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9 22:23:17

文档简介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年秋高2022级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
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课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
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闲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勰强调“文”有韵,而萧绎所说的“文”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他强调
“文”之抒情和语言的形式美。
B. 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课、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
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 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
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D.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
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表现出创
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 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
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C. 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
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
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3.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 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D. 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4. 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3分)
文学 自觉 ①_________ (自觉的开始) 南朝时期地位
文笔之分强调
文学文体辨析 始于《汉书艺文志》 ③______ 举例论证 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
《典论论文》分四科更自觉
《文赋》分十类文体
《文心雕龙》《文选》更系统
审美特性追求(②_______) 语言形式美的追求
艺术特征的追求
5.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
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生命中的镜子
田 鑫
我对镜子,总是心怀敬畏的。
但我却曾故意打碎过一面镜子。
过程是这样的,我正因为一件事情哭得很伤心时,一抬头就看见那面镜子里的另一个我也哭得很伤心,于是,我的伤心就被镜子复制,导致我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从伤心里走出来。
我攥起拳头,冲着镜子上站立的鹤头打过去,咔嚓,原本直立的鹤,随着镜子碎成了很多片。顾不上手的刺疼,我被眼前这些碎片吓坏了,打它之前我并没有考虑过后果,现在它破碎了,我害怕了。镜子像是报复,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
这是我们家当时唯一的一面镜子,是母亲的陪嫁。现在,它不完整了,这意味着我闯了祸,一顿教训是躲不过了。当天,父亲打完我,找来胶布,把面积比较大的碎片粘连在一起,那只完整的鹤的形象,荡然无存,一面因破损而丑陋的镜子就一直立在我的记忆里。本来清苦的生活,被镜子照出来的时候,更多了破败之感。
经此一事,我怀疑,这面被我打碎的镜子把我们家那点事全部记录下来了,我们家的贫穷、无奈、伤悲以及偶尔的小喜悦,它都一一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有人知道我们的底细,随时准备在我们要紧的时候揭开伤疤,如此看来,我打碎它是正确的。
幼时的我,喜欢躺在麦草垛上看天空,这给了我无穷的遐思空间,以至于我认为,我的文学创作起源于对天空的凝视。我当时就发现,天空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天空的平面和镜子一样,我想知道从天上看,我躺在草垛上是个啥样子,我就一直盯着它看,却发现这硕大的镜子里,根本没有我。我就在想,镜子里没有我的原因,肯定是天与地离得十万八千里。可不是吗,从地面到天空,孙悟空要用好几个筋斗云呢,哪面镜子能照到那么远呢
天空这面镜子,太高太远太难以琢磨,我就在大地上寻找镜子。大地有根,大地之上的镜子就不会像天空这面镜子一样神秘莫测。不信你看,湖面这面大大的镜子上,随时等着为万物留下影像。湖面上老有鸟在徘徊,它们臭美地照镜子,跟我的妹妹一样,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套在身上,就站在镜子前比画大半天。
大地的镜子,大到看不到边际,小到一滴水,这大小不一的镜子,盯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它们好像担心一不留神就有人从它们的镜面里消失。甚至连天空都到大地上来照镜子,在安静的水面之上,硕大的白云变成了棉花,夜里,月亮还把自己复制到大地上。
曾看到过一种说法:明镜能避邪魅恶祟,凡人家宜悬年夜镜,可避邪魅。后来读书,也发现很多“文学中的镜子”。最厉害的镜子是《西游记》里的照妖镜,为了对付妖怪,大神们多次用到它,可见其威力;元代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里有这么一句:只除非天
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凡此种种可见,这明镜绝非简单之物,它能照见凡人的面容,也能识破恶人邪魅的伎俩。
在甘渭河一带,“明镜”也是出嫁时必不可少之物,父母会为女儿准备一面圆镜,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吉祥顺利。拿一面镜子照亮前路,我的奶奶就这样用过,镜子挂在毛驴头部,阳光照下来,远远看到反射形成的亮点,指引祖母抵达她此生生活得最久的地方。后来,迎亲的队伍从毛驴变成了汽车,中间有一段时间,拖拉机风光了好几年,我至今记着姐姐出嫁的时候,那台头部挂着镜子的拖拉机,发出来的洋洋得意的突突声,和闻起来让人着迷的柴油尾气。
在我们村,祖母把自己活成了最老的那一个,可是我总觉得二十多年来,她的模样没怎么变过。她端坐在炕上,套上顶针,让重孙子穿根针,就低头缝她的被子去了,老花镜都不用。祖母做女红的家什都放在她的嫁妆里,一个漆面很奇怪的木柜,中间镶嵌着一面缺了一角的镜子,一个油漆写上去的双喜字,只剩了一半。我见过很多次祖母从柜子里取东西的场景,却从来没见过她照镜子的样子。我问祖母:“你咋不照镜子?”她不看我,看了一眼柜子,说:“镜子有啥照的,我不照都知道自己有多老。”
我恍然大悟,祖母不照镜子不是怕老,是怕从镜子里看到年轻的自己,看到那个陪了她一辈子最后先她而去的祖父。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写家中的镜子是“当时唯一的一面”,并且还是“母亲的陪嫁”,这使后文
父亲教训“我”、粘连镜子等内容更具合理性。
文中写天空“瓦蓝瓦蓝的”“还有些晃眼”,表现其明净澄澈;湖面这“大大的
镜子”“为万物留下影像”,表现其平静开阔。
C. 祖母表示到老年后,自己不愿照镜子,因为这会让她追忆起往昔的经历和曾经的
青春年华,并勾起她对逝去丈夫的深深思念。
D.在甘渭河一带,女子出嫁时要用镜子照亮前路,此时的镜子既是新娘前行的指引,
也暗含了亲人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数个碎片上,有无数个因惊吓而恐慌的脸”,运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打碎
镜子后,“我”内心的恐惧。
B. 作者在叙写天空这面镜子的时候,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展现了一个孩童对于天空
的想象,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C. 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臭美地照镜子”,既展现了鸟儿在湖面盘旋的画
面,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 文中写拖拉机发出“洋洋得意”的突突声,柴油的尾气“让人着迷”,以此来表
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
8. 作者在文中写“文学中的镜子”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9. 作者为什么会对镜子“心怀敬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金华三洞
王士性
金华山高千丈,一名长山,又名北山。山巅双峦,曰金盆、曰玉壶。壶水分两派,下乎山之阳者,由山桥以达于溪。泻乎山之阴者由鹿田而入于洞盆水惟一派落而为赤松涧。山桥者,两崖峙百仞,上有石横跨之,溪流下注焉,故于诸涧为尤胜。山之右为赤松山,又右为知者寺。寺在芙蓉峰西畔,出城二十里乃至。西去则为三洞,东行乃望紫岩,岩东三里则赤松宫也。宫傍山,为黄初平①叱石处。宫长松茂竹,涧水如环流,宫东北两崖间,则小桃源在焉。水石相搏,时引出桃花数片,可觞也。返观羊石,色苍白,卧、立各异态。遂过小桥,西行三里,为东、西鹿田,俗称玉女驱鹿而耕处也。复五里为三洞,上朝真,中冰壶,下双龙。双龙外洞堪百榻,石壁上现仙桃霞衣,龙首左昂而尾右垂。内一穴如蟆颐,水淙淙从中出,即伏流。洞外旧有覆石,可仰卧小舟以入。入则见华盖垂衣,狻猊龟蛇,町者为田,方者为床,滴者为砚,击有声者为钟,矫如玉者为双龙。兹水捍石塞,未入也。登又一里,至中洞,窥黑穴无底,徒闻水声暴至。久之,乃有帘泉飞下三十余丈,盛以巨石,双石笋崭然壁立于前。复披莽三里,至上洞,大石如龟,横当其穴,穴中数石,如群仙俪立,内垂衣伸一足者为观者。此朝真②所由名也。洞列诸怪奇相,不类人世,道书亦以此为三十六洞天之一。时余游以甲戌九日,与同年章德卿俱也。东南行二百余里,至缙云,则有仙都之胜。
(选自《五岳游草》)
【注】①黄初平:流传于浙江省金华市一带的神话人物。据说他擅长炼丹和医术,一生以“治病救命、济贫扶弱”为己任。②朝真:朝见真人,“真人”指道教中品德高尚之人。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
的横线处。(3分)
泻乎 A山之阴者 B由鹿田 C而入 D于洞 E盆 F水惟一派 G落 H而为赤松涧。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下乎山之阳者”中“阳”是指玉壶峰的北面,古人常将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称
为“阳”。
B. “诸涧为尤胜”的“胜”与“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的“胜”意
思不同。
C. “不类人世”中的“类”与“有类橐驼者”(《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类”意
思相同。
D. “甲戌”,“甲”属于天干,“戌”属于地支,天干地支按顺序搭配,可以纪年、
纪月。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金华山有金盆和玉壶两座山峰,其中从玉壶峰流下来的一股泉水经由山桥汇入小溪。
B. 赤松山的左边是金华山,右边是赤松宫,出城以后再走二十里路,就可以到达赤松宫。
C. 从赤松宫出发,先经过小桥,然后一路向西行走,再走八里路,就可以到达金华三洞。
D. 作者在文末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同行之人,并称距此二百余里的缙云,风景也非常美丽。
13.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宫长松茂竹,涧水如环流,宫东北两崖间,则小桃源在焉。(4分)
(2)登又一里,至中洞,窥黑穴无底,徒闻水声暴至。(4分)
14. 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朝真洞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丰年行
陆 游
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①声。
稻陂正满绿针密,麦陇无际黄云平。
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涕泣伐桑柘。
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赛春社。
吏不到门人昼眠,老稚安乐如登仙。
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续放身丁钱②。
【注】①地碓:舂米的工具;②身丁钱:人口税,一般对男丁征收。宋庆元元年春正月,免除台、严、湖三州贫民一年的身丁钱;第二年春又免除临安府民三年的身丁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转晴,农人忙于劳作,家家户户都传来了舂米的声音。
B. 雨后的稻田里蓄满了水,秧苗正绿;麦垄一片金黄,远远望去,绵延无际。
C. 养蚕已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当前谷价极高,农人纷纷砍掉桑树,改种水稻。
D. 本诗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在质朴平实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幅农家和乐的图景。
16. 本诗洋溢着喜悦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喜”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两句是
“ , ”。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出世
俗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集会当天气候宜人的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一般都不会很大,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天气通称为秋雨。从该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的雨, Ⅰ 。很显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第二,秋雨通常与连阴雨天气相关,也就是说,秋雨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下好几天,所以古人常用(甲)来形容秋雨。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雨量不大,唐代诗人曾以(乙)形容秋雨的轻轻柔柔。还有(丙),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视觉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声音。不过,我国因为地域辽阔,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比如江苏、浙江等,秋雨不但不温柔,而且有时还会非常迅猛。如以(丁)来形容秋雨,可见当时降雨强度很大。 Ⅱ ?原来,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
为什么天气转凉,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呢?原来,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因此台风更易出现在这一时段。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18.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加点处的“一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远远望去,哥俩长得一般高
B.他这一番话,让人内心别有一般滋味
C.一般来说,离赤道越近,气温越高,但也有例外
D.火车飞一般地向前驰去
19. 下列古诗词,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夜来秋雨如决堤 ②秋雨绵绵无绝期
③细响鸣林叶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甲 乙 丙 丁
A ④ ③ ① ②
B ② ③ ④ ①
C ④ ② ③ ①
D ② ④ ③ ①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3分)
文本最后一段可以像下文这样修改,语意基本不变,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分)
台风在天气转凉后还会如此频繁出现的原因在于阳光直射区此时会向南移动。
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就有一场台风,于是出现了“寒雨连江”的景象。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附加值”原本是经济学术语,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基础上的新价值,如产品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情绪感受。随着社会发展,“附加值”渗入到了各个领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种额外的收获,一种超越预期的体验,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增益。
对于“附加值”,有人认为应该讲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更稳定、持久;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前规划,主动追求更能激发潜能,保持动力。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阆中中学校2024年秋高2022级入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A.“已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为“接近”。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C.“导致”强加因果,“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2.B(“汉赋难见个人情性”错,原文为“汉代体物测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选项范围失当。)
3.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
4.①文学的独立地位/文学的独立门类/文学的学术分化;
②自觉的最终表现/自觉的最重要表现;
③引用论证。
5.
①文体辨析上,辞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符合魏晋以来“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这一特征;
②审美特性追求上,《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手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骈偶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追求语言形式美”这一特征;
③表达思想与情性上,《归去来兮辞》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汉代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的状况”,符合“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这一特征。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共6分)
6.C(“祖母表示……”错)
7.D(“以此来表现姐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错)
8.
①丰富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引入不同文学中的镜子元素,使内容更加多元化。
②增添效果:借叙写文学作品中的镜子,印证明镜有能辟邪,识破恶人伎俩的作用。
③升华主题:明镜不仅是具体的物品,还寄寓了作者对人性、正义等的思考。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共6分)
9.
①镜子是过往生活的见证,记录生活点滴,承载生活悲欢。
②镜子是幼时遐想的对象,催生丰富想象,孕育文学萌芽。
③镜子是民间风俗的载体,富含神秘色彩,充满美好期待。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共6分)
10.B E G(每处1分,四处及以上给0分,共3分)
11.A(“古人常将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称为‘阳’”错)
12.B(“右边是赤松宫……就可以到达赤松宫”错)
13.
(1)赤松宫里的松树高大、竹林茂密,溪水环流如同玉带,赤松宫东北两面的山崖之间,有小桃源在那里。
(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又攀登了一里多路,来到中洞,只见黑洞深不见底,只能听到水声突然而至。
(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①地理位置;②洞内景观;③道教地位;④命名缘由。
(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共3分)
15.C(“养蚕已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当前谷价极高”错)
16.
①劳动丰收之喜:春雨过后,人们忙着舂米,稻秧和麦陇长势喜人,透露出农人的喜悦之情。
②安居乐业之喜:官员们不再来打扰百姓,大家都可以安心生活,物质富足,充满了喜悦。
③免收丁税之喜:官府再次免除身丁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大喜事。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7.
(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3)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共6分)
18.C
19.B
20.示例:
Ⅰ.一是秋冬过渡季节的雨; Ⅱ.江浙地区的秋雨为何会如此之大 (每句2分,共4分)
21.示例:
不过,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比如江苏、浙江等地区,秋雨不但不温柔,反而有时还会非常迅猛。
(划线处各1分,共3分)
22.
①原句以设问的形式解释了天气转凉后台风还会如此频繁地出现的原因,更能引发读者的注意力和思考,同时强调原因。
②原句“导演”一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台风以生命力,同时将自然现象与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相联系,增添了文学色彩。
③原句由多个短句组成,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天气转凉后台风还如此频繁的原因,同时,长短句结合,句式更加灵动自然。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共6分)
参考译文:
金华山高耸入云,高达千丈,它又叫长山,还被称为北山。山顶上有两座山峰,一座叫金盆,一座叫玉壶。玉壶的水分成两股流下,一股流向山的南面,从山桥那里流入小溪;另一股流向山的北面,从鹿田流入山洞。金盆的水只有一股,流下去形成了赤松涧。山桥,两座山崖对峙,高达百仞,上面有一块石头横跨在上面,溪水从石头上流下来,所以这里的涧水比其他地方的涧水更加优美。金华山的右边是赤松山,再右边是知者寺。知者寺在芙蓉峰的西边,距离城二十里路。往西走是三洞,往东走是紫岩,紫岩往东三里就是赤松宫了。赤松宫紧靠着山,是皇初平(赤松子)叱石成羊的地方。赤松宫里的松树高大、竹林茂密,溪水环流如同玉带,赤松宫东北两面的山崖之间,有小桃源在那里。水石相击,时常会激起几片桃花瓣,可以用来喝酒。回过身去看羊石,颜色苍白,或卧或立,姿态各异。过了小桥,往西走三里,就是东、西鹿田,俗称是玉女驱赶鹿群耕田的地方。再走五里路就是三洞,上
面的叫朝真洞,中间的叫冰壶洞,下面的叫双龙洞。双龙洞的外洞可以容纳百张床,石壁上显现出仙桃和霞衣,龙首向左高昂而龙尾向右低垂。洞内有一个洞穴像蛤蟆嘴,淙淙的水声从这里传出来,这就是伏流。洞外原来有一块石头盖在上面,人可以仰卧在小舟里进入洞内。进入洞内就看见华盖垂衣,还有狻猊、龟蛇,圆石如田,方石如床,滴水的如砚,敲击发出声音的如钟,像玉一样矫健的是双龙。但此时水被石头堵塞,不能进入。又攀登了一里多路,来到中洞,只见黑洞深不见底,只能听到水声突然而至。过了很久,才有一帘泉水从三十多米的高处飞泻下来,泉水用一块巨石承接。两块石笋像刀削一样竖立在前面。又拨开草丛走了三里多路,来到上洞,一块大石头像乌龟一样,横挡在洞口,洞里有几块石头,像一群仙人并肩站立,其中一块石头垂着衣裳伸出一只脚,像一个观看者。这就是朝真洞名字的由来。洞穴里罗列着各种奇形怪状,不像人世间的景象,道书上也把这里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当时我是在甲戌年九月来游览的,和我一起的还有同一年考中进士的章德卿。我们向东南走了二百多里路,来到缙云县,那里有仙都般的美景。
立意示例
(1)可选立意角度。
①偏重于强调主观。追求“附加值”应主动出击,主动而为;但文中应有辩证说理,强调不可乱作为,而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主动而为。
②偏重于强调客观。追求“附加值”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但文中亦应有辩证说理,强调不可一味追求“躺平”,应体现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③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强调追求“附加值”,既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又要主动出击,主动而为。同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2)立意层级
①高远立意。由此及彼,能从探讨追求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探讨追求人、国家乃至人类的“附加值”。
②深层立意,由此及彼,能从探讨追求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到探讨追求其他领域的“附加值”。
③常规立意。就事论事,探讨如何追求提高产品(或其它领域)精神层面的“附加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④浅层立意。就事论事,仅探讨如何追求产品的“附加值”,无深化,亦无升华。
1.优秀标题: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 万事有规划,“附加”碗里来
持平和心与准规划,为获“附加值”赋能 于顺其自然中,主动追求附加值
顺其自然以为固本,主动追求赢“附加”
顺自然与规划并具,为人生道路“附加”
2.优秀范文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
“附加值”本指原有价值之外的新价值,即“附加值”是一种额外的收获。“附加”一词,有附和加两义,既表明了它的附属地位,同时表明了“新增加”这层含义。不论何时何地,“附加值“本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物。依我之见,纵使其如渠中水般从流自然,吾侪乃应持追求之姿踔厉奋发,最终也要平心静气接受结局。
行善始善终之事, 获水到渠成之喜。
“附加值”原就是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意外之喜, 既如此,何不先以“山重水复“的决心将事做得尽善尽美?揆古,苏东坡仕途失意,接连遭贬。 他选择躬亲尽职:既然要做官,就做得尽善尽美罢。 他关心民生,修筑水利造福于民,可谓官中典范。而不论是百姓对他的爱戴,抑或流芳千古的美名,不都是任官一职善始善终“春色满园关不住”后出墙的那一枝红
杏吗?惟有将原有价值变得名副其实,才有可能迎得“附加值”的惊喜。
持主动追求之姿,踔厉奋发,激发潜力。
纵使“附加值”并不一定可求,但吾侪青年仍应秉持主动追求的心理。所谓既无“乘风破浪”之志,怎会有“直挂云帆”之姿呢?酌今,“蝶后”张雨霏正是秉持追求更好,勇于超越的态度,日复一日在黑夜中燃烧肌肉,才有了蝶变之后的荣耀。对于她来说,金牌与冠军本是“附加值”一样的存在,对自我实力的提升与证明才是“原有价值”。为了追求“附加值”,为了国家的荣光,她踔厉奋发,挑战自我,才成了泳坛蝶后。
纵使尽力追求,我们也应明其自然之理,平心静气接受“附加值”的缺席。
“生命终究各归其途,只要安心就好。”李娟在《冬牧场》里如是写道。追求“附加值”而非强求“附加值”,纵使结局并非所期望那般好,但追求的过程已足已让人心安。如今考试不也如此吗?应试教育让人过分地看重分数。但分数,不过也只是学业中的“附加值”。你追求了,努力了,那么你的“原有价值”便得到了最好体现。至于分数如何,我们都应平心接受,毕竟“附加值”本就不是最重要的。追求奋发,平心静气,“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问渠哪得“附加值”?惟有踔厉平心来。追求“附加值”不是结局,是态度与热情,是过程与理想。踔厉奋发,仰首前行,你追求过程中的天寒地冻,路遥车远,不论何时何地,结局如何,便是最好的“附加值”。
于顺其自然中,主动追求附加值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时常不再满足于只是“做成一件事”,而更加关注它带给我们的额外收获,或者精神增益,即所谓的“附加值”。能否收获附加值,是难以预料的,以我观之,应保持顺其自然之心态,更要主动争取,方能赢得“附加值”。
欲追求“附加值”,需葆有“顺其自然”的健康心态。
《人民日报》曾有言:“白天做好该做的事,到晚上自有结果。”附加值不可强求,保持平静的心态稳步前行,额外的收获说不定会悄然落在你头上。郭橐驼种树始终平静顺应天性,没有像其它人一样过度关心,只做好最初的工作,然后就不再理会,顺其自然等待树木成终,不也种出了“长安第一”的树吗?柳永被皇帝亲自黜落官名,虽心有不甘,却没有死缠烂打,顺着皇帝的评价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牌子,在市井中人缘极好,顺其自然地填词,最终也等到了“屯田员外郎”的官职,收获了自己想要的附加值。因此,不必纠结于是否能得到,只需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欲追求“附加值”,更要努力主动争取,才有更多机会。
“附加值”虽不可强求,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寻,唯有主动争取,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远在东隅的福建人不甘贫穷落后,远渡重洋来到非洲开日用品超市,不为发家致富,只为谋求生路。福建人依靠团结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成功在非洲站稳脚根,也获得了勇气的附加值——实现财富自由。正如他们爱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附加值也需要主动争取。春节期间,影片《热辣滚烫》横空出世,火爆全网,导演贾玲表示自己最初只想瘦下来”,却发现这是很好的春节档素材,每天打开记录,安排拍摄,规划得满满当当,影片的上映,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收获了票房、赞美,因此,附加值更要主动争取。
以顺应自然之心态,争取每一个机会,方能收获附加值。
“顺应自然”不是摆烂,而是努力之后的不强求。《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不甘心自己的年老,主动出击深海,历经各种风险终于带回一条大马林骨,但仍被读者视为英雄,成为文学史上经典的英雄形象。所以,顺应自然于心,主动争取于行,方为追求附加值之正道。
机会就像一道旋转着的门,只有在不断努力中的某个时刻才能打开,让我们以顺应自然心态,主动去争取自己人生的附加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