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图形分类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图形分类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9 2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分类》说课稿(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图形分类》。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提出,要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今天我将以此为主线与各位分享,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课堂要生长,前提是要备好课,只有摸透学生、吃透教材、找准方法才能把课上好。
《图形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教材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同时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科书安排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分类活动初步认识图形类别特征;第二个问题是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说学情
为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我进行了学情前测,根据前测的结果,学生的分类结果大部分很单一,也反映了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只看到图形各自的特征,没有发现图形间的类别特征。
三、重难点
因此,如何通过分类,帮助学生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间的联系,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ppt出示】
  知识与技能:经历对已学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说一说、辩一辩、摆一摆等活动,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图形分类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具和学具,能够为难点的突破提供良好的帮助。为此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学具:【ppt出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 微课视频、各类图形若干
  学具准备:学习单、各类图形若干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将通过问题引导法、实践操作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思考,在思考讨论中感悟。
六、说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试图让图形分类在学生的思维中生长起来。
回忆图形 激活经验
首先是回忆图形,激活经验。“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学生一一列举学过的图形,,接着我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请学生再次认一认上面的图形。紧接着出示今天的课题《图形分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分类。
这样的提问有效激活学生的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下面的教学聚集动力。
独立思考 尝试分类
接着就是第二环节,独立思考 尝试分类
我记得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你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在作业单上说一说,分一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
分享结果 交流标准
“谁来展示你的分类结果?你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分类后,进入分享结果,交流标准的环节。我设置这样一个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在分类时,应该要有分类的标准。
前测发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图形进行分类,但分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不能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分类的标准,抽测学生中有16%的学生,只写出了分类的结果,却没有给出分类的依据。
分类标准单一,我对本校的部分四年级学生进行前测,58%的学生只发现了一种分类方法。其中,大部分孩子都是按照“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
绝大部分学生的分类是分完一次,就戛然而止,没有层层递进继续分类。
所以,在本环节,我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首先是“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前测的分类结果上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分为一类,把其他图形分为另一类,但却出现了几种截然不同的表述方式,学生对比发现,“其实他们都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分类的。”教师及时肯定,“你的表达真规范,特别有数学味!”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分类的标准。
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接着是第二层,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还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吗?”
学生这样汇报“我是根据图形里含有的图形来分的,这几个图形里含有圆,这个图形里含有三角形,这个图形里含有四边形。”
还有学生提出:可以按有没有角来分,按是不是对称的来分,按有没有相等的边来分。对于这些想法我都给予肯定。“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能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
逐层递进分类
接下来,来到了第三层“逐层递进分类”,这一层次的探讨,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原因有三:
1.基于学情,在前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分完一次,就戛然而止,没有层层递进继续分类。
2.基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在层层递进的分类活动中,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和梳理,深入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
3.基于教材:对平面图形的层层分类,也为本单元后续学习三角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打下基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层层分类呢?我邀请一位学生上来摆一摆,配合学生摆的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串:
“你能看出他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吗?”
“这一次又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还能接着往下分吗?”
“你能完整描述他分类的过程吗?”
这样4个问题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图形的类别特征,进一步加强图形间的联系,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
在描述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清“在什么范围里,以什么标准可以分为哪几类。”
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分类,“同样是刚才的9个图形,你能像他一样,一层一层往下分吗。”请同桌两人试着分一分,相互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此环节,在比较辨析、交流互动、质疑分享的过程中,不同思维水平的孩子都会各有收获,孩子们的数学能力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同时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自学微课 动手验证
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特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将播放一段简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生活很多物品中都有三角形和四边形,想一想三角形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特性?”
【播放微课】
“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但说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实际操作,接着我让学生用学具分别搭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拉一拉。学生动手操作后,对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特性将有更深的体会。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和四边形还有什么不同?”
(五)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第五环节,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分层设计了三道练习。
基础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
第二题,通过解读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拓展练习: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完成,搭一座“牙签桥”。
总结反思,评价提升
第六环节:总结反思,评价提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表现和疑问,在总结和反思中内化知识、升华思想。课的最后,我带领孩子一起阅读《你知道吗?》欣赏建筑物中的图形,感受图形的魅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七、说预期效果
老师们,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让学生在分类中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在操作中,感受图形的特性。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得到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永远充满生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