”的物理规律很好地探究出来了,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教材分析中预期的目标。同时在测量最大静摩擦力的数值时及时纠正学生有效数字的错误,再通过后面的实验,加以巩固,加强认识。
在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因为摩擦力本身看不见,利用毛刷的毛的弯曲方向来帮助学生直观获得摩擦力的方向,这样能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再通过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轮胎、鞋子的花纹等现象加以巩固。
在科学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实验方案,不少学生提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但初中实验中不能很好控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来回晃动,不好读数。逐渐过渡到让学生拖动木板来才做实验,这样就不需要匀速拉动了,在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即可读数,误差更小,大大减轻了学生读数困难。
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但考虑到学生基础不是太好,因而在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出来后,我是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操作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直接求比值和作图法等多种方法来分析数据均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最后又利用DIS实验进一步来验证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图像可以直接过得,这种直观印象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并对比值不同,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的不同来体会比值与接触面有关,比直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动摩擦因数效果更好。
课堂最后又通过DIS实验做出滑块所受的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即f-t图像。观察滑块所受的摩擦力由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完整变化过程。相当于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做了一个小结,最后安排的摩擦力与生活环节与开头相呼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摩擦力问题比较复杂,在具体问题中常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点,这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怎样鼓励学生在问题中思维、在情景中归纳、在实验中发现、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探索的地方;另外怎样更好地把握探究活动所用时间与知识落实所用时间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能否找到更有效的探究活动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加强学生知识的落实,这也是我在安排探究活动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有待后面继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