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9 21:2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探究学案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自主预习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
(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
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
(一)概况:1898年 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二)内容:
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
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五)评价/意义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二)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这些思想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中岳麓版教科书
材料三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诸多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思想发展的结果。
(一)达标测评
1.“他们奔走呼号,陈述中国的民族危难,号召人们起来变法图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材料旨在说明维新运动( )
A.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 B.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C.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D.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胜利的主要原因
2.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3.1898年末,一些在华的西方报刊极力呼吁西方国家出面干涉,保护维新党人和改革成果,并批评各国外交官说:“这是在野蛮与改革中选择了野蛮,就接受太后为中国事实上的统治者来说,列强驻北京的公使们都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反映出:( )
A.部分西方人支持中国革新 B.列强欲借此扩大在华利益
C.戊戌政变维护了列强权益 D.太后的外交手段颇具成效
4.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B.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C.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D.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主张学习西方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
D.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
6.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为此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尝试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7.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最终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8.“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9.据统计,在我国近代1853年至1897年中,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总共出版了68种,平均每年不到2种。而在1898年一年里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骤增为19种,出版发行了像介绍西方声学、电学等一系列著作。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传播 D.引发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10.梁启超曾说:“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无论为君主立宪,为共和立宪,皆谓之革命。苟不得立宪,无论朝廷及政府之基础,生若何变动,而或因仍君主专制,或变为君主专制,皆不得谓之政治革命。”由此,在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中国进行了一场“政治革命”,下列关于这次“政治革命”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B.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它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D.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
(二)提升训练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的那场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减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激进的改革”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3)综上所述,你对维新变法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兴学堂、办学会,积极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一大批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热血青年留学归国,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针对传统书院的各种弊病,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同时,维新派认为“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为他人所不能为者,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自五至二十三年不等……不准他人仿效,年岁已届,始准他人如法制造”。
——摘编自郭海洋《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期间创办的学会把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学会组织的主要宗旨,如上海强学会明确规定:“本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今者鉴万国强盛弱亡之故,以求中国自强之学。”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发展教育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的教育举措产生的社会影响。
(3)教育是国之大计,请你为所在教室写一句古今劝学标语。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合作探究
(1)建立君主立宪。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维新派的形成;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等等。
(3)促成了百日维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详解】(1)诉求:根据材料一中的“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可知“早期的维新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诉求是建立君主立宪。
(2)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的“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的“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可知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根据材料二中的“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可知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之一有(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中的“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维新派的形成;根据材料三中的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各地重要报纸可知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综上所述,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或洋务运动失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等人的个人努力;维新派的形成;学会、报纸等方式的传播;等等。
(3)结果:综合三则材料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之后,维新思想在中国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1897 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 103 天,因31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由此可知,维新思想的发展促成了百日维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课堂达标
1.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他们奔走呼号,陈述中国的民族危难,号召人们起来变法图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可知,维新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维新运动的爱国性质,并未说明其之上而下的性质,排除B项;题干强调维新运动对民族解放的作用,并未涉及知识分子,排除C项;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结合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项正确;太平天国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中华民国创建于191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依据题干“一些在华的西方报刊极力呼吁西方国家出面干涉,保护维新党人和改革成果”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一部分西方人支持中国的戊戌变法,支持中国革新,A项正确;列强欲借此扩大在华利益是目的,但是题干没有体现这样的内容,排除B项;戊戌政变没有维护列强权益,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太后的外交手段颇具成效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和所学知识可知,“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是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A项是“公车上书”的内容,B项是戊戌变法宣传变法思想的形式,C项是戊戌变法的开始标志,都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洋务运动的发起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戊戌变法的发起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可知,“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不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C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都是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而进行的探索活动,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894年”“一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促进民族觉醒,掀起民族救亡运动,实行变法,改变现状,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尝试是戊戌变法,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至1864年的农民战争,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不是社会变革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表明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D项正确;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排除A项;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排除B项;讨论是否废除帝制,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1898年一年里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书籍骤增为19种——声学、电学”可知,这是自然科学,这体现出,戊戌变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传播,C项正确;声学、电学是自然科学,不能体现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A项;声学、电学是自然科学,不是政治思想,不能体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项;介绍西方声学、电学等一系列著作,它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传播,体现不出引发了近代教育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据题干“在梁启超等人的带领下中国进行了一场‘政治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等领导的“政治革命”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排除A项;鸦片战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1.(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学习技术无法救国。
(2)进步之处: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注民生: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看法: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理由:在列强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康有为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看法,理由)
【详解】(1)根据材料一“1894年的那场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由“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可知只有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因此可知“激进的改革”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学习技术无法救国。
(2)根据材料二“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可知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可知关注民生;由“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设立道学”,可知改革教育;由“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减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可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注民生;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此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因为在列强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康有为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12.(1)努力:创办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提出对科技创新者,给予专利保护及文凭鼓励。
(2)影响: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基础。
(3)标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详解】(1)根据材料一“创办了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可知,维新派创办各种科学学会和民间新式学堂;根据材料一“这些科学学会和新式学堂不但重视学校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可知,提倡用求实的科学方法来指导科学教学;根据材料一“凡技艺中有能自出新思,标新立异,自成一家……国家予以文凭,准其专利若干年”可知,对于科技创新者,给予专利保护及文凭鼓励。
(2)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是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的教育举措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基础;有利于增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中国近代化变革。
(3)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