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数与形》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能准确地表达规律和灵活地运用规律。
2.使学生能自觉借助图形来解决相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价值,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自觉借助图形来解决相关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能灵活地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预设: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杂乱的25个(5种不同颜色)小正方形。先让学生观察,并提出活动要求:对其重新拼摆,使得能一下子看出正方形的总数。
师:请将学具袋中的小正方形进行重新拼摆,使得摆出的图形能让我们一下子看出正方形的总数。开始!
2.反馈学生拼摆的情况,引出算式1+3+5+7+9和5×5,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得到:1+3+5+7+9=52
预设1:按颜色分类 依次 1 3 5 7 9 引出算式: 1+3+5+7+9
预设2:摆成正方形 引出算式 5×5
师:刚才两位同学用两个不同的算式都得到了正方形的总数,都是25个,因此,这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再来看看这个同学的摆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3:摆成 颜色规律 正方形
磬折数
师:如果把拼成的正方形变大一些呢?会是一个什么图形?(请生上来指一指)
在数学中,我们把这
对应的等式该怎么写呢?
变小一些呢?你能想象出这个图形吗?对应的等式呢?
你能把剩余的等式补充完整吗?
1=12
1+3=22
1+3+5=32
1+3+5+7=42
1+3+5+7+9=52
1+3+5+7+9+11=62
……
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
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并准确地表述。
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的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吗?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预设1:等式左边的加数,依次加2。
预设2: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引导学生验证其他几个等式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
。。。。。。
引发冲突:3+5+7是否就等于32呢?进一步完善规律的表述。
师: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若干个数、式、形中存在的有限的规律,通过推理得到一般性结论,并进行准确地表述。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 1+3+5+7+……+( )=202
师:看着这个等式,你想到了什么图形?
通过本题的解答,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发现拼成后的大正方形边长与最外层“┓”部分个数之间的关系,根据边长求出正方形最外层“┓”部分的数量。
第二层次: 1+3+5+7+……+2017=( )2
师:你能用今天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上一题解答的基础上,继续借助对图形的想象与思考,根据正方形最外层“┓”部分的数量求出拼成后的大正方形的边长。
第三层次:1002-992=( )
师:请同学静静思考,你想到了什么
你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借助图形来想象和思考是一条简便的策略。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认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使复杂的问题简明化,解决起来更加简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奇妙。
深化认识,感受价值
1.回顾过去学习过程中数形结合的例子。(看课件演示,不必详细讨论)
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运用小棒来解释算理。
例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用线段图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有了“形”的帮助,理解“数”时更加直观。
例3:一个非常接近90度的角,很难直接判断其是否是直角,然后出示数据为89度,原来它是一个锐角。
例4: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呢?通过多次测量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判定这是一组平行线。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有了“数”的帮助,判断“形”时更加准确。
2.感受运用数形结合理解印度乘法算理。
出示印度人的乘法竖式:
你能看懂吗?
继续出示:
现在能看懂吗?那怎么办呢?
借助图形理解印度乘法的算理。(第2个图与第三个图的各部分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借助图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算理,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全课总结