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我还能想象文章中描写的声音。如读《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我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交流平台
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
句段练习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烟花。忽然“砰”的一声,一粒烟花飞上了天。紧接着,“啪”的一声,天空中顿时开出了一朵五颜六色的“鲜花”。
牛刀小试
眼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
手指握笔处离笔尖一寸。
胸口离桌子边缘一拳。
把课本中的那段话写下来吧,要写得美观。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3.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1.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想一想把一段话写美观的要点有哪些?
词句段运用
书写要诀
临摹书写要诀“四步法”
第一步:写前要认真读贴,分析结构和笔画特点;
第二步:认真临写;
第三步:写后要和范字进行对比,找出差距;
第四步:继续临写,直到满意为止。
回忆第一单元课文,和同学说一说:
你在读到哪些语句时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呢?
唐朝诗人
擅长山水诗
苏轼赞誉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猜猜他是谁?
成果展示
“狂草”
“蝌蚪文”
“外星文”
除了看、听、闻,你们读文章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什么呢?
读到书上描写到食物味道时,我们也仿佛尝到了味道;读到大熊猫毛茸茸的,我们也仿佛摸到了那毛茸茸的熊猫……
读文章时,调动多种感官,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理解文意,也是一种享受阅读的好方法。
读下面的词语,读准字音。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luó
xuān
lónɡ
chè
xiāo
qiǎo
词句段运用
你发现了什么?
日积月累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柴:篱落。比喻隐居之处。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小组同学交流:
读到这些词语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书写提示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形容声音的词语
形容声音大:
形容声音小或者没声音: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诗歌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实践运用
1.举行书写比赛。
2.先同桌评,再小组评,选出最漂亮的字。
3.比一比,找差距,再重新写一遍。
学会实践运用。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书写练习
作者简介
王维: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兼音乐家,号摩诘居士。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划分节奏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拓展阅读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领悟
注释: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根据注释,领悟诗意。
诗意: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边读课文边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去想象画面;学习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积累了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积累了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
作业布置
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阅读丛书中的《黄山松》《火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