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放大镜》
主 要 内 容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对放大镜镜片等材料的比较观察,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中央厚、边缘薄且透明,认识到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2.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的功能与结构特点。 3.探究实践:通过用放大镜观察与肉眼观察的比较活动,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功能;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探究活动,认识放大镜的镜片结构,并能选取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镜片结构的理解。 4.态度责任:通过课堂学习活动,培养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和对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感受到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教学 重点 和 难点 重点:认识放大镜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且透明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材料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创设情境,引入观察(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学校科学调查小组去野外进行了考察,他们来到田野上观察了植物和土壤,来到河滩上观察了河流水质。 2.提问:今天在课堂上,带来了一些同学们采集的样品,大家想一起来观察吗? 3.揭示课题:放大镜(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大情境,逐步引入观察,引领学生整个单元的学习。 二、探索和研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预设30分钟) 活动一:用放大镜和肉眼对比观察(10分钟) [材料准备:野外采集到的样品、放大镜、学习单(一)] 1.材料员领取观察样品和放大镜,小组成员开始观察并记录,交流。 2.提问:经过我们的小组合作观察和交流,用放大镜观察,与肉眼相比,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哪些细节? (预设:放大镜下,叶片上有小小的绒毛,花粉是一小颗一小颗的,土壤中有小石子,文字变大了,河水中有一些杂质) 3.思政引导并小结: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辅助,交流观察所得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平时生活中也一定团结同学,有效合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放大镜的作用是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设计意图】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合作学习。通过与肉眼的对比观察,明确放大镜的放大功能。由功能入手,转而向其结构进行探索。 活动二:对比观察各种镜片(15分钟) [材料准备:放大镜镜片、透明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玻璃弹珠、平面镜、学习单(二)] 1.过渡: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是源于怎么样特殊的结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比较”的科学学习方法来找找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吧! 2.出示任务:这些材料是否都有放大作用呢?请通过观察做出判断,并在学习单上记录下它们结构上的特征。 3.材料员领取材料,小组成员进行观察活动。 4.汇报交流: (1)通过观察,哪些材料具有放大作用? (预设:放大镜镜片、玻璃弹珠。) (2)具有放大作用的材料在结构上有什么共性? (预设:中央厚、边缘薄,具有一定的凸度。) (3)剩余材料为什么没有放大功能? (预设:透明玻璃片没有凸度;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平面镜不透明) 5.小结:放大镜的放大功能源于其特殊的结构。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且透明,像这样的镜片也叫凸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材料的对比观察与分析,先明确具有放大作用的镜片的共性特征,解决中央厚,边缘薄,有凸度的结构特点;此外,反向分析没有放大作用镜片的原因,明确透明这一特点。 活动三:对比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5分钟) 1.提问:所有放大镜的放大效果都一样吗?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预设:凸度。) 2.材料员领取三块放大倍数不同的镜片,小组成员进行验证性观察并研讨交流。 3.小结: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4.思政引导: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勤劳聪明的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特点,发明并制作了放大镜。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勤劳、细致,关注好我们身边的实物,说不定就会有神奇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研讨发现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迁移应用,自制放大镜(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圆底烧瓶、塑料小瓶、透明塑料袋、水] 1.提问:今天学习了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放大镜吗?谈谈你们的想法。 2.出示圆底烧瓶、塑料小瓶、透明塑料袋、水,个别学生演示制作,观察展示。 3.小结:只要具有放大镜结构特点的物体都具有放大图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迁移应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放大镜镜片特点的理解,认识到和放大镜镜片一样的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具有放大功能。
板书设计 1.放大镜 结构 功能 中央厚,边缘薄(有凸度) 放大镜 放大物体的图像 透明 凸透镜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反思 (1)探索活动一利用放大镜和肉眼对比观察并记录,活动中学生使用的课堂时间较长,建议只记录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既经历了观察与对比,又获得了两种观察的区别所在。 (2)探索活动二观察比较不同的镜片,材料数量有点多,学生整理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建议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镜片进行对比观察,让学生思维有更好的提升。 (3)合理安排本课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前需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根据学生对放大镜真实的认知情况来合理安排活动,可以考虑将活动的顺序进行调整,也可以对活动进行整合。利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将自制放大镜活动作为主活动,通过做一个放大镜来更好地体会放大镜的结构与功能。 (4)需要在科学教学的更多地方与思政元素相联系,比如说科学精神、科学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