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上3.4《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前3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二、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测量物体的重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科学思维:
1.能建构出弹簧测力计的初步模型。
探究实践:
1.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
2.能通过测试,根据实际效果对自制的简易弹簧测力计进行修改和迭代。
态度责任:
1.通过小组自制简易弹簧测力计活动,培养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
2.培养乐于探究和实践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一个简易弹簧测力计。
课前活动
师出示拉力器
1.找出班级大力士
师:今天老师要在你们班找一个力气最大的同学,等会帮我搬点东西。你们觉得可以怎么找?
同学们办法真多,老师带了一个工具,拉力器。怎么用这个工具来知道谁的力气大?
生:看谁拉得最长谁的力气就大。
师:谁想来试试?
师:还有谁觉得自己的力气比他还大?(生尝试)看来你是咱们班的大力士。
(一)导入
1.师:我们通过拉力器怎么比出力气的大小
师:关键是里面的哪个结构?(板贴“弹簧”)
2.知识应用:比较番薯和钩码的重力
师:这里有一个番薯和一个钩码,想一想如何用弹簧比出他们谁的重力大?
生表达观点。
师:请你来试一试。
这个番薯不好挂,我们可以拿一个小袋子,他很轻,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刚刚的活动我们都用到了弹簧,它具有怎样的特点让我们能用他比出力气和重力的大小?
生:“受力大伸长长”(板贴)
(二)任务驱动
师:刚才弹簧只帮助我们知道番薯比钩码重,但番薯比钩码具体重多少我们知道吗?(不知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一个钩码的重力是0.5牛。我们能不能利用弹簧和钩码制作出一个工具,测出番薯的重力是多少。老师这里有这些材料,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这个问题有点难是吧?那我们来看看其他测量工具,会不会有所启发。
展示:测量长度的直尺、测量时间的时钟、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刻度和数字。我们这个测量重力的工具,也得有。
如何画出刻度线?
①如何确定0刻度线?
②如何确定其他刻度线?一个一个挂上钩码,依次画出0.5N 1N 1.5N……的刻度线。
③画刻度线时要注意什么?视线要平视,等稳定后再画,用上尺子画得更美观。
谁来读一下步骤?是否还有疑问?
7.学生分组动手完成制作(15分钟)
(三)研讨
1.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作品和项目单?
生逐项汇报
还有其他小组想分享吗,重点分享遇到的问题和作品?
2.从图上看起来,每一大格的距离是否均匀?基本上是均匀的。正是因为弹簧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被人们用来制作成可以测量力的工具,简称测力计。
3.其他小组你们番薯的重力是多少?
4.这个大萝卜你觉得可以用我们的自制测力计来测量吗?
太重了,弹簧的弹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科学上,一个弹簧能测量的最大的力,我们称为量程。如果超过量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弹簧还能用来测量吗?
(四)实践应用
1.你们觉得你们制作的测力计准确不准确?要怎么知道到底准不准确?
2.老师带来了我们实验室使用的专业的“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跟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都有刻度、挂钩
不同:指针、提环、材质
3.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看明白了吗?和自制测力计的使用相比,多了一个调零的步骤,其他都一样。
4.接下来我们用两种测力计来分别对番薯、大蒜、土豆进行测量,完成项目单上10和11项内容。
5.生分组合作完成测量。
三个物体的误差都小于0.1的小组请举手,看来你们制作的弹簧测力计精准度很高。
今天我们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自制了一个测力计。其实早在17世纪,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后来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制成了“弹簧测力计”,如果同学们早出生400年,说不定被载入史册的可能就是你们了。
等会课后请推介员将你们的项目单展示在教室左侧的墙壁上,以便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学习。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