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奶奶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乘法和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紧密结合直观图示,通过细致观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量关系,找到合适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
2.学生能否提取与梳理有效信息,并能利用“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方法用直观图完整地表示数学信息理解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程序性知识的理解与分析、元认知识的理解)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元认知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提取与梳理有效信息
教学难点:能利用直观图完整地表示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任务分析】
【教学评一致性分析表】
认知过程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活动一 活动一
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活动二 活动四 目标一 目标二 活动四 目标二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元认知知识 活动四 目标二 目标三
【教学过程】
文字表征:说一说梳理信息
1.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板书:获取信息)你能读懂淘气去奶奶家是怎样乘车的吗
学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2.追问:谁能完整地说出淘气去奶奶家的乘车路线
学生先“自己说”,再“相互说”,最后我“引导说”,通过不断地“说”,让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达关联信息,为后面画图作铺垫。
(二)模型(图画)表征:画一画表征信息
引入:你能画图把刚才表达的意思和信息用合适的方法画下来吗?(板书:表征信息)
1.独立试画: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作品
2.思考交流:鼓励学生解读每个直观示意图,并与同伴交流。
3.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比较4幅图的异同,逐步抽象简化,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筛选有效数学信息,用简洁的图示呈现出来。
4.示范体验:教师示范画“线段图”(板书),并提醒学生画图的注意事项,鼓励所有学生再次画“规范”的“线段图”。
总结:同学们画图的本领越来越厉害了,把生活中复杂的问题用“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方法画出了这么简洁的线段图,学会了用画图的方式去梳理信息、表达信息。
(三)运用不同表征,理清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标一标 估测路程
(1)出示问题1让学生独自完成,
(2)小组交流再汇报分享: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这个位置的?
眼睛进行估测; 以“一黑一白”为度量单位来确定大致的位置。
但必须从信息中或指着图理清关系说明理由:速度不变,时间2时是4时的一半,路程也是一半
2.算一算 解决问题
(1)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结合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板书:分析关系)
师:不管从条件出发还是从问题出发,都是要先算火车和汽车行的千米数,再加起来就得到总千米数。(板书数量关系式)。
学生列式解答
3.总结:
(指板书)首先读懂题意梳理信息,再通过画图表征信息,并结合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板书解决问题)
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基础练习
1.淘气一家去古城游玩,从光明镇出发需要先乘3时的汽车,在新城换车,再乘5时的火车。
(1)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用示意图画一画。
(2)从光明镇到新城多少千米?
(3)淘气家到古城共有多少千米?
2.郑叔叔家住北京,春节乘火车回青岛老家,途径天津、济南,最后到达青岛。
(1)天津到济南得到路程是多少千米?画一画,算一算。
(2)北京到青岛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火车从北京出发,平均每时行驶152千米,3时大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在图中用“△”标出来。
校对后提问:在解决两个问题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拓展练习
填一填,算一算、想一想
1.填一填 ( )、( )335、435、( )、( )
2.小木条有多长? 3. 8点到11点经过了多长时间?
4.算一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提升:1.沟通总结到方法:根据情境画图理清楚信息并标全信息与问题、寻找信息与信息和问题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列算式解答,2.加减法模型,求经过=终点-起点等等。
(五)反思总结
请同学们再次看到黑板,今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复杂的问题,下次你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