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认识时刻的方法,在理解钟表表盘、时针、分针合作表示时刻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钟表的能力。
2.在总结认读时刻的方法和画时刻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表示时刻,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认读时刻和制作钟表表示时刻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认识时刻、表示时刻。
四、教学难点
识表的方法和表示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回顾
1.提出问题,引入复习。
谈话:同学们,相信你们对于钟表一定不会陌生,认识时刻对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老师准备了一些关于钟表和时间的题目,大家想不想进行抢答比赛。
2.认识钟表,回顾钟表结构的知识。
谈话:钟面上有哪几部分组成?(时针、分针、12个刻度)现在验证一下同学们说的对不对,看大屏幕。刻度有几个?(12个) 时针和分针怎么规定的?(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设计意图:创设竞赛抢答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对钟表知识的复习,为梳理归网,形成方法打好基础。钟表结构知识的抢答与课件展示给学生明确的认识,为下面复习认识时刻和表示时刻做好铺垫。】
(二)分类梳理,主题内化
分类梳理。
1.复习认读整时,总结整时的表示方法。
谈话:12个刻度、时针、分针三者互相结合才能表示时间。现在他们合作表示什么时刻?(1时、4时、6时)分针都指在什么刻度上?时针怎样?谁能说一下。
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整时的表示方法。(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辨认整时,总结出整时的表示方法,形成看钟表“看分针看时针确定时刻”的方法。】
2.复习认读大约几时,总结大约几时的表示方法。
谈话:继续比赛,讨论10时刚过、10时、快10时了之间的不同,确定10时刚过和快10时了都是大约10时。大约几时与整时有什么不同?
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大约几时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出大约几时的表示方法,强化看钟表“看分针看时针确定时刻”的方法。】
3.复习认读半时,总结半时的表示方法。
谈话:(课件出示相应的半时时间)小明什么时间上学的?什么时间睡觉的?你是怎样认出睡觉时间的?和前面认识整时的方法一样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半时的表示方法。
4.概括小结。
谈话: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时、大约几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谁能找出他们的不同?
归网内化。
1.学生讨论,填写表格。
认识时刻的方法
先看( )针,后看( )针,确定时刻
钟表表盘 分针(长针) 时针(短针) 时刻
整时 指 指
半时 指 过了
大约几时 接近 指在( )的左右
2.想一想,先看时针行不行?说一说看的方法步骤。
认识时刻的方法
先看( )针,后看( )针,确定时刻
钟表表盘 分针(长针) 时针(短针) 时刻
整时 指 指
半时 指 过了
大约几时 接近 指在( )的左右
【设计意图:在对三类认识时刻的分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网内化,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
(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制作钟表模型,加深钟表知识的理解。
师指导制作方法,(画刻度上12.下6、左9、右3;用钉子串时针和分针及表盘)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综合练习,用钟表模型表示时刻。
谈话:用模型表示出(7时、7时半、9时、大约10时)
3.发展练习,在表盘上画出时针和分针。
表示出7时、7时半、9时、大约10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能力的运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四)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1.提问。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用时针和分针如何在钟面上表示时刻。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你有什么感受?
2.思考。
3.交流。
4.小结。
认读时刻要做到:看分针看时针确定时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不但要能辨认,还要会表示,更要与生活相联系,进行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感受三个方面来总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