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 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 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20:5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
他出生于德国,却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老庄哲学颇有研究。
他迁居于瑞士,却被托马斯·曼称可以代表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他在堤契诺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却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他就是著名诗人、作家——赫尔曼·黑塞。
导 入
黑塞生平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他以小说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而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赫尔曼·黑塞在浓郁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受过东西方文化的熏陶。艺术上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思想上深受尼采哲学和老庄哲学的影响。
主要代表作有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玻璃球游戏》《东方之旅》等,诗集《浪漫之歌》,散文集《堤契诺之歌》等。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1912年黑寒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寒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随 笔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谈读书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教养(jiào)卷帙(zhì)发掘(jué)僧侣(sēnɡ)
狭隘(ài) 逊色(xùn)咖啡(kā)时髦(máo)
宽敞(chɑnɡ) 吟啸(yín) 愉快(yú) 公爵(jué)
慰藉(jiè) 麻痹(bì) 强迫(qiǎnɡ)给予(jǐ)








①息息相通:
②望洋兴叹:
③孜孜不倦:
④一劳永逸:
⑤心驰神往:
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
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理解性、接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对象是课程类或者实用类的书籍。这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取向的类似于课程学习的阅读。学习接受认同是阅读的基本姿态。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接受新知识,并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理解性阅读往往需要调动我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运用各种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站在全文的角度了解文章介绍的对象,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
具体来说是要向文本提问题,并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本书谈些什么 详细阐述什么 怎么说的 全部有道理吗 该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
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
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
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
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3.如何理解“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目的和准则的方法”?
4.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精神迎接未来”。




2.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且这种获得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




3.如何理解“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目的和准则的方法”?
这是说,作者把读书当作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养,带着对世界文学的敬畏,广泛而又公平地选择、阅读世界文学。这是一种缺乏个性和热情的阅读方法。




4.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5.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