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一、课标导航
课标内容 课标要求 目标层次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能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推理并解决某些问题 ★★
能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二、核心纲要
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等量代换.
(2)面积法:若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底等则高等(或高等则底等).
(3)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证明角相等的方法
(1)对顶角相等.
(2)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4)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的方法
(1)平行:利用平行线的判定进行证明.
(2)垂直:垂直的定义.
证明平行或垂直通常要进行导角,遇到在三角形里导角时,我们可以考虑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4.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
(1)可以从结论出发,需要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3)可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4)有的问题一次全等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考虑二次全等.
(5)若上述方法均不可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5.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常用方法
我们要学会从已知条件或所要证的结论出发,寻找恰当的辅助线
(1)直接连接法:连接已知点构造全等三角形.
(2)延长法:延长已知边构造全等三角形.
(3)作高:作高构造全等三角形.
(4)作平行线: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5)取中点:取某条线段的中点构造全等三角形.
6.能够应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7.常见的几何模型
本节重点讲解:一类模型,五个方法.
三、全能突破
基础演练
1.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 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 A、C、E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 12-2-1 所示,可以得到△EDC≌△ABC,所以 ED=AB,因此测得 ED 的长就是AB 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
A. SAS B. ASA
C. SSS D. HL
2.如图12-2-2所示, ,AD 与BC 交于点O,AE⊥BC于点E,DF⊥BC 于点F,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对.
A.5 B.6 C.7 D.8
3.如图12-2-3所示,某三角形材料断裂成Ⅰ,Ⅱ,Ⅲ三块,现要配置与原材料一样的三角形材料,应该用材料 ,理由是 .
4.如图12-2-4所示,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EF),左边滑梯的高度 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 相等,则∠ABC+∠DFE= 度.
5.如图 12-2-5 所示,AB=AC,EB=EC,AE 的延长线交 BC 于点D,试证明:BD=CD.
6.已知:如图12-2-6所示,I
求证:
7.已知:如图12-2-7所示, ,求证:BO=DO.
8.如图12-2-8所示,公园里有一条“Z”字形道路ABCD,其中AB∥CD,在AB、BC、CD 三段路旁各有一个小石凳E、M、F,且BE=CF,M是BC 的中点.试判断三个石凳E、M、F 是否恰好在一条直线上 为什么
9.如图12-2-9所示,D为△ABC边BC 上任意一点,F、E分别为AB、AC的中点,连接DF 并延长至点M,使MF=FD,连接 DE 并延长至点 N,使EN=DE,连接MN,试判断 MN 与BC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能力提升
10.如图12-2-10所示,△ABC中,AB=AC,现想利用证三角形全等证明∠B=∠C,则图中所添加的辅助线应是 .
11.如图12-2-11所示,AB=AC,BD=DC,若∠B=35°,则∠C= .
12.如图12-2-12所示,在△ABC中,DB=DC,CD⊥AB于点D,BE平分∠ABC,且BE⊥AC 于点E 与CD 相交于点F,DH⊥BC于点 H,交 BE 于点G,下列结论:①AD+CF=BD;②GD=FD;③CE= BF;④DH∥AF;其中正确的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如图12-2-13(a)、(b)、(c)所示,点 E、D分别是正 、正四边形 ABCM、正五边形 ABCMN中以C 点为顶点的相邻两边上的点,且. DB交AE 于 P 点.
(1)在图 12-2-13(a)中,求 的度数.
(2)在图 12-2-13(b)中, 的度数为 ,图12-2-13(c)中, 的度数为 .
(3)根据前面探索,你能否将本题推广到一般的正 n边形情况.若能,写出推广问题和结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4.如图12-2-14 所示, ,求证:AB=CD.
15.如图12-2-15 所示,在Rt△ABC 中,∠A=90°,点 D 是斜边BC 上一点,且 BD=BA,过点D作BC 的垂线,交 AC 于点E,求证:AE=DE.
16.(1)如图12-2-16所示,AC与BD 相交于点O, ,求证:∠B=∠C.
(2)如图12-2-17所示,AC=DB,∠B=∠C,求证:AB=CD.
17.如图 12-2-18 所示,是北京某街道的部分示意图,AD 平分 DE⊥AB,DF⊥AC,垂足分别是 E、F,且BD=CD,2008年北京奥运会,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在这个城市传递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和平之旅”.传递路线有两种:
路线一:沿B→E→D→A的顺序传递到A;
路线二:沿A→D→F→C的顺序传递到C.
为了使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更长,请你判断哪条路线最佳,说明你的理由.
18.如图12-2-19(a),E、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 于点E,BF⊥AC于点F,若AB=CD,AF=CE,BD交AC 于点M.
(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图12-2-19(b)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 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9.如图12-2-20所示,在 Rt△ABC中,∠C=90°,AC=BC,D 是斜边AB 上任一点,AE⊥CD于E,BF⊥CD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CH⊥AB于点H,交AE于点G.
(1)直接写出 EF、AE 和BF 之间的关系;
(2)探究 BD 与C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0.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全等
(1)阅读与证明: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显然它们全等.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钝角三角形,可证它们全等(证明略).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锐角三角形,它们也全等,可证明如下:
如图12-2-21所示, 均为锐角三角形,
求证:
证明:分别过点 B,B 作 BD⊥CA 于点D, 于点
在 和
∴△BCD≌△B C D (AAS).
(请你将上述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2)归纳与叙述:由(1)可得到一个正确结论,请你写出这个结论.
21.如图12-2-22所示,点 D、E分别在AB、AC上.
(1)已知,BD=CE,CD=BE,求证:AB=AC;
(2)分别将“BD=CE”记为①,“CD=BE”记为②,“AB=AC”记为③.添加条件①、③,以②为结论构成命题1,添加条件②、③,以①为结论构成命题2.命题1是命题2的 命题,命题2是 命题(选择“真”或“假”填入空格).
22.如图 12-2-23 所示,已知 Rt△ABC≌Rt△ADE,∠ABC=∠ADE=90°,BC与DE 相交于点F,连接CD、EB.
(1)图中还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你一一列举;
(2)求证:CF=EF.
巅峰突破
23.(1)如图 12-2-24(a)所示,以△ABC 的边AB、AC 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ABDE 和正方形ACFG,连接EG,试判断△ABC与△AEG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园林小路,曲径通幽,如图12-2-24(b)所示,小路由白色的正方形大理石和黑色的三角形大理石铺成.已知中间的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a平方米,内圈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b平方米,这条小路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
24.如图 12-2-25 所示,已知△ABC中, 厘米, BC=8 厘米,点 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 P 在线段 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 B 点向 C 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 Q 的运动速度与点 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 秒后,△BPD 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 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 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 全等
(2)若点 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 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25.如图12-2-26所示,CD经过∠BCA 顶点C 的一条直线,CA=CB. E、F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BEC=∠CFA=∠α.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 12-2-26(a)所示,若. ,则 BE CF,EF |BE--AF|(填“>”,“<”或“=”)
②如图12-2-26(b)所示,若( ,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①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两个结论成立.
如图12-2-26(c)所示,若直线CD经过∠BCA 的外部,∠α=∠BCA,请提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
基础演练
1. B; 2. C; 3.Ⅱ;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中的“ASA” 4.90
5.先证:△ABE≌△ACE.∴∠BAE=∠CAE.
再证:△ABD≌△ACD.∴BD=CD.
6.∵DE⊥AC,BF⊥AC,
∴∠AED=∠CFB=90°.
先证:Rt△ADE≌Rt△CBF.∴AE=CF.
∴AE+EF=CF+EF.即AF=CE.
再证:Rt△CDE≌Rt△ABF.
∴∠DCE=∠BAF.∴AB∥DC.
7.先证:△ABC≌△ADE.∴∠B=∠D.
∵AB=AD,AE=AC,
∴AB-AE=AD-AC.即BE=DC.
再证:△BOE≌△DOC.∴BO=DO.
8.三个小石凳 E、M、F在一条直线上
证明:∵AB∥CD,∴∠B=∠C.
∵M在BC的中点,∴BM=CM.
证明△BME≌△CMF.∴∠EMB=∠FMC
∴∠EMF=∠EMB+∠BMF=∠FMC+∠BMF
=∠BMC=180°.
∴E、M、F在同一直线上.
9. MN与 BC的位置关系:MN∥BC.
先证:△AFM≌△BFD.
∴∠MAF=∠B.∴MA∥BC.
再证:△AEN≌△CED.
∴∠NAC=∠C.∴AN∥BC.
∵∠BAC+∠B+∠C=180°,
∴∠BAC+∠MAB+∠NAC=180°..
∴M、A、N 三点共线.∴MN∥BC.
能力提升
10.过点 A 作 AD⊥BC,垂足为 D(或取BC的中点 D)
11.35° 12.①②③④
13.(1)证明△ABE≌△BCD.∴∠BAE=∠CBD.
∵∠ABD+∠CBD=∠ABC=60°,
∴∠ABD+∠BAE=60°.
∵∠APD=∠ABD+∠BAE,∴∠APD=60°.
(2)90°;108°
(3)问题:如图(d)所示,点E、D分别是正n 边形中以C点为顶点的相邻两边上的点,且BE=CD,DB交AE 于 P点.结论:
14.连接AC,
∵AB∥CD,AD∥BC
∴∠BAC=∠DCA,∠DAC=∠BCA
证明△ABC≌△CDA.∴AB=CD.
15.连接BE,
∵ED⊥BC,∴∠EDB=90°.∴∠A=∠EDB.
证明Rt△ABE≌Rt△DBE.∴AE=DE.
16.(1)连接AD,
证明△ABD≌△DCA.∴∠B=∠C.
(2)延长 AB、DC交于点E,
∵∠ABD=∠DCA,∴∠EBD=∠ECA.
证明△EBD≌△ECA.∴ED=EA,EB=EC.
∴ED-EC=EA-EB.即AB=CD.
17.两条路线一样长.
【理由】∵AD平分∠BAC,∴∠1=∠2.
∵DE⊥AB,DF⊥AC,
∴∠E=∠DFA=∠DFC=90°.
先证:△AED≌△AFD.∴DE=DF.
再证:Rt△BDE≌Rt△CDF.
∴BE=CF,DE=DF.
∴BE+ED+AD=CF+FD+AD.
∴两条路线一样长.
18.先证:Rt△BFA≌Rt△DEC.∴BF=DE.
再证:△BFM≌△DEM.∴MB=MD,ME=MF.
(2)成立;证明同(1).
19.(1)EF=AE-BF.
(2)如下图所示,结论:BD=CG.
∵∠ACB=90°,∴∠ACE+∠2=90°.
∵AE⊥CD,∴∠AEC=90°.
∴∠1+∠ACE=90°.∴∠1=∠2.
∵BF⊥CD,∴∠F=90°.
先证:△AEC≌△CFB.∴CE=BF.
∵CH⊥AB,∴∠CHD=90°.
∴∠3+∠4=90°.
∵∠DBF+∠5=90°,∠4=∠5,
∴∠3=∠DBF.
再证:△CEG≌△BFD.∴BD=CG.
20.(1)在 Rt△ABD和 Rt△A B D 中,
∴Rt△ABD≌Rt△A B D (HL).
∴∠A=∠A .
在△ABC和△A B C 中,
∴△ABC≌△A B C (AAS).
(2)若△ABC、△A B C 均为锐角三角形或均为直角三角形或均为钝角三角形,AB=A B ,BC=B C ,∠C=∠C ,则△ABC≌△A B C .
中考链接
21.(1)连结 BC,易证:△DBC≌△ECB.
∴∠DBC=∠ECB.∴AB=AC.
(2)逆,假.
22.(1)△ADC≌△ABE,△CDF≌△EBF.
(2)连接AF.
证明Rt△ABF≌Rt△ADF.∴BF=DF.
∵BC=DE,∴CF=EF.
巅峰突破
23.(1)△ABC与△AEG面积相等.
如下图所示,过点C作CM⊥AB于M,过点 G作GN⊥EA交EA 延长线于 N,则∠AMC=∠ANG=90°.
∵四边形ABDE 和四边形 ACFG 都是正方形,
∴∠BAE=∠CAG=90°,AB=AE,AC=AG.
∴∠BAC+∠EAG=180°.
∵∠EAG+∠GAN=180°,∴∠BAC=∠GAN.
∴△ACM≌△AGN.∴CM=GN.
(2)由(1)知外圈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内圈的所有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这条小路的面积为(a+2b)平方米.
24.(1)①∵t=1秒,
∴BP=CQ=3×1=3(厘米),
∵AB=10,点 D为AB的中点,
∴BD=5(厘米).
又∵PC=BC-BP,BC=8,
∴PC=8-3=5(厘米),
∴PC=BD.
又∵∠B=∠C,
∴△BPD≌△CQP.
②∵vp≠vQ,∴BP≠CQ,
又∵△BPD≌△CQP,∠B=∠C,
则BP=PC=4,CQ=BD=5,
∴点 P,点 Q 运动的时间 (秒).
(厘米/秒).
(2)设经过x秒后点 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 (秒).
∴点 P 共运动了 厘米).
∵80=2×(10+10+8)+24,
∴点 P、点 Q在AB 边上相遇,
∴经 秒点 P与点Q第一次在边 AB 上相遇
25.(1)①=,=
②满足的关系是∠α+∠BCA=180°,理由为:
∵∠α+∠BCA=180°,
∴∠α+∠BCE+∠FCA=180°.
∵∠α+∠BCE+∠CBE=180°,
∴∠CBE=∠ACD,∵∠BEC=∠CFA,CA=CB,
∴△BEC≌△CFA(AAS).
∴BE=CF,EC=FA.
∵EF=CF-CE,∴EF=|BE-AF|.
(2)探究结论:EF=BE+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