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名家经典,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2、通过这篇典型的散文,巩固散文的相关知识点。
3、通过分析写作手法,学习高考散文阅读的技巧。
作 者 简 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他到北京的第四天。郁达夫第一次到北京是在他1913年。年届不惑的郁达夫在经过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这物易人也非的故都,感慨万千,就像是多年后邂逅一位一起长大的好友,眼睛里写满的除了亲切与兴奋,还有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沉重。郁达夫和北京的感情深而且浓,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样,《故都的秋》是他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优美散文。
分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设疑讨论: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疑:
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手法:对比、衬托。
作用:通过对比,以江南之秋衬托北国之秋,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第一部分:总起
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设疑讨论:文章的文眼在哪里?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分析第二部分(3-12自然段)
设疑讨论:主体部分,围绕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画面?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清晨静观图
在北来即使不出门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 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落蕊清扫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柔软的触觉。
秋蝉残鸣图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有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有养有家里的家虫。
秋雨闲话图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秋日胜果图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了颗儿,在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淡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这几幅画面,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从哪些角度?具有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清晨静观图(第3自然段)
从视觉角度,选取秋空(碧绿)、秋花(蓝、白)、秋草(疏疏落落、尖、细、长),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的画面。
从听觉角度(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给人以冷清、悲凉的感受。
落蕊清扫图(第4自然段)
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角度,突出了“故都”秋“清”“静”的特点,给人以落寞、悲凉的感觉。
秋蝉残鸣图(第5自然段)
秋蝉的鸣叫(听觉)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秋雨闲话图(第6--10自然段):
先从视觉角度,写北国的秋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下得静、快、清爽,突出其“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而雨后“话凉”又从从听觉角度,通过缓慢悠闲的声调,让人心生凉意,传达出一种悠闲、寂寞、悲凉的心境。
秋日胜果图(第11自然段)
从视觉的角度写秋果(”淡绿微黄“,同样给人清静的感觉),点明它是北国之秋的奇景,是“秋的全盛时期”。
如何理解下面这些句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听得到……
2、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3、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最寻常、最多见,正可以饱尝秋味,紧扣“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设疑讨论:这几幅图构成的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
清、静、悲凉
几幅画面,广泛选材取景,又具有共同之处,这正突出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形散而神聚
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
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有人认为此段文字完全可以删去,你的观点呢?
本段的中心句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你能列举出一些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诗句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月照层岭,秋风扫高木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不可以删去
“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前部分文字是记叙、描写,具有自然气息;
这段文字是议论,具有人文气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议论:进一步印证“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一观点。
第二部分:分写
描写:通过对秋空、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既寻常有典型的意象的描绘,突出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分析第三部分(13、14自然段)
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
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
北国之秋: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南国之秋: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呼应开头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总括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主 旨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
总结
第一部分(1—2)总起:写对北国之秋的感受,表达深深挚的情感。
第二部分(3—12)分写: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三部分(13—14)总括:再次抒发对故都之秋深沉炽热的情感。
这篇散文,语言平实,感情浓郁,首尾呼应,抓住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了深沉热烈的眷恋,是抒情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布置作业
《故都的秋》最突出的手法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课下要求我们同学也能运用对比这一手法写一个300字的描写片段。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