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四首现代诗中的两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人设想像一个“巨人”一样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想象着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狂暴的太平洋在用尽全力摧毁世界。诗人对此狂歌、放号,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劲之力,体现了“五四”时期特有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人昌耀的一首现代诗。诗人选择太阳、峨日朵之雪、雄鹰、蜘蛛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苍凉雄壮的氛围,将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融于其中,体现了“大跃进”背景下诗人对自我的坚守,以及对时代进步的追求。
两首诗篇幅都比较短,都塑造了非常鲜明的青春形象,同时两个形象又有明显的时代差异,适合放在一起作比较鉴赏,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青春价值。同时,放在一起阅读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现代新诗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虽刚踏入高中,对于高中学习还没有很适应,但对现代诗他们并不陌生,比如初中阶段他们就学习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同时又有古代诗词鉴赏的学习经验,所以对本课时两首现代诗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太茫然。只是诗歌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展现了诗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追求,尤其是《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歌还展现了诗人博大的生命意识,这对学生来说会有点难理解,需要在教学中重点突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知现代诗的鲜明特点,掌握鉴赏现代诗的基本方法(意象切入,形象把握,诵读体悟)。
2.引导学生在比较鉴赏中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3.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把握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4.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的发展与变化,感受作者的青春追求,进而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探寻自己的青春价值。
教学重点:
在比较鉴赏中,解读诗中“我”的形象,感受诗人的青春追求。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对比和结合创作背景分析,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工具:《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以诗设境,激趣导入(2分钟)
由盲人乞讨故事——“春天来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引出导入语:“诗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诗的存在,给了人类一种力量,去抵御各种物质与精神的“洪水猛兽”对人性的吞噬。人们理想的生活境界应该就是诗意的栖居。以往,可能我们对古典诗歌更熟悉一些,能信手拈来、随口背诵的大多是古典诗词。而现代诗歌相对来说,接触得还是比较少,但新诗的美也是生动、深刻的,正如刚才故事里看到的两句诗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感受新诗的美。”
二、初读诗歌,感知异同(5分钟)
【探究活动一】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明确:同:新诗,短诗,都有“我”……
异:诗人、创作背景、意象(景物)、情感、“我”的形象特点…… 】
三、研读诗歌,比较鉴赏
三、研读诗歌,比较鉴赏(20分钟)
【探究活动二】(一)寻“我”
初步感知两首诗中的“我”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立在地区边上放号》——他是一个立在地球边上俯瞰一切的“巨人”,一个歌号者。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表明“我”登山者的身份。“我”正在登山,但是“我”的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但是也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我”是一个攀登途中的攀登者的形象。 】
(二)析“我”
诗人是如何塑造“我”的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两首诗主要是利用壮阔的意象(景物或环境)来烘托人物形象。
《立》: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以宏大阔远、气势磅礴的意象来烘托“我”的激情和力量。
《峨》: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石砺、雄鹰、雪豹、蜘蛛——以雄壮苍凉的下坠之景反向烘托“我”的顽强、坚韧,同时通过把代表“强大”的意象和代表“渺小”的意象进行对比,烘托“我”的强大的内在精神、意志。】
(三)懂“我”
1.你觉得两首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的形象还是只是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方法提示:
①要判断这一点,必须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有了解了作者和创作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中形象和情感。而要知人论世,就要关注创作时间。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那是怎样的时期?
②在你查找时代背景时,提炼关键信息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a.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对于时代、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b.那一年,作者的身份、处境、经历是怎样的?
C.代入当时的作者,体会他当时可能产生的情绪
【明确:是诗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抒情主人公“我”(诗人自己)。
《立》:诗中的“我”是一个青春的“我”,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歌唱反抗、叛逆与创造的青年革命者。这个形象寄托了青年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蕴含着对所有革命者的颂扬之情。
《峨》: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打量和思考理想与现实、伟大与渺小之间的关系。诗人化身为诗中的“我”,表达自己坚定理想追求,追求超越自我的决心。】
2.对比两首诗中“我”的形象,分析他们有何异同。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折射出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对自由渴盼追求的“我”;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们看到了遭遇命运坎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救赎的“我”,看到了遭遇艰难困苦仍旧不放弃的“我”,看到了一个扪心自问,冷静思考的“我”。两个“我”都是青春的“我”,都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向上的“我”,都是时代先进青年的代表。】
四、综合探究,整合形象(8分钟)
【探究活动三】当我们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三篇文章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发现呢?
提示:结合时代背景,找寻时代青年的成长足迹。
【1919年(五四时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青年革命者”→1925年(反帝反封建革命时期)《沁园春·长沙》中的“我”是以天下为己任,无惧无畏奋勇当先的“青年革命者”“领导者”→1962年(“大跃进”时期)《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清醒、坚韧、向上的“思考者”“进取者”。 】
总结:本单元每篇文章中都塑造了青年形象,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而不同时代,“青春的价值与追求”有所不同,把文章中的青年形象按时代的发展串联起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成长的青年形象。追循着他的成长足迹,我们要思考青春的追求要如何与时代贴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青春价值。
五、对比古典诗词,结合本课诗歌,感知新诗特点。(5分钟)
【明确: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古典诗词:形式限定;重修辞;抒情往往含蓄;格律要求严格等。) 】
作业布置:
1.诵读诗歌。
2.阅读郭沫若《炉中煤》和《天狗》,分析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