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葱哪里来 》任务式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人的正确思想葱哪里来 》任务式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19: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写作背景
解题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标题是一个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标题用语通俗易懂,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01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好处?
02
给《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划分层次,梳理结构,说明结构特点。
活动一:概括每一部分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何不同?有何好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连续设问。
连续设问好处: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正误对照,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2.请结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内容,将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①     中来
分析问题
从感性认识到④_________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⑤   的飞跃
联系实际,点明意义
社会实践
物质
精神
理性认识
实践
(1)总论②   与③   的辩证关系
(2)两个飞跃
(3)总结并深化: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
总结全文
提出论点
层进式
1、文章的开头,作者在回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时为什么要预设两个错误的答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从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明确:从论证的角度,其用意是虚拟论题,批驳错误观点,进而提出并论证自己的主张。认为正确的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正确的思想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作者通过对比旗帜鲜明的指出,之所以要强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批驳的正是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左倾冒进的唯心主义观念。
任务二:理解文章内容
2、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区别: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3、作者在第二层次谈了几次飞跃?
提出论点
论证论点
阐明意义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思想是什么
思想的飞跃
要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
社会的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
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
帮助世界广大人民
担负国际主义伟大义务
第一次飞跃:
客观物质→主观精神
(存在→思想)
第二次飞跃
主观精神→客观物质
(思想→存在)
两次飞跃
4、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2)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5、只要经过两次飞跃,我们就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吗?
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客观物质→主观精神
(存在→思想)
第二次飞跃
主观精神→客观物质
(思想→存在)
多次
对两次飞跃的总结
正确思想的形成需要的远不止两次飞跃
6、作者为什么要详细论述认识的两次飞跃和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对形成正确思想的重要意义?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精神指示实践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9年起“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把工业生产指标和建设规模降到确实可靠的水平上
物质到精神
实践检验思想
调整思想改造实践
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其表达效果如何?
任务三:分析语言特点
语言准确
文章开头写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两个“只能”,把它放在介宾短语前面,起到了限制作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特别是后一个“只能”,进步具体地说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的道理。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一般的说来”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语法上为状语,在句子前头起评注作用,避免了一概而论;“特别是”则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有时候”专指敌强我弱的时候;“有些”指即使这种时候的失败也不能一概而论。“并”加强否定语气,略带反驳意味,因为人们总以为既然失败就不能说明指导思想正确;“暂时”说明特殊情况并不是长期存在的。
因为
第二次飞跃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获得的思想正确与否
此外再无
没有其他检验方法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指导
此外再无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强健的语势和透彻的分析背后是作者缜密的思维,严密的表达,也是一代伟人高远的见识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语言透彻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只有”“只是”和两次“此外再无别的”看似重复的用词是否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模糊认识,简要解说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论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改造我们的学习》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两篇文章分别写于什么时期?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两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两篇文章分别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
《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文章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这个问题,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作业设计
1. 阅读短文,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实践出真知”的认识,不少于 500 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混杂,令人难辨,这就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疫情面前,对疫情信息的高度关注和极度敏感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应有基本的科学常识,要能准确判断这些所谓的“信息”“知识”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要多一分理智,多一点责任,多一点思考,头脑清晰,明辨是非。
七、作业设计
1. 阅读短文,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实践出真知”的认识,不少于 500 字
2.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