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课件(15张ppt)+学案+反思(姜庆荣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15年优质课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课件(15张ppt)+学案+反思(姜庆荣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1-14 00:40:07

文档简介

《摩擦力》教学设计
姜庆荣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电话:13913782602 邮编:215400
一 、学习目标
1、会判断简单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静摩擦力的范围,并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4、能解释身边关于摩擦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对动摩擦因数的理解
2、静摩擦力的计算以及对最大静摩擦力的了解
三 、教学难点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滑动趋势的理解
四 、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爬杆、传送带、记忆手套、滑动趋势演示仪(改装过的毛刷)等
学生实验:弹簧测力计、滑块、长木板、滑动趋势演示仪等
五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爬杆比赛”引发的思考
人爬杆共涉及几个过程?
画出这几个过程人的受力图,并说明理由
上爬:
静止:
下滑:
两位学生进行爬杆比赛
学生注意观察选手爬杆共分几个过程
师生互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并讲解三过程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重点分析上爬过程,学生再次演示上爬过程,着重关注上爬时的动作,突破滑动趋势的难点
爬杆运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物理课堂上进行爬杆比赛,不仅可视性强,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爬杆的热闹后,迅速将学生的心收回,将学生的思维重新聚焦到爬杆的细节上来。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得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
总结归纳:(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2)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3)摩擦力的方向
巧用“记忆手套”演示人爬杆时手的滑动趋势,突破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
滑动可视,而滑动趋势只能意会,涉及“记忆手套”,使滑动趋势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
活动二 摩擦力大小的研究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公式:
2、静摩擦力大小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活动三 书本实验引出的思考
小明和小华在研究完物块A所受的静摩擦力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将另一个小物块B放在A,小明和小华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小明:用一个力F拉B,但整体依然没动
小华:用一个力F拉A,但整体依然也没动
他们都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1)B和A间是否有滑动趋势?
(2)A和桌面间是否有滑动趋势?
你能帮他们解决困惑吗?
活动四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传送带上的摩擦力问题
智能传送带:没有货物时静止,放上货物自动加速、匀速、减速
试分析:加速、匀速、减速中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进一步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小组合作探究,得到关于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相关结论
重点关注用力拉A滑块时,AB之间的滑动趋势。
先小组讨论,给出各自观点。
学生用 “滑动趋势演示仪”演示AB间是否有滑动趋势,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给出各自意见,教师用“滑动趋势演示仪”在传送带上演示一遍,让学生课后再思考
本活动通过小组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静摩擦力大小的相关结论,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解决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滑动趋势演示仪,突破学生的认知冲突
设计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培养学生课后科学探究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3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上爬:下滑趋势,f向上,相反 滑动
2、摩擦力的方向 静止:下滑趋势,f向上,相反 阻碍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下滑:向下滑动,f向上,相反 滑动趋势
4、静摩擦力的大小
第三章 3 摩擦力
(学案)
班级: 姓名:
一 、学习目标
1、会判断简单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静摩擦力的范围,并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4、能解释身边关于摩擦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 “爬杆比赛”引发的思考
人爬杆共涉及几个过程?
2、这几个过程的受力情况如何?画出上爬、静止、下滑三过程中人受力图,并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收获:当 时,有摩擦力产生;
摩擦力的效果总要 ;
摩擦力的方向与 。
活动二 摩擦力大小的研究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公式:
2、静摩擦力大小
实验探究: (单位:N)
拉力FT
0.1
0.2
0.3
0.4
0.5
刚好要滑动瞬间的拉力
匀速拉动时的拉力
摩擦力Ff
我的收获:
活动三 书本实验引出的思考
小明和小华在研究完物块A所受的静摩擦力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将另一个小物块B放在A,小明和小华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小明:用一个力F拉B,但整体依然没动,他提出两个问题:(1)B和A间是否有滑动趋势? (2) A和桌面间是否有滑动趋势?
小华:用一个力F拉A,但整体依然也没动,他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1)B和A间是否有滑动趋势? (2)A和桌面间是否有滑动趋势?
你能帮他们解决困惑吗?
我的收获:
活动四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传送带上的摩擦力问题
小明在看到流水线生产车间的传送带在没有放物品时依然在运作,为了节能,于是他试图设计一种传送带,当他把货物放上去时,传送带自动开启,然后匀速带动货物,当货物即将离开时,传送带能够自动减速至停止。
试分析:加速、匀速、减速中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我的收获:
摩擦力 教学反思
姜庆荣
我有幸代表苏州参加省级物理评优课活动,能获得广大同行的认可,已心满意足,同时,这次比赛确实也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下面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节课以体验、观察、实验、活动的形式为依托,从爬杆比赛开始引入课题,通过爬杆引导学生掌握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定义。接着从书本实验出发,研究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的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研究了两个物块叠加时的滑动趋势,以及工业传送带上的物体的滑动趋势的问题,并留有课后探究的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整节课基本完成了四个教学任务。
1、立足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摩擦力是高中阶段的三大基本力之一。要理解摩擦力,最大的突破口还是体验,而且体验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实际情况,对书本的教学顺序作了适当的变换。书本是先讲静摩擦力的方向大小,再讲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本节课,立足于学生体验,让两个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爬杆比赛,视觉冲击力强,学生参与度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看出,不仅是两位比赛选手,其他同学也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立足体验观察,掌握摩擦力的方向判定方法。在爬杆的热闹之后,迅速将学生的心收回,让学生画出上爬、静止、下滑过程的受力分析图然后学生讲解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其中又以上爬过程最难分析。学生有两种观点:1、摩擦力充当动力,向上;2、摩擦力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反,向下。教师让爬杆的同学再爬一次,注意让学生观察爬杆的动作,并最终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滑动趋势方向相反的结论。此外,教师设计记忆手套,再次将滑动趋势呈现出来,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立足课本,掌握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问题。书本上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相关概念,所以我立足课本,以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没有做过多的拓展。
4、立足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滑动趋势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教师设计了两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并得出相关结论。1、两个滑块叠加,研究滑块间的滑动趋势。此实验有课本实验引出,进行简单的变化。学生凭直觉会得出有或没有两种结论,然后小组讨论,实现思维的碰撞,最后教师引用毛刷演示,消除疑惑。2、传送带的摩擦力问题。加速、匀速、减速三过程的摩擦力的方向,小组讨论,教师演示,留下问题,学生课后探究。
本节课有很多不足。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语言表达清晰度不够,针对性不强。2、教师临场应变力不足,一位按照自身设计的思路进行,对学生的能力预估不足。比如,在讲叠加木块的滑动趋势问题时,有个学生,提出了适当选取参考系的观点,非常好,这是我始料未及的。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研究上过于苍白无力,没有作为重点完全突出。
听了评课老师的点评之后,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但有几点意见不敢苟同。1、受力分析是学生初中学习的重点,中考必考内容,为何这节课让学生画三个过程的受力分析图就不行。就课堂观察下来,学生的作图基本正确,几乎没有磕磕绊绊,看来在上高中课前,教师应该要将初中的课本好好看看。2、评委重点强调要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这个我认为很正确。但是,学生其实在初中时已经实验定性研究过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问题,我想,这正是高中教材不安排滑动摩擦力大小探究而只安排静摩擦力大小实验探究的原因。因为初中这个实验学生已经做过了,而且做得很透彻,如果高中做也仅仅是机械重复,充其量将大小关系与相关因素做一个定量小结而已,何必大张旗鼓,让学生重新探究一遍呢?所以,教师教书,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为了上新课而把所有知识都当成是新知识从头来过,这是低效且不可取的。3、关于逻辑性问题。评委老师讲,要有既定的逻辑,先讲清楚摩擦力的概念,然后由例子得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再方向,大小。我不否认这样的逻辑是正确,但是逻辑性的正确与否也有其相对性。摩擦力的概念难道学生不知道吗?教材上第一段话清清楚楚写着:“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很清楚,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和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讲过了,何必再费唇舌,浪费笔墨。低效教学往往就是产生在不断重复你以为学生不知道而学生其实比谁都清楚的情况下。4、传送带问题的设计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在讲这个问题最为合适,但我今天设计的是一个开放性课题,本没想让学生得出学生正确的结论,更多的是想让学生课后思考这个现象背后所蕴藏的科学道理,为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作铺垫。一节课,并不是要所有问题都解决,生成固然重要,但我认为,对问题现象所引发的思考,可能比生成更重要。
以上是我个人愚见,不妥之处,请勿采纳。
课件15张PPT。高中物理 必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摩 擦 力姜庆荣活动一 爬杆比赛问题一:人爬杆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问题二:这几个阶段的受力情况如何? 画出三过程的受力图小结1:当什么条件下时会有摩擦力产生?小结2: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小结小结 当 时,就会有摩擦力产生, 这个力的效果总是
。 即摩擦力的方向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阻碍 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
趋势方向相反。
记忆手套——显示“滑动趋势”爬杆后活动二 摩擦力大小的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没有单位 如果用F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滑动摩擦力大小μ正是描述不同材料接
触面间粗糙程度的物理量其中μ为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FTFf0
试分析:加速、匀速、减速中物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智能传送带姜庆荣 苏州太仓 QQ:1076776613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