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 · 长征》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5 七律 ·长征》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的第一篇课
文,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不怕苦 难、百折不挠、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和气概。五年级下册的时候, 学生已经在道德与法治中学习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 习做了一次较好的课前铺垫,我将它们有机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诗句表 达的情感,读出磅礴气势。
二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3.领悟重点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百折 不挠、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和气概。
4.激发学生学习和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诗歌。
2.领悟重点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 挠、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和气概。
3.激发学生学习和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四 、教学难点
领悟重点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 挠、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和气概。
五 、教学准备
希沃课件,教学用书,学习任务单。
六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1.观看图片 游戏复习
【设计意图:使用上学期在《道德与法治》——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中图片 导入,拉近文本和孩子的距离,勾起孩子对背景的了解。激趣引导学生了解到 毛泽东写《七律 ·长征》的历史背景。】
2.板书课题 读题解题 板书课题: 5 七律 · 长征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让学生学生进一步了解律诗 的特点。】
3.出示长征图,汇报资料收集情况。
【设计意图:利用希沃同屏技术和手机传屏检查课前“搜集长征数据,重 温长征精神”表格,进一步让学生了解长征中的“难”,感受红军战士们的长 征精神。】
( 三) 品读诗文 感悟诗情
品读首联悟“等闲”
全诗围绕哪些句话来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拨:我们说这是文章的中心句,作用是总领全文。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句的意思呢?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都看作是 平平常常的事。
3.面对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态度怎样?指名说 板书: 不怕
4.你从这“不怕”二字中感受到红军们……(坚定、乐观、勇敢 )
5.面对长征的艰难险阻,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困难、毫不畏
惧?推想“等闲”是什么意思?(平平常常的意思。) 板书: 只等闲
6.是呀,“等闲”在这儿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诗人把什么看成“若等 闲”的事情?(远征难的事 、万水千山)请你把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教师评价:朗读就是最好情感的表达,你读得真好。你把“不怕”读读很 重,读出战士们的坚决、信心,把“远征难”放慢节奏读又字字有力量,读出 长征中的困难重重,如果把“只等闲”读得平平常常的语气,会更好。
8.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品读颔联悟“山” 难
1.诗文中讲道了哪些山?哪些水?随机点名汇报
【设计意图:使用随机点名功能 , 关注更多举手的孩子,以“万水千山” 的难贯穿全文。】
过渡:默读诗文,想一想,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经历了哪些“难”,又为 什么当作“只等闲”呢?请找出来,做好批注。
【设计意图:使用希沃中的计时功能 , 帮助学生提高边快速默读,边抓重 点的速度;借助学科融合方法,把《道德与法治》“活动园” 中的理解“长 征不怕远征难” 与语文教学中远征“难” 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对长 征路上的“难”了解得更全面,我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文。】
2.指名说。你找的句子是?你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五岭山脉是那样的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就像翻 腾的细小波纹。
3.. 你知道哪五岭吗?(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点拨:你借助注释知道的,是吗?借助注释来理解词句,这也是一种很好 的学习方法。(出示图片理解“透迤”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你现在最想用 哪个词来形容它?预设:绵延起伏、连绵不断、绵延不绝
4.诗中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的?(逶迤)
点拨:“形容道路、山脉、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是“逶迤”。这 是跨越了五省,绵延千里的“五岭”。诗人把它比作……
它们还真有相似的地方。诗人把逶迤的五岭比作细浪,想象奇特,夸张至 极,突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和气概。)
5.指导朗读:在读得时候要读出“五岭”的逶迤和“波浪”细小的区别。谁 来读。
过渡: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出示句子
预设: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脚下滚过 的泥丸。(借助乌蒙山图片理解“磅礴” )
6.看到图片中的乌蒙山,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它?
预设:十分山势高 ,很陡峭、高耸入云 ……(磅礴)
教师评价:磅礴就是指山势高峻、险要。同学们,请试着想红军在这崇山峻 岭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说:山势陡峭,可能一不留神就掉下悬崖了。
点评:虽然面前是险要的乌蒙山、是危险,但是我们的红军怕了吗?他们只 不过是把它当作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出示“泥丸” 的图片 , 泥丸能与乌蒙 山相比吗,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反馈)板书: 不怕困难 英勇无畏
7.指导朗读: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乌蒙山的高峻凶险,气势磅礴,泥 丸的细小,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乐观精神。
8.这两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
预设:借助图片理解“透迤” 和“磅礴” ,又与“细浪”和“泥丸”进行 对比,感受红军将士们的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男女对比读。
品读颈联悟“水” 难
师: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把山的艰难当成“只等闲”,还把什么当成“只 等闲”?
1.指名说,你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预设:金沙水两岸尽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击这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出示金沙水图片,借助注释理解“云崖” 。)
2.明明水流湍急,危险重重,怎么还说是暖呢?(温暖)
预设:因为红军们渡过了危险重重的金沙水,感到高兴,就觉得心里像太阳 一样的温暖。
3.金沙江,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金沙江都是妄想”足见金沙江的险 峻。红军是如何渡过的?你们知道吗?
引入故事感受“暖”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峭 壁,敌人又设重兵把守。红军仅靠着七只小船就从容地过了江。敌人本想凭借这道天险阻挡红军北上,消灭红军。然而我们的中军语用调虎离山之计,没有 浪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巧妙地过江了!)这样的好事难道不值得我们 高兴的是吗?
4.你觉得这句怎么读?(先读出渡金沙江的凶险,再读出渡江后的开心。)
5.小组合作读。
师:涉水中不仅仅有“暖”,还有“寒”,谁来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 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6.你又是从哪里感受这个“寒”的?指名说。
预设: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很凉,桥很危险,让人感到害怕、寒冷。
点拨:红军要到会师,就必须通过这大渡河,可是他们的头上有飞机轰炸、 前面有机枪扫射、后面有敌军的追捕、脚下是冷冰冰的铁索和奔腾的河水,在 自己的领土上,被人欺负,这是一种心寒,更是一种九死一生的悲壮。
7.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吧!播放 《飞夺泸定桥》 视频。
8.同学们,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十分激烈、十分残酷……)
9.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指名说。 板书: 百折不挠
10指导朗读:(1)英勇无畏。把你们的体会读出……(男女对比读)
点拨:这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 喜悦,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表现的淋漓尽致。师生合作读:出示:颔、颈
联。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 、 图片和视频 , 讲述故事等,更直观地帮助学生了 解长征的艰难,更深刻地理解诗文。】
颔联颈联悟特点 ——知识配对游戏:对仗工整碰碰碰。
品读尾联悟“开颜”
1.岷山平均海拔2500多米,主峰海拔5000多米,连鸟都飞不过的高度,可红
军却说“更喜”。喜从何来呢? (使用蒙层 、橡皮功能)
预设:(1)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江、抢泸定桥,从敌人的重围中 杀出一条血路来,值得欣喜。(2)“更喜”的是:翻过岷山,就会迎来长征的 胜利。
【设计意图:使用希沃中放大镜 、蒙层和放映幻灯片时,用橡皮功能,强 调关键的词语,直观、生动,既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为课堂教学带来灵
动。】
2.透过这“尽开颜”,你又体会到红军的什么?指名说。板书: 百折不挠
3.指导朗读:红军战士们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 “尽开颜”我们朗读时,要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尤其是“尽开颜”朗读时 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开火车读。
4.红军除了“不怕”诗中的“难”,你还知道他们还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预设:缺衣少食,过草地,四渡赤水……指名说。
( 四) 诵读诗文 读出气势
过渡:同学们,红一方面军从浙江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1年之后仅剩下7 千人;长征前红军出发时总人数约三十万,到达陕北后仅剩二万五千人,虽然 “远征难”可我们的红军战士“不怕”。( 使用希沃古诗词功能出示古诗)
1.听范读
2.配乐引读:长征路上明明是长路漫漫,战士们不怕地说……
长征路上明明是困难重重,战士们等闲地说……
长征路上明明是苦不堪言,战士们开颜地说……
3.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使用希沃中自带的古诗文课件,图文并茂、声色灵动,加上 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学生多诗文的理解,最后全班一起背诵诗文,激发学生 对红军战士们的崇高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五) 思维导图 整体回顾
【设计意图:借助希沃中的思维导图功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分析,理清 文章结构。】
( 六) 迁移训练 感悟情怀
七 、板书展示
不怕 只等闲 ( 不怕困难 英勇无畏)
5 七律 · 长征 长征
精神
( 毛泽东) 更喜 尽开颜 ( 百折不挠 乐观豪迈)
八 、作业设计
( 一) 结合实际 抒写情怀 ( 选做)
在新时代,我们该怎样学习和传承长征精神?相信此刻你心肠澎湃,和同学 讨论,写下你的想法。
小练笔:
长征精神是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
( 二) 合作学习 , 阅读链接 《菩萨蛮 · 大柏地》( 必
做)
九 、教学反思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 让诗文教学更有味
听了匡老师和刘老师的精彩讲座后,我就一直在反思自己教授诗文的环 节的得与失。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大的改变。在巧借 “湖南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的试点开始,我的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更大 的改变。在我执教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七律 ·长征》一课时,我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2.0的现代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
一 、巧用希沃“汉字” 功能 , 帮助学生读准读通
在初读古诗读准读通的环节,我借助希沃的汉字功能,将本课的会写字
“律、崖、渡、索”4个字用田字格加拼音的方式呈现在诗文的旁边,这样有利 于学生借助汉字的拼音,可以帮助学生在读诗文时读准字音。在刘老师的讲解 中,她强调教授诗文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鼓励学生对诵读诗文的兴趣,
读出诗文的韵味,读出诗文特有的节奏,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所以,在这个 环节,我设置了用多种方式读诗文,例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组合作
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这也是,我在初读环节给学生设定的量规之一。
二 、巧用图片 、视频等 ,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在品读诗文,理解意思环节,我借助于图片和视频、注释等方式,帮助学 生理解诗句。我用一个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本诗是围绕哪一句来 写的?”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找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充 分的诵读以后,感受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后。我抓住 “万水千山”,让学生去找一找他们经历了哪些山,渡过了哪些水。学生很快 找到了——千山:五岭,乌蒙山;万水:金沙江和大渡河。再次引领学生抓住 学“只等闲”、“不怕”等词语,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也为下文从哪些词语 当中体会了红军的不怕难做了铺垫。在介绍背景的时候,我出示学生们最开始 使用的数据统计表。对长征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借助图片体会五岭山的逶
迤,乌蒙山的磅礴,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水后的喜悦心情和大渡铁索桥的悲壮情 怀。学生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诵读。他们的 感情有了性的突破,感受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后,最后 配乐诵读并背诵。以读代讲,六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这样的要求。这样就完 成了我设定的第二个量规: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 、巧用希沃思维导图 ,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老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老师就得想办法,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在这个环节,我巧用希沃当中的思 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这样学生可以做到一目了然,把诗文的结 构和方法了然于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能够在匡老师和刘老师的引领下,
做一次自我教学的反思,是我的幸福与荣幸,在反思为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受 最深的还是匡老师的“量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学情;刘老师对 古诗文的研究,值得为学习。巧借信息2.0的东风,做一个“活到老、学到老” 的教师,在反思的路上一直期待发现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