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与要求】
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5~6年级 ⑥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恒星 ⑧了解天文观察和利用航天器探测宇宙的历史
【教材分析】
《浩瀚的宇宙》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太阳系构,通过制作模型及实地观察学习认识星座后,进一步认识学习庞大的宇宙组成与结构。本课内容先以太阳系引出银河系,图文结合介绍银河系;再请学生建立、观察、评价银河系模型,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银河系的形状与结构;而后介绍河外星系知识,体会宇宙的浩瀚。最后研讨“银河系是怎样的星系?”“宇宙有多大”“如何向外星人准确描述地址”。拓展学习充满活力的宇宙。
【学情分析】
经过前五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在数据中初步感知了太阳系的庞大。也已学习利用观星盘辨识星座,知道星空中有无数的恒星,且在夏季夜空有一条闪亮的“银河”。学生对于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名词不陌生,但对于宇宙中的层级关系,以及各种星系的数量、各星体间的距离并不清楚。
(本次展示课学生无前五课的学习经历,因此在本课前,教师带学生简单学习前五课教材内容,并布置课前任务,收集有关于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资料阅读,建立模型,纠正、完善对银河系的认识。
2.通过学习,厘清宇宙中各星系的层级关系。
3.知道目前并未发现宇宙边界,且宇宙正在不断膨胀中。
科学思维:
1.以提供的资料为基础,对银河系进行抽象与概括,建立银河系模型。
2.根据模型,描述银河系的结构与特点。
3.分析模型,提出一些有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与问题。
探究实践:
1.在阅读分析资料、建立模型过程中,逐步形成提取、分析重要观点的实践能力。
2.在制作模型时,能用材料进行良好的加工制作,并能自主反思制作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
1.乐于与他人交流宇宙相关的知识与疑惑,敢于质疑,善于有依据地对他人观点进行分析与纠正。
【教学重难点】
1.在感知和理解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地宇宙体系与结构模型,厘清并形成有一定系统的宇宙认识观。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资料卡、黑色圆卡片、泡沫小球、胶水、记录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当夜幕降临,古人们仰望璀璨的星河。在中华大地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天问》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冯翼惟象,何以识之?译:宇宙的样貌,如何才能认识啊?
提问: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们的努力,现在人类已经认识了宇宙,相信你对宇宙也有一定的了解,谁来告诉屈原,你知道的宇宙是怎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屈原的天问展示出古人对宇宙的好奇,学生暴露前概念。另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也源于《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二、认识银河系
古诗中常出现银河的诗句,你知道我们看到的银河是什么吗?它和银河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银河系是怎样的一个星系呢?
提供资料,组织学生整理资料,提取两个描述银河的关键词贴在黑板上。
组织学生在黑板上整理关键词,一部分归纳到“庞大”,意指浩瀚;另一部分归纳到银河系的形状与结构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银河系是怎样的星系?
设计意图:认识银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组织学生提炼关键词并全班展示,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地学习认识银河系。在黑板上梳理关键词,再一次帮助学生厘清银河系的特征。最后请学生归纳交流,再次帮助学生建构起银河系的认知。
三、建立银河系模型
1. 组织学生建立银河系模型(要求:①可自选俯视/侧视②制作后贴在黑板上,③完成后交流探讨,记录)
2.组织学生评价模型并交流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模型,学生将输入的知识直观地输出,通过观察对比可视化的模型,进一步完善银河系观念的建立。用能模拟,不能模拟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另该环节请学生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开放度高,希望学生有依据地展开遐想。
学习河外星系 认识宇宙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河外星系内容。
教师借助图片视频介绍讲解“仙女座星系、大犬星座互相碰撞的两个星系、草帽星系M104”
学习宇宙至今未发现边界,仍在不断地膨胀,并且充满活力。
组织学生多种形式向屈原讲述,宇宙是怎么样的。
【板书设计】
学生制作的银河系模型
学生贴的关键词
银河系
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