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过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也认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平面图形的知识,认识角。包括:初步认识角,知道角个部分的名称;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认识的三种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在研究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上也离不开角。借助实物图来理解角的概念都是认识角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实物图,按一定的顺序抽象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对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物图中不仅仅是静止的物体,如:尺子、小旗子等。教材中也呈现能动态变化的物体,如剪刀、钟面等,这对学生感知动态角存在的概念有一定的帮助。
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的起点,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做了前测。在前测中我发现,学生看到“∠” 这个图形会认为这是小于号或三角形的一部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这个图形是角。而且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中认为只有像△、□、○等这样封闭的才是图形。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个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像这样的不是封闭的也是一种图形。而在告诉学生“∠”这是角之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到角,学生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但大部分学生不会指角,所以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怎么去指角,并在指角的过程中建立角的表象。
在让学生比较①∠与∠(两个角的张口一样大但是边长不一样。)、②<与<(两个角的边长一样但是张口不一样大。)、③<与<(张口大的边长短,张口小的边长要长一些。)这3组角的大小时。第一组学生基本全错,显然学生在张口一样的情况下是根据边的长短去判断的。第二组的学生基本全对,学生在长短一样的情况下是根据张口的大小去判断的。第三组学生选的错的情况差不多。在对个别学生“你是怎么去判断角的大小”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学生并不知道判断角的大小的标准和方法,而是根据以往判断一般物体大小的标准去判断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只与角的张口有关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目标: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通过对已知图形的复习,在生活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观察数学中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拉动活动角,加深学生对角的感受,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会初步的比较角的大小。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拉动活动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及正确的画角。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个活动角、教师一个大的活动角、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师:这些都是图形,你们认识吗?
学生都已经学习过,很容易回答出来。
师:这三个图形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而且知道能从生活中的物品上找到他们。你看,我们能从三角板的面上找到三角形,能从数学书的面上找到长方形,也能从硬币的面上找到圆形。
【设计意图:图形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图形。这个环节让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图形都是可以从生活中的物体上找到,为后面在生活中找到角做铺垫。】
从生活中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1、让学生感受到角也是个图形并会从生活中找到角。
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刚才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你看,这也是图形(语气缓慢,让孩子们知道长这样的也是图形。)这个图形叫什么呢?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说错,老师不做评价,问一句“有没有不同的?”
师:是的,这个图形叫做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 (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我们已经在某些物体上找到了。你觉得这个角,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也会有这种图形?
学生指角。
师:哦,这里有角,我把你刚才指的角,这个图形画下来,(.)这是角吗?(不是)那你指的我下来就是这样的,那你应该怎么指我画下来才对呢?
学生再次指角
师: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角原来长这样。大家一起来指一指这个角。
师:除了这里有角,其他地方也有角吗?
(学生说黑板或别的地方的角)
师: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说的这个角是什么样子的?谁上来指指看。(学生指角)我们一起来指指黑板上的角长什么样子。
师:那你觉得身边除了刚才指出来的角,其他的物品上会不会也有角呢?请你找一找桌子上物品的角,并指给同桌看。
学生相互指角以后,请两位同学指一指。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个别指角,知道怎么正确的指角。再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
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物品。现在,来看看这三个物品。这些物品里都有角,你觉得角藏在哪里呢?
学生指出剪刀上的角。
师:原来这个地方藏着角。(在课件上显示出剪刀上的角。)这个位置在数学上想象一下,是不是藏着这个东西,说明在这个地方有角。钟表上的角你也能找到吗?
学生指出钟表上的角。
师:原来钟表上的角藏在这里。老师这里有一个和课件上一样的三角板,你能指出角吗?
学生能指出三角板的很多角,在指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这些角都是尖尖的。
师:在三角板上藏着这么多的角,老师在这里就显示三个。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3、通过观察数学中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现在,老师将这些角请下来。这些图形看上去长的都不一样。你看,有的嘴巴朝上,有的嘴巴张的大大的,也有嘴巴朝下的,朝右的,朝左的。看上去都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角。既然这些图形都叫角,那我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想好的同桌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讨论。教师巡视。
生:这些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真的,每个图形都有尖尖的地方,数学上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这个角的顶点你找到了吗?跟老师的一样吗?这个呢?(出示所有角的顶点)角都有几个顶点?
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师:除了顶点你还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两条边。
师:是这样吗?看这个角,这是一条边,这是第二条边。你看这个角也有两条边吗?这个角呢?
师:你看,怪不得它们都叫角。它们还是有共同特点的。小朋友们,谁来说说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在学生找生活中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通过区别、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角的基本特征
判断角,将是角的、不是角的归类。
师:角这个图形你们觉得认识了吗?好,很好,非常好。现在我给你几个图形,你们辨别一下。请你们静静的看一下哪几个图形是角,哪几个图形不是角?想好的请举手。
生:1、3、5是角,2、4、6不是角。
师:好,跟他想法一下的举手。
课件显示:将2、4、6放一行,1、3、5放一行。
2、分析不是角的理由。
师:这些都不是角,说说他们不是角的理由。2号不是角,为什么呢?
生:2号没有顶点。
师:对呀!两条没有碰到一起就没有顶点了。老师将它移动一下,你看现在是角吗?(不是)怎样才是角呢?这样是吗?当两条边碰到一起出现一个公共的顶点就变成一个角了。4号为什么不是角呢?
生:4号的边不是直的。
师:说的很好,6号呢?
生:6号没有顶点。
3、角的共同特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2、4、6不是角的理由。那1、3、5都是角,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都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师:你们认为3号图形是角,现在我将它变一下,现在是角吗?(是)这样呢?这样呢?嘴巴的方向都变了,怎么还是角?
生:因为它一直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师:看来只要它符合一个顶点,两条直边它就是角。跟嘴巴朝哪个方向没有关系。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
通过看老师拉动活动角,让学生建立不同角的表象。
老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个物体上有角吗?(用活动角比出一个较小的角。)谁能指一指?请你将这个角的样子记在脑子里。老师的这个角是活的、会动的。现在是角吗?看,又是一个角,又是一个角…刚才老是在变的过程中你脑子里记住了几个角?(将角变大一点就停一下。)
生:我记住了4个角
在比较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师:你觉得刚才记住的4个角一样吗?(不一样)奇怪了,都是这2条边在动,怎么会不一样呢?
生:中间在慢慢的大起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刚才变的过程中角的大小在变,是这样吗?那你觉得怎样的角叫大?怎样的角叫小?
请学生上台拿着老师的活动角演示。
生:(将角拉得很开)这样的角就叫大,(将角合拢)这样就叫小。
师:太棒了,看来角的大小跟这个嘴巴张开的大小有关系。这个嘴巴张的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嘴巴张的越小,角就越小。
师:刚才你在老师变得过程中记住了4个角。你觉得在动的过程中只能记住4个角吗?
生:可以记住很多个。
师:对呀!只要稍稍移动一下就是一个角,可以变出很多的角,而且这些角是有大小的。(课件出示角变化的过程。)
学生通过拉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可以做出那么多的角,你手里也有像老师这样的两根小棒,你也动动看,你是不是也像老师一样变出很多大小不一样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将角一点点变大(或变小)的过程中会数出很多角,让学生感受到在变的过程中一直存在角,而且有大小。
课件出示:
师:现在老师有要求了,请你变出一个比老师的角要大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弄的?怎么证明你的角要大?
学生到讲台上与老师的角比一比。
师:你们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比的?什么对齐了?(顶点对齐了)是呀!顶点对齐了,2条边都在外面,嘴巴张的好像要将老师的角吃下去了。小朋友,还可以怎么比呢?
学生将2个角的一个顶点和一条边对齐了比较大小。
师:定点对齐,一边对齐,另一边在外面,这个角就大。非常好,这样也能比出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
师:接下去做一个比老师这个角要小的角。
师:比老师的角要小,你又是怎么比的?
学生用刚才的两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真好,一学就会!方法和刚才比角的方法一样,只是角小一些,要么两条边都在里面,要么一边对齐另一边在里面。
【设计意图: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拉动活动角这种实际操作活动,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开口度有关。】
4、通过与直角比大小,让学生建立直角、钝角、锐角的表象。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太棒了,能变出比老师大的角,也能变出比老师要小的角。现在你们比出一个与老师这个一样大的角吗?(指一指书本的直角)
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比出一个角,与其中一个同学的角比一比。
师:你眼力真好,与我这个角只差一点点。其他同学与数学书上的这个角也比比看。
师:现在能做出比数学书这个角要大(小)的角吗?做好的同学再和数学书比比看。
(这里注意让学生先自己试一试,再与数学书上的角比。建立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小结:看来角的大小我们要关心这个嘴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合拢一些角就变小了。
画角
1、学会画角
师:到目前我们对角这个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我要把角画下来,你觉得应该画上角的哪些部分?
生: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教师边板演边讲解:先画一个点,从这个点出发先画一条笔直的线,再从这个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了。现在你们动手画一画,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动手画,老师操作。学生一般没有问题,个别学生不会个别指导,如果一个错误多个学生都有,那就投影上重点讲。
师:现在你能画一个开口朝不同方向的吗?
学生试着画出开口朝不同方向的角。
2、拓展与延伸
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作业设计:
指一指哪里有角。
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角,那些图形不是角。
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圆桌的桌面没有角。( )
、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
在下面画好的点和线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1) (2)
动手实践。(打开扇子,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共同特征:都有1个顶点,2条直边。
边
顶点
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图形其实是从生活中的物体上抽象出来的。让学生在看到∠这个图形之后也能像以前找平面图形一样能从某个物体上找到角。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学法迁移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时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角、感受到角。在带领大家一起正确的指角之后,从三个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通过观察不同样子的角发现的共同特征,并会利用这些特征去判断角。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变活动角记住不同样子的角,从而建立不同角的表象。让学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会比较角的大小。在看完老师变角之后,也让学生去动一动活动角,先让学生自由动,然后变出比老师的角要大(或小)的角。接着让学生试着变出与数学书上的直角一样大的角、比数学书的角大的角、比数学书上的角小的角,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直角、钝角、锐角。最后,是让学生画不同样子的角,有方向不同的,也有大小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