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 观潮(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秋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 观潮(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0 19:49:11

内容文字预览

(共38张PPT)
2024秋 部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观 潮
1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点击图片,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
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
壮美
震撼
奇观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认真朗读课文,随文强调文中极易写错的字。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听范读




gǔn


pàn

zhú
学写字

cháo

kuò


yóu

dùn


jiàn



bēng
zhèn
shà


左右同宽
上扁下长,上收下放
拼音开关
快速浏览,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天下奇观
整体感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
看到的景象
思考:下面两个“观”意思一样吗?
观看
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由远及近
时间顺序
全文
潮来时
潮来时
潮去后
潮来前
课文按照( )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时间
潮来时的
潮去后的景象
潮来前的景象
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4)
第四部分(5)
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总体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段落划分
guān cháo
jù shuō
zhú jiàn
dà dī
( )
( )
( )
( )
hào hào dàng dàng
( )
观 潮
据 说
大 堤
浩 浩 荡 荡
逐 渐
shà shí
( )
霎 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课堂演练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按( )( )( )写了这篇课文,着重写潮来时,先听见远处传来 ,好像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 ,好像 。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 。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山崩地裂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词语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用上几个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互动课堂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默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圈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小组合作
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潮来前
景物描写
想象画面
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暗示潮水来势凶猛。
声音
读了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潮水正凶猛地奔涌而来
潮来时
声音、形态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形态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气势越来越大!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形状
一丈≈3.33米
两丈≈两层楼房高!
大潮的气势排山倒海!
读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千米。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形态
气势壮观
好像;仿佛。
比喻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声音
声音宏大
当海潮奔腾涌来时,有如山崩地裂似的壮观气势叫人惊叹不已。
生活中,你听到过什么声音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
读了这句话,
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
作者描写的大潮的画面是不是很壮观?下面一起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再一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潮去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 )地涌来
漫天卷地
( )的江面
风号浪吼
( )的江水
两丈来高
画面壮观
漫天卷地
满天飞舞连地上的灰尘都被卷起。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
风号浪吼
形容风浪很大,比喻未来会遇到很多严峻的考验。
浪潮高
……
声音响
气势大
余波久
小 结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近些
再近
更近
像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江面
白色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去后
余波涌来,涨了两丈来高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结构梳理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 )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 ),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 )。
由远而近
奔腾西去
雄伟壮观
惊叹与热爱
主题概括
方法归纳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中的哪句诗相关?(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选择。
B
课堂演练
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作业(共37张PPT)
2024秋 部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
亲爱的同学们:
大自然的美景数不胜数,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江潮的壮观,乡村的静谧,秋晚江上的绚丽,星空的璀璨。
现在,就跟我一起走进课文,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之美!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观潮
走月亮
现代诗二首
繁星
赏美景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任务一:观美景,
赏美图
任务二:赏月色,
探星空
任务三:荐美景,
倡保护
观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
赏秋江晚景图和花牛休闲图
赏月下美景,感浓浓亲情
探星空美景,想画面情境
美景我推荐,写好导游词
美景要保护,我们来行动
观 潮
1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
观钱塘潮这一
“天下奇观”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乘车前往盐官镇观潮
第一课时
盐官镇 薄雾 屹立 昂首
鼎 沸 横贯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恢复
途经 字词集中站
生字我会认
guàn
yán


áng
dǐng
fèi
hào
bēng
zhèn
shà

1
huī
多音字我会读


báo
很薄
薄饼
薄弱
薄雾















生字我会写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cháo
左边三点摆放略呈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
书写指导
雨字旁四点从左斜往右下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zhèn
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途经 课文朗读驿站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2
中心句
课文按照( )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表
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
时间
潮来时的
潮去后的景象
潮来前的景象
景象
填一填
恭喜你到达目的地!
观 潮
1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观看钱塘潮
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观潮过程1:潮来前
读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的特点。
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描写江潮的声音?哪些语句描写江潮的形态?
观潮过程2:潮来时
江潮的声音
江潮的形态
大潮 过 程
声音
思考:潮来时伴随着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你能梳理出潮来的过程吗?
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一堵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远处 水天相接的地方 向前移动
再近些 越来越近
形态
位置
读语句,想画面
读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千米。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为大家读一读:……
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
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观潮过程3:潮去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 )地涌来
( )的江面
( )的江水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观潮过后,
回味体会
回味1:想画面,读课文
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后,你能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怎样能达到这个要求呢?
读潮来前(第1、2自然段):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声音不要高。
读潮来时(第3、4自然段):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
读潮去后(第5自然段):重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朗读指导
回味2:忆课文,做总结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 )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 ),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 )。
由远而近
奔腾西去
雄伟壮观
惊叹与热爱
回味3:读诗歌,做比较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涛声吼地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丽!
地球上海潮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造势者”是太阳和月球。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会影响海水水面,使海面发生周期性涨落,这种现象被称为天文潮。其中,由太阳引起的潮汐叫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潮汐叫太阴潮。地球上出现的潮汐是太阳潮和太阴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跨学科学习
海潮形成的原因
练一练
A.风号浪吼 B.人声鼎沸 C.漫天卷地
D.白浪翻滚 E.人山人海 F.山崩地裂
BE
1.上面词语中,形容人多或人声嘈杂喧闹的有_________,描写大潮形态的有_________,描写大潮声音的有_________。
CD
AF
A.风号浪吼 B.人声鼎沸 C.漫天卷地
D.白浪翻滚 E.人山人海 F.山崩地裂
2.从上面六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句话。
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来看花灯了。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起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在学习这一语文要素过程中,4篇文章各有侧重:
课文 侧重
《观潮》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
《走月亮》 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丰富。
《现代诗二首》 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繁星》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大
潮的壮观,感受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充盈着的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思维能力: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阅读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3.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4.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5.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口语表达 1.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2.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书面表达 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2.能把推荐理由写充分。
语文园地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单元任务群设计】
课 题 1 观潮 主备教师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从内 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 感到骄傲、自豪。从 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自然段,通过教学视频和重点段落,体会钱塘大潮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思维能力: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审美创造: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关注结构:课文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关注描写:由静态到动态展开对大潮的描写。在潮来之时,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其景象,词句极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电子版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读熟课文。2.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钱塘江大潮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出示课件3)(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视频中的钱塘江大潮,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出示课件4)预设:壮美、奇观、震撼、美不胜收、奇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观潮》。(板书:观潮)学生齐读课题。2.链接“资料袋”,探秘大潮成因师:请大家先来看本课的“资料袋”了解一下钱塘江大潮吧!(出示课件5)学生阅读“资料袋”。教师追问:看完这个“资料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1: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和它特殊的地形有关。预设2:杭州湾呈喇叭形,江面越来越窄,所以就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3.教师过渡:大致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感受大潮来时的汹涌澎湃。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课件6)初读要求: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注意停顿。学生初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关注以下生字的读音。盐 薄 屹 昂 鼎 沸 贯 浩 崩 震 霎 余 恢3.指名读以下词语:(出示课件7)昂首挺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引导:“昂、荡、崩、鼎”均为后鼻音,注意读准确。提问:“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8)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皿,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说锅里的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意思就是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4.巧妙识字,交流方法教师提出要求:读一读课本中其他要求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崩、震”(出示课件9):“崩”与“棚、蹦”辨析,“震”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5.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出示课件10)点拨:请大家查阅字典,看看“薄”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很薄、薄饼、薄雾、薄弱、稀薄、单薄”,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薄”字单独使用时常读báo,且多用于口语,与“厚”相对,如“很薄、薄饼”;读bó时常用于书面语中,如“薄弱、稀薄、单薄”;这里“薄雾”的“薄”读bó。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其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出示课件11)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3.全班交流。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从全文层面了解文章的结构,找到本文的中心句。】预设:我认为是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来写的。教师追问:同学们都同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你们的理由呢?预设: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后面四个自然段都在写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只有第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我觉得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教师:你的分析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预设: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能通过他的理由,看出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教师追问: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对。那既然大家观点一致,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找出词语——天下奇观。(出示课件12)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体会:“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是“看到的景象”,题目“观潮”的“观”意思是看。(出示课件13)教师: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汇报圈画的词语:(出示课件14)江潮还没有来 从远处 潮来了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潮头奔腾西去通过关键语句引导:潮来时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出示课件15)教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把它的时间顺序概括为——“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出示课件16)教师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去后的景象,表现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景色。教师过渡: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具体哪部分是“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试一试。学生默读。继续交流,从而明确: 潮来前:第2自然段潮来时:第3、4自然段潮去后:第5自然段(出示课件17)教师总结课文分为四部分,小组交流,归纳各部分内容段落大意。四、指导书写,课堂演练1.教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也讨论出这篇文章的描写顺序。下面我们来学习写生字。(出示课件18)引导学生关注字的结构:“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上收下放。重点指导:潮、震(出示课件19)潮: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中间部分倒数第二笔为提。震:上面是“雨”字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指名学生上台范写,其他学生练写,写完后对照评议。2.进行识字游戏,巩固识记生字词语。(出示课件20)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并背诵第3-4自然段。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整体回顾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词语:(出示课件23)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顿时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2.引导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学习,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4)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一中心句,教师过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1.(出示课件25)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要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2.小组内互相交流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3.集体分享,想象画面。(出示课件26)☆ 潮来前教师提问:作者登上海塘大提,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笔圈出来。(出示课件27、28) 预设:作者看到了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以及堤上的人山人海。教师相机指导:“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教师提问: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一人朗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教师提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此问题的设计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预设1:我仿佛看到很多人站在堤岸上,抬着脚,仰着头向东望去,都在等着潮来。预设2:这时候江面上一点风都没有,很平静,江面很宽一眼望不到边。预设3:江上雾气很重,远处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静静地屹立在江边,好像要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天下奇观一样。(出示课件29)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教师过渡:潮来之前,江面平静。等待的人群翘首东望。大潮马上就要来了。(板书:平静)☆ 潮来时教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2个自然段的笔墨。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出示课件30)学习提示:(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出示课件31)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预设: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板书:远 像闷雷滚动)教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32)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板书:近些 响声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大家读这句话,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预设: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不仅出现了画面,白线越来越近,更出现了声音:人声鼎沸,大潮的声音也越来越大。(3)品读想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出示课件33)教师提问:那条白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板书:长、粗、横贯江面)教师:大潮的气势越来越大了!(4)品读想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出示课件34)教师提问:再近些,大潮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预设: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板书:再近 白色水墙)引导交流:“一丈”约等于3.33米,“两丈”大约为6.66米,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教师追问:两丈多高的水墙比两层楼还高。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从“两丈多高”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从没见过这么高的水墙,可见浪潮之大,冲击力之强。(出示课件35)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5)品读想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出示课件36)教师提问:浪潮越来越近了,这时候的大潮是什么样子的?预设: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板书:更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教师:谁能说一说“犹如”是什么意思?预设:好像、仿佛。教师:大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想一想“战马”是什么样子的,一排“白色”战马又是什么样子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是什么感受?预设1:“千万匹白色战马”这个比喻太精彩了,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场景,感觉特别壮观。预设2:万马奔腾,浩浩荡荡。这钱塘江大潮真可谓“天下奇观”啊。(6)品读想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出示课件37)教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写出了大潮的声势浩大,是哪个词语呢?预设: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可以用“山崩地裂”来描述?试着说一说吧!预设:演奏时的锣鼓喧天,燃放的爆竹……教师:“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海潮奔腾涌来时,有如山崩地裂似的壮观气势叫人惊叹不已。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出示课件38)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教师小结:在描写浪潮来时,我们不仅从文字中看到了壮观的画面,更是仿佛置身其中,听到了隆隆的声音,排山倒海而来。(7)诗文参照,感受壮美。(出示课件39)教师过渡:作者描写的大潮的画面是不是很壮观?下面一起读一读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再一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出示课件40)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教师: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从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出示课件41)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的“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教师总结:作者围绕一个“奇”字,把这一天下奇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在读文章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自然景观。(出示课件42)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的变化。学生齐读课文第3、4自然段。(8)探索方法,尝试背诵。教师:这两个自然段是本课要求背诵的段落,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出示课件43)学生交流方法,教师总结。预设:“关键词背诵法”第3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着脚→风平浪静→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学生尝试背诵。☆ 潮去后(出示课件44)教师: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大潮退去了,江面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课件45)预设: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的江面、两丈来高的江水。(板书:余波涌来,涨了两丈来高)教师提问:大潮已过,而余波未平,你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预设1:漫天卷地。预设2:风号浪吼。(出示课件46)交流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教师;此时此刻,站在堤岸上的人们舍得离开吗?预设:要是我,我就舍不得,我会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之中。教师总结:作者用文字,铺开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声音也如同浪潮一般,汹涌而来,让人置身其中,久久不能平静。(出示课件47)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出示课件48)教师:学完课文,你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了吗?(板书:天下奇观)预设:浪潮高,声音响,气势大,余波久……三、总结归纳,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50)主题概括:《观潮》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2.(出示课件5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2)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3)(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另外对要求背诵的段落进行背诵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快速而又准确地背诵。2.不足之处 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字词的学习较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