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3课《演唱 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3课《演唱 癞蛤蟆和小青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8-19 21:2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癞蛤蟆和小青蛙》
课型:唱歌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小学四年级(下)
教材分析:《癞蛤蟆和小青蛙》是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歌曲。歌曲风趣,活泼,旋律欢快跳跃。F大调,2/4拍,两段体结构。歌曲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小青蛙和癞蛤蟆之间因为长得像而相互认错爸爸和娃娃的幽默情节。语气形象的节奏对白,使得歌曲朗朗上口,富于歌唱性与表演性,符合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感受其说唱结合的歌曲特点和风趣活泼的音乐风格,并引导学生初步尝试简单地分析歌曲。
引导学生理解力度记号对音乐角色表现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编创能力。
用愉悦,活泼,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了解青蛙和癞蛤蟆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唱准歌曲中弱起节奏,并用活泼轻快的声音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及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为歌曲编创歌词并表演唱。
教具准备:多媒体 电子琴 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课堂专注力与想象力。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动物,有老虎,狮子,斑马,羚羊,小兔,狐狸等等等等,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一只小青蛙从睡梦中醒过来,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便壮着胆子出门寻找了,在池塘边的灌木丛下,小青蛙远远地看见爸爸,它大声喊着‘爸爸!爸爸!’可跑过去凑近一看,原来是一只上了年纪的老癞蛤蟆,癞蛤蟆哈哈大笑:‘我还以为你是我出门贪玩还没回家的儿子呢!’这一幕被附近赏月的森林音乐家夜莺小姐看到了,它把这有趣的故事写成了一首歌呢!
(故事导入能在短时间内调整学生课堂专注力,并为学生了解歌曲做铺垫。)
趣味节奏,和声练习。
“小青蛙和癞蛤蟆可喜欢这首歌呢!它们为这首歌编了一个和声伴奏:夜晚的晚风轻轻吹过树梢,树叶在银色的月光下沙沙作响,池塘里的青蛙此刻叫的正欢,远处的风铃草发出悦耳的叮咚声………”
(风声,树叶声,叮咚声提醒学生都用p,青蛙叫声用f的力度记号,让学生初步感受力度记号对音乐形象的表现作用。在完成的基础上,这四条节奏分别用do mi sol do(高音)的四个音高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歌唱和谐歌声带来的美妙体验。)
聆听歌曲,感受其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
“同学们唱得真好听!现在夜莺小姐要把这首歌唱给你们听了,请同学们听完回答几个问题。”
设问:1.你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风趣,幽默…)
2. 这首歌曲分几个乐段?(两个乐段)
3.与其它歌曲相比它有何特点?(有对白)
(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歌曲,并尝试分析歌曲。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了解力度记号(mp,mf)并在歌曲演唱中表现出来。
歌曲中小青蛙和癞蛤蟆的对白出现几次 想象用什么样的语气念出来?
学生表演。
它们的对白第一次是肯定还是怀疑的语气?第二次呢?我们已学过f, p两种力度记号,今天再学习两种力度记号:mf(中强) mp(中弱)。如果将两种力度记号表现在小青蛙的癞蛤蟆的角色对白上,哪里用mf表现?哪里用mp表现?
学生回答。
教师演唱歌曲,请两位学生表演歌曲对白。
(学习新的力度记号,并了解歌曲情绪变化,丰富学生对歌曲的感性理解)
五.学唱歌曲。
1.学生看歌谱,观察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弱起)
2.引导学生听歌曲打拍子,拍出音乐的强弱规律,感受乐句的弱起效果。
3.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学生了解第一乐段结构:a+b+a'+b' 。
4.学生分饰角色表演。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歌曲,更进一步了解乐段结构特点及歌曲节奏特点,帮助学生歌曲表演唱时表演更具完整性。)
六.拓展学习,编创歌词。
“森林那么大,像这样的误会一定不少,请同学们为歌曲换个主角,改编歌词”
学生上台表演。
教师评价鼓励。
(引导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表现音乐的能力。鼓励学生用更多方式体验音乐)
小结:
“青蛙和癞蛤蟆都是抓害虫的小能手,是农民伯伯保护害虫的好帮手,希望大家都不要伤害它们!保护他们也是维护人类自己,大自然中生物和谐相处了,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