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一课
《时间在流逝》
【教材简析】
《时间在流逝》是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作为单元起始课,一开始就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之后通过对日晷等计时工具的介绍,简要了解一些古代计时方法,然后开展“一炷香”时间的研究。这项研究为后续整个单元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观测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通过“燃香”实验,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2.了解古人计时的方法,知道可以用来计时的物体是有规律变化的物体。
科学思维:通过设计、记录、分析等,探究燃香可以计时的原因。
科学探究:
1.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2.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态度责任: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人们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及其发展史。
难点:实验研究燃香计时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小挑战:不看手表,你能估测出1分钟的时长吗?背过身去,用你自己的办法估计一分钟时间,等一分钟到了,转身看向大屏幕,看看你估测的准不准。
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1分钟的时间的?(预设:数的,数60下;打节拍打60下)
师追问:你数的时候(打节拍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有规律地数或拍,速度均匀)
正式上课:
聚焦(5分钟)
图片导入:僧人打坐。师:在古代,僧人打坐时经常用“一炷香”来计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炷香的时间,到底是多少时间?
(出示香条)今天,吕老师也带来了一根香条,你有办法测量它燃烧完需要多少时间吗?
探究一:燃香实验
1.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怎样在短时间内测量这支香的燃烧时间呢?
(预设:先测一厘米,然后量出整支香的长度,计算一下就可以了)
2.师:他的这种方法你们同意吗?你们觉得可以试试吗?如果要用这种方法,我们得首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香条的燃烧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燃烧相同的长度,时间一样呢?如果一样,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如果不一样,我们能用这种方法吗?(预设:不能)
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香条能否均匀燃烧?(PPT出示)
出示材料: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是一根长度为20厘米的香条、点火器、秒表、装有沙子的杯子、尺子、铅笔。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解决刚刚这个问题吗?
首先,我们要对这根香条进行分段(PPT出示),可以1厘米一段,也可以2厘米一段,也可以4厘米一段。标记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测量了。
PPT出示温馨提示:
(1)用笔在香条上做好分段标记。
(2)活动时间:15分钟。
(3)香条燃烧过程中,不要用嘴巴吹,也不要用任何物体去拨弄香灰。
(4)实验过程中轻声交流,仔细观察,准确记录。
7.PPT出示实验记录单:
8.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9.交流研讨:学生分组上台交流实验数据,教师板书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数据记录:一整支香燃烧完需要的时间。
10.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小结燃香计时的特点:香条燃烧时有什么特点?(预设:速度大致均匀的)古人正是利用了香条均匀燃烧的特点,制成了燃香钟。
11.还有什么和燃香很相似?(蜡烛)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建议大家课后可以尝试一下。
三、探究二:古人其他的计时工具:日晷和圭表
1.古人除了发明燃香钟这一个计时工具,还有什么计时工具呢?
2.视频介绍日晷和圭表。
3.交流:日晷是利用什么原理来计时的?(预设: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圭表是利用什么原理来计时的?(预设: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
4.讨论:燃香钟、日晷、圭表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有规律变化的事物。
5.这几种计时工具有什么缺点?(不太精确,下雨的话日晷和圭表就没办法计时了)
6.所以才有了后面钟表等更精确的计时工具的出现。
四、拓展延伸
视频播放:了解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古代计时工具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燃香钟——日晷——圭表
均匀燃烧 影子方向 影子长短
有规律变化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